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葫芦张”
2021-12-05白英
白英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出自《诗经·大雅·绵》,反映的正是源于远古的葫芦崇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葫芦有着悠久的历史,籽粒众多,寓意代代传承;圆形外廓,蕴含和谐美满;谐音“福禄”,象征富贵吉祥。“一瓢藏造化,天地一壶中”,葫芦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在山西省阳泉市矿区,有一对结缘葫芦的伉俪——张建维、宋红梅夫妇,他们以葫芦为纸,妙手着锦,匠心雕琢,让葫芦焕发了新的生命!(图1)
结缘——爱好萌生葫芦趣
在阳泉矿区一幢普通的居民楼里,张建维、宋红梅夫妇正在创作葫芦画,他们俩都在矿区的中学里任教,而业余时间里,俩人的时间几乎都用在葫芦画的创作上。他们不大的房间里,到处是葫芦,地上是备用的亚腰、歪把、圆肚等各式原始葫芦,博古架上是砑花、烙画、彩绘、雕刻、堆漆、掐丝不同工艺呈现的葫蘆工艺品,工作台上是正在雕刻、打稿、上漆、造型的待完成的半成品,就连书桌茶几、床头窗前都放置着葫芦做成的笔筒、花架、烟斗等各式葫芦制品,墙上高挂的“葫芦张”牌匾,昭示着,这是名副其实的“葫芦之家”。
张建维生于1964年,老家在晋中市昔阳县一个太行山中的古村,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葫芦的习惯,而张建维的祖辈父辈都是当地有名的葫芦手艺人,张建维从小就跟着家人学会了加工各式葫芦制品,既有葫芦水瓢这类实用物件,也有蝈蝈笼这样的民间艺术品,而把葫芦当成作品来创作,则和宋红梅结成伉俪密不可分。宋红梅生于1967年,求学时在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攻美术专业,毕业后成为中学的美术教师。20世纪90年代,婚后的他俩每逢假期,都会回张建维老家小住,站在葫芦架下,葫芦的自然造型之美,让学美术的宋红梅看了十分欢喜,就琢磨起了在葫芦上做文章。宋红梅设计,张建维加工,他们开始突破农家传统的做法,探索在葫芦上雕刻、作画,在作品中融入更多的生活气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对葫芦的兴趣越来越浓,靠多年积累的葫芦制作经验和专业美术功底,把葫芦设计成艺术作品,成为他们共同的心愿。(图2)
提升——匠心探索葫芦艺
在葫芦工艺品市场上,流行的是以烙画和雕刻为主的套路,这些技艺对于张建维和宋红梅来说毫不费力,然而他们并不仅仅停留在此,总想着要提升。2004年,张建维夫妻俩去平遥县考察学习,被当地的描金家具、漆器吸引,受到启发茅塞顿开的两人,回家后开始琢磨如何将仿古堆漆工艺运用到葫芦上。然而葫芦底色是淡黄色,要让葫芦呈现出仿古的棕红色是个难题,张建维试了各种办法均不理想,正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有个葫芦不小心弄湿了,张建维想放到火上烤干,火苗舔舐处,葫芦出现了迷人的棕红色,这不正是做堆漆葫芦(图3)想要的效果吗?他从中总结出了操作方法:“首先得把葫芦浸湿了,再放到火上去烤。火候不够,烤出来的葫芦颜色太浅;烤得时间太长,又容易烧焦爆裂。”经过数十次的摸索试验,葫芦底色加工终于成功。
堆漆葫芦的题材首选龙凤图案(图4)、名家书法,为了达到图案与葫芦本身品相相结合的效果,构图就需要特别的技巧,因为葫芦为上下两个球体,不像是一个平面,要想让图案突出,不仅要考虑球面效果,还需要兼顾两个球体的衔接,宋红梅在设计“龙凤呈祥”时,就打破平面上左右对称的构图方式,将龙与凤作对角分布,这样既能让人目之所及龙凤同时出现,又注意相互呼应融为一体。在设计名家书法图案时,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同时,还要根据球体的透视效果,灵活创意,使书法的线条不变形。
经过多次打磨、烘烤、上色、仿古造旧后,就该进行堆金了,所谓堆金就是采用金漆多次勾画堆积,这个工序非常烦琐,张建维用笔格外小心,因为葫芦本身是个球面,每次上漆不宜太多太厚,否则容易流动,前功尽弃。待第一次金漆干后再涂第二次,如此往复,高的地方要上7~8次,低的地方也要3~4次,一周左右方能完成,最后还要经多次抛光渗蜡,达到如镜面一般的抛光效果,才能形成浮雕式的立体效果。
突破——笔墨合一葫芦韵
