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高度更加清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2021-12-05邵彦敏朴嘉成
■ 邵彦敏 朴嘉成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阶段性胜利,中国在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征程的新的历史高度,要更加清醒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深刻内涵,再创中华民族新的历史辉煌。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强大自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积累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并展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强大自信。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集中体现了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思想精髓。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版。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关键一步”。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探索,使得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有力证明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可以打破对西方的“路径依赖”,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化道路。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自信。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行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丰硕成果,是由于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一直以来,现代化理论主要以欧美资本主义现代化作为标准,将现代化等同于“资本主义化”或者“全盘西化”,而发展中国家要想既保留自身文明特色,又走向现代化,就必须创新现代化理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始终是在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能够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前提下,注重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始终把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作为自身的“初心”和“使命”,形成了一系列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路线、基本制度、基本理论和基本方略,从而确保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制度优势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系统地概括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3 个方面显著优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这些显著制度优势得到了集中充分的彰显。尤其是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体现得十分充分。自“小康社会”构想提出以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坚持这一战略目标,并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赋予小康社会更丰富的内涵、更高的实践标准,通过制定和实施长期发展战略,使之逐步得以实现。在领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的长远战略思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显著制度优势,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西方国家受政治制度特别是选举制度的限制,不可能进行长远规划和体现这样的战略思维。
第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小康,是一个颇具中国人文色彩的概念,追求太平小康、期盼天下大同是中国的先人们的理想追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中国共产党在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恰当地借用了这一概念,并赋予其新的涵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契合了中华民族追求“天下小康大同”的家国情怀和心理取向,延续了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这种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使得小康社会这一提法在众多的现代化理论中更具有中国特色,从而促使人们更加深入思考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彰显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
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和民族复兴道路上的阶段性胜利,但不是终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依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没变,发展中新旧问题的交互缠绕依然会存在,这就意味着必须进行系统战略谋划。
第一,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全面领导。实现现代化,必须有“主心骨”,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中去。未来中国现代化面临的内外环境会更加复杂,要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还需要不断总结执政经验、深化对执政规律的认识,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全面提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尤其要不断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置机制,提高驾驭风险本领。
第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理念。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使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其一,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推动公共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其二,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现代化进程必然伴随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农村人口的减少,这是客观规律,但是中国 14 亿人口的国情决定了没有农业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由此,乡村振兴将成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其三,形成协同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由于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治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不同区域发展程度出现明显分化,一些地区面临较大困难、相对滞后,要发挥 “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通过中央统筹协调,不断缩小区域差距,形成协同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三,在文化自信和创新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文化自信和创新是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创新。欧美是世界现代化发源地,至今仍然拥有众多发达国家,欧美文化具备了文化垄断优势,并通过各种方式诱使后发国家接受其既定文化理念,放弃对自身独立发展的追求。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伟大社会变革,取得了世界现代化史上的“中国奇迹”,奇迹的背后蕴含着长期积淀形成的中国文化基因。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定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破除对西方文化和理论话语的盲目崇拜,在时代发展中不断推进文化创新,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具备充沛生命力、产生广泛影响力。一方面,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吸取和借鉴全人类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