内蒙古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现状调查研究
2021-12-06李勤孙坚孙雨琪
李勤 孙坚 孙雨琪
(1.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2.包头医学院 内蒙古包头 014040)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内蒙古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收集、查阅传统文化和武术文化的研究成果,了解前沿科技成果。
1.3 实地调查法
针对该文研究的问题,对内蒙古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调查,了解武术课任课教师和上课情况,以及各自学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用教材、实际授课内容、学生学习兴趣等相关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化
文化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他人、对待自己及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深沉厚实的社会中,懂得尊重自己,不苟且,所以有品位;懂得尊重别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懂得尊重自然,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慧。品位、道德、智慧是文化积累的总和,也是文化衡量的标准[1,2]。
2.2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由儒、道、佛三个基本构成方面。三者共同对民族基本价值取向和民族心理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内容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价值体现和精神支柱。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刚、毅、木、讷,近仁。”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是把天、地、人纳入一个整体系统之中追求其统一、协调平衡的发展[3]。中国古典哲学认为:“身心和谐为之真,人际和谐为之善,天人和谐为之美。”厚德载物,修身克己的重德精神是说,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最好的“德”,最好的处世方法就像水一样,顺势而流给万物带来益处,水善利万物而不要求回报。
3.3 武术文化
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既有传统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独特特征。武术上升为武术文化,首先它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它从套路、功法和理论自成完整体系;最后它全面贯彻和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中华民族精神[4]。
3.3.1 武术概念
可是等订下婚约,父亲要他重返蓬莱成婚,他又知悔了,跑了。他何尝不曾“少年心性,心思机巧”,觉得天下的事、天下的人、天下的情,都当不得他一拳一剑,不在话下。诚心正意何其难,少年老成何其无趣,我又何必苛责这几个孩子。
武术旧称“武艺”“国术”,从广义角度讲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身心练习为基本手段,中华民族传承的个人防卫实践活动。从狭义角度上来讲,武术是继承传统武艺基础上形成的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的民族体育项目,表现为套路、散打、功夫等运动形式,是一种围绕技击而展开的徒手和持械的中国传统运动技术体系。武术运动的特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技击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套路及单势练习。
3.3.2 抱拳礼
武术“抱拳礼”是体现人与人礼仪问候的独有的文化形式,蕴涵着“习武尚德”“克己复礼”“仁勇兼备”的儒家道德观和整体观。“抱拳礼”的动作:并步站立,左手四指伸直并拢向后伸张,大拇指内扣为掌,右手五指卷紧,拇指压于食指、中指第二指关节上为拳,左掌右拳在胸前相抱,两臂撑圆。“抱拳礼”的意义:外在的行为,即礼貌和礼节;内在的精神,即右手握拳,寓意尚武。左掌大拇指内扣表示谦虚,虚心向对方请教,永不自大。左手掩拳,寓意崇德,以武会友。左掌四指并拢,寓意四海武林团结奋进。两臂屈圆,寓意天下武林和谐统一于一家。
3.3.3 太极拳文化
《易传》中有:“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万物”,宇宙万物生成与发展的理论为太极拳编创奠定基础。王宗岳《太极拳论》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太极拳文化内起于阴阳之初,变于阴阳之中,以应阴阳、太极之象而发展壮大。
3.4 武术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传承的价值
学习武术不仅需掌握技能,而且注重道德传承,武术作为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武术融儒家、道家、佛家、医家等传统文化精髓于一身,形成其特有的博大精深文化形态。学习武术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哲理和智慧的认识,磨砺心智,促进人格健全发展。武术“崇文尚武”核心精神的传承,能够增强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激发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传递文化正能量[5,6]。
3.5 内蒙古高校武术文化现状调查分析
3.5.1 教师情况
教师是武术课程的支柱和核心纽带,保证武术和武术文化学习和传承的灵魂。通过对内蒙古高校武术教师的调查发现,目前专业武术教师有45人,其中女教师17人,男教师28人。年龄分布在20~30岁的有3人,占6.7%,31~40岁的有21人,占46.7%,41~50岁的有19人,占42.2%,50以上的有2人,占4.4%。从调查看出,教师整体年龄趋于年轻化,处于20~40岁这两个年龄段的教师,往往精力较为充沛,有激情去进行课程创新和授课方法研究,常年在一线进行授课,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3.5.2 武术教学内容安排
武术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为健身性、技术性较强的套路运动;一类为对抗性、实用性较强的搏击类运动。从表1看出,各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排在前六的为太极拳93.33%,太极剑62.22%,长拳51.11%,太极扇48.89%,武术理论44.44%,器械37.78%。由此看出,一套拳和器械单一技能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身心健康和学练武术的要求和动机。武术教学需要向技能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大融和大健康方向发展。
表1 内蒙古高校武术课教学内容情况(n=45)
3.5.3 武术文化开展情况
新时代高校武术教育是为了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不是传授单一武术技术教学。调查看出,日常各高校社团活动内容中武术套路占66.67%、武术文化交流占46.67%、武术比赛占33.33%。武术以其独有特点和民族特性,在武术套路技能、武术理论和武术文化方面受到学生喜爱,以技能学习为主体,武术理论和传统文化内涵都融合在技能学习中,突出武术各种功能价值。
3.5.4 武术文化建设核心认同调查
高校武术教育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和理念,以文化彰显武术之魂,实现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梦想。从表2看出,尚武崇德,修身克己的重德精神占88.89%;内外兼修,知行合一的人本精神占77.78%;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占75.56%。以上三点说明高校武术文化建设核心应从儒家崇尚做人宗旨的“德”,道家遵循顺应自然的“道”,易家发扬奋发自强的“乾”着手开始建设。武术文化核心融合儒家、道家、阴阳家等传统哲学价值思维,武术文化自信可以内化为学生道德行为规范,磨炼心性,锻炼意志,获得健美的体质、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表2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核心情况(n≥45)
4 结语
内蒙古高校武术教学重视技能性,轻视文化性。各高校中“传技不传道”的现象严重,导致很多学生对于武术学习不求甚解,无法理解武术击技背后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内涵。
内蒙古高校武术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没有合理依托高校公共体育课、高校武术协会和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育多个层面的建设,缺少在高校范围内对武术文化的宣传推广,没有做出武术技能和武术文化融合发展的统一的、系统性的长远发展规划和布局。
内蒙古高校武术教师缺少传统武术运动技能、武术理论基础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学习,是高校武术文化建设发展的绊脚石。
内蒙古高校武术教学发展应以传统文化做武术之魂,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来建设现代武术,实现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