葫芦造型优美,形态各异,选取优质葫芦与传统吉祥的题材在葫芦上作画,力求与葫芦本身独一无二的特点相结合,张宋夫妇经过多年潜心实践、探索,形成独特的彩绘葫芦画特点,他们创作出人物、花鸟、走兽等葫芦画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不媚不俗的感觉。2012年7月,他们接到阳泉市农业委员会的通知,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为了完美体现休闲农业创意,让葫芦作品独树一帜,他们耗费了不少心思。在负责设计的宋红梅为设计而苦恼时,无意间瞥见一件民族风上衣,顿时被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所吸引,婉约清丽的立领盘扣是那样协调,由此她想到了古典气质的旗袍,旗袍能把东方美的内涵完美无缺表现出来,与葫芦也是如此的形似与神似。葫芦就是旗袍,旗袍就是葫芦,灵感让她欣喜万分,于是迫不及待开始新的创作。
选材很关键,首先外形要好,要选周正修长的葫芦,上下两肚大小的比例要协调,曲面要圆润,不能有过多的棱线。葫芦表面要光滑干净,不能有过多的脏斑和凹凸,否则会影响作画的效果。其次,要选成熟的葫芦,其表皮质地硬,饱满光滑,给人以挺拔的感觉,还利于保存。旗袍葫芦是雕刻和彩绘工艺的结合,领口部位的造型非常关键,难度在于“裁口”的时候还有一个体现立领的倒三角,张建维说,这是一门技术活儿,需一气呵成,最忌的是跑锯,若锯条不稳出现滑动,直接影响成品的造型美观。
初具雏形后,宋红梅就在葫芦上勾勒,她用笔飘逸洒脱,颇有灵动之美,葫芦旗袍上的装饰图案她主要选择凤凰牡丹、吉祥花卉等,这是翻阅了大量的资料构思而成,简练的几笔,风情万种的旗袍就演绎到了葫芦上,构图匠心独具,简练而富有意境。进行彩绘时,最难把握的是上颜料,工艺葫芦因其皮质和宣纸的特性不同,既要达到国画的效果又不能和紙上作画一样进行晕染,她经过多年探索,终于掌握了葫芦作画的技巧和色彩配置技巧。如今,她所作的葫芦画造型生动立体,色彩浓淡相宜,达到了笔墨合一,心手尽致,比在纸上的还要亮丽。(图5)
在考虑旗袍葫芦艺术性的同时他们还考虑了实用性,对其外形进行反复推敲,在领口部略做加工,可以作笔筒或花瓶,摆放在案头尽显主人的品位。经过选材、打磨、设计、上稿、彩绘等烦琐的过程,优美含蓄、神秘冷艳、矜持温婉的葫芦旗袍终于完成了。他们的作品《中华旗袍》在2012年8月北京举办的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华北东北分赛区中获产品创意金奖。
创新——打造精品葫芦业
前几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小店里,宋红梅发现了一块在玻璃上用掐丝镶嵌工艺制作的工艺画,顿时受到启发:如果把这种工艺移植到葫芦画关公的创作上,掐丝勾边镶嵌一定会为作品添彩。他们开始在掐丝上做文章,回家后反复试验,终于掌握掐丝工艺(图6),解决了葫芦冷镶嵌的制作难题。而用掐丝镶嵌工艺制作的葫芦作品《忠义关公》(图7)似有了灵性,不仅形象惟妙惟肖,细到发丝、翎羽、装饰都形象逼真,而且威严大气,大大提升了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做掐丝的时候,可以说专注和耐心缺一不可。”即使是从艺20多年的张建维也从不敢掉以轻心,从设计构想到最终成画,掐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制作上有着极高的要求,操作难度非常大也最耗时间,通常完成一件作品需20多天时间。制作时,先选取直径1毫米左右的铜丝,按照事先绘制的设计图稿,利用压刀等工具将铜丝贴合线条,用胶水粘贴镶嵌到葫芦上,此时的张建维,凝神静气,唯恐出现一丁点的纰漏,细细的铜丝在他手指间穿梭,宛若游龙戏凤,特别是在转弯的地方,为了令铜丝平整服帖,每一次扭转都要求一步到位,在线条弧度较小的位置,以指尖顶戳铜丝,依靠触感与经验完成定型,掐丝线条不仅要求优美流畅,且需一次成功,不能反复修正,否则会留下印痕,影响美观,之后还要进行打磨,铜丝要磨成均匀的棱形,上色、上光、上漆后,作品就完成了。掐丝的过程如同搭建房屋的梁架,这些闪闪发光的铜丝就是纹样分割线,一次又一次看似烦琐枯燥的掐丝,却为作品赋予了精致的艺术效果。
经过多年努力,张建维夫妇的葫芦工艺作品获得业内专家及市场的认可,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有传统葫芦雕画的精美、细致,还立体生动、不拘一格。从脸谱、十二生肖传统吉祥图案,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长城、旗袍等主题,从葫芦工艺摆件到葫芦手串、葫芦耳饰、葫芦吊坠等新型文创产品,从雕刻、烙画的传统手法到堆漆、掐丝等创新工艺,看似浑然天成的葫芦画作品背后,是对艺术的执着与追求。张建维夫妇热爱民间艺术,醉心葫芦技艺,不断探索创新,将艺术之美融入生活,至今已创作各种葫芦手工艺品1 000多件。俗话说“艺痴者技必良”,新的时代他们信心倍增,立志用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把每一个工艺葫芦打造成精品。
(编辑 高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