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健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1-12-05郑思思
郑思思
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印发并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致力于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1]。健康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医院发展的强劲引擎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医院作为推进健康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之一,如何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打破传统媒体的弊端,传承健康文化理念,发挥健康文化价值成为探索医院文化建设上值得关注的焦点。
1 新媒体与健康文化
新媒体是指伴随着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的生产信息、传播信息以及获取信息的媒介。新媒体整合了网络、通信、数据等不同领域的资源,突破了传统媒体不同形态的壁垒,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以电脑、移动手机等终端为工具,即时、高效、交互地向大众传递和分享信息。在当今“互联网+”和大数据的环境下,新媒体也是持续、健康、有效地建设医院文化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运用新媒体不仅能够给医院文化价值理念的传播带来更深远的影响力,而且能够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有效缓解负面情绪和化解医患矛盾纠纷[2]。
健康文化是指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以提升全民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为核心需求,由健康理念、健康行为、健康制度、健康环境组成的一种倡导健康生活的意识形态集合[3]。健康文化旨在树立健康生活态度、传播健康生活知识、培育健康生活方式,既要实现个体的疾病防控、养生保健,又要提升公共的卫生水平和大众的全民健康意识。医院的健康文化建设侧重于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主要是倡导健康理念、树立健康态度、普及健康知识以及提升健康生活认知;制度层面主要是大力推行以“健康文化”为核心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努力营造健康生活的工作氛围[4]。
2 新媒体对健康文化的影响
2.1 新媒体对传播健康文化内容的影响
新媒体运用了数字化技术,数字电视、数字电脑、数字手机甚至数字杂志等都可以成为健康文化的传播工具和方式。传播方式的便捷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得健康文化的传播路径、受众层面以及影响范围更加扩大化和深远化。同时,广泛运用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大量增加图片、视频、音乐、问答等多种宣传方式,多用疑问语气的短标题,与当下时事热点相结合,避免单一的、大段的、晦涩的专业术语,既能提起大众对健康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相关卫生保健知识的兴趣,又能达到有效科普医疗卫生和养生保健知识的目的[5]。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生媒介,在传播健康文化内容的途径中,实现了趣味性与通俗性并重,针对性与时效性相结合,寓教于乐,改变了传统媒介死板、无趣、一成不变的官方口吻。
2.2 新媒体对获取健康文化信息的影响
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大众可以通过移动手机、电脑、平板等数字终端搜索、查询和浏览自己想要了解的健康文化知识。任何人想要获取医疗卫生健康知识,只要拿起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新媒体的出现,节约了获取信息的时间成本和答疑解惑的人力成本。同时,在新媒体的推动下,相应地也带动了一股创办微信“公众号”的热潮[6]。大众尤其是来院就诊的患者,可以随时随地在医院官方公众号上用指尖操作,来实现预约挂号、预约取号、叫号等医疗服务,查询就诊记录、报告单明细等个人信息,还可以了解医院的满意度调查和健康知识百科等栏目。公众号的“一体化服务”,既考虑到“以病人为核心”,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备细致、周到贴心的医疗服务,又为普通大众想要了解权威医学健康知识提供快速便捷畅通的渠道。
2.3 新媒体对营造健康文化氛围的影响
新媒体的时代,人人都能发声,都能去表达自己的诉求,发声的话语权交到了每一位普通大众的手里,信息的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呈现下移化趋势。当下的医疗机构里,年纪轻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占大多数,中青年骨干及后备人才资源丰富。受众群体的年轻化对于新事物、新文化、新思想的接受程度更高,新媒体的传播面和影响力在这种思维活跃的氛围下能发挥到最大[7-8]。由此可见,新媒体自身的缩距性对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文化氛围是有天然优势的。同时,新媒体的交互性,能畅通沟通渠道,收集与反馈舆情,并且对于夸大不实的言论,医院也能利用新媒体即时发布官方消息,维护医院的正面形象和文化品牌价值,有效平衡舆论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
3 新媒体下健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1 传承健康理念,拓展文化外延
健康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健康理念在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下,都迸发着各自不同的精神价值。健康理念的提出,一开始只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生存需求和治病防灾的医疗目的,之后慢慢发展成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呼吁大家健康从小抓起,再到如今演变成不仅关注个人身心健康,更加注重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和构建健康文化社会氛围[9]。由此可见,围绕“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文化,其内在价值和文化精神的传承从未断绝。考虑到当前时代背景的多元化和复杂性,以及新媒体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医疗机构应因时制宜,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去制定和完善医院健康文化的发展目标和策略,传承健康理念的核心,保留健康文化的精髓,发展健康文化内容。
在传承健康理念的同时,我们也应积极拓展健康文化外延,加强探索健康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健康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需要政府机关、医疗机构、高校等多部门之间的支持与协调,大量科研项目经费的投入,跨学科交叉领域专业人才队伍的编制等。如何探索中国化、特色化、本土化的健康文化研究,是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专家学者们重点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10-12]。另一方面,健康文化发展至今,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关注祛除疾病的个人身体健康安全,心理健康文化的建设在残酷的社会淘汰率、与日俱增的社会压力等现实面前更是迫在眉睫。呼吁大众关注个体及周边人群的心理健康,科学应对社会压力,及时疏通,积极治疗,提升心理健康素养;重视医院精神疾病的科室发展建设和人才技术培养,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将线上的有奖答疑、留言互动和线下的学术讲座和义诊咨询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向大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育身心合一的健康文化理念。
3.2 传承医疗技术,创新医疗服务
发展健康文化离不开优秀的医疗技术支撑,而医疗技术能力的提升,也会促进健康理念的发展,加强健康知识普及,推进健康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来院看病问诊的患者来说,最能让其感受到对生命、对健康、对个体的尊重,就是尽一切当下医疗技术的可能去维护其躯体健康,保障其基本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传承医疗技术的优秀成果,提升医疗技术水平,运用新媒体的数字技术,线上共享国内外前沿的医疗技术成果,及时更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医学重大发现动态,将临床实践经验和优秀诊疗技术通过在院内网站上发布短视频、在线直播等方式,组织科室医务人员积极发布科内临床动态,在全院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
大数据的时代,医疗机构可以在创新医疗服务内容、拓展健康服务范围以及发展“互联网+医院”模式方面,运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运行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在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门户网站、官方APP等平台,直观地介绍医院发展背景,生动地展示先进医疗技术,即时发布与更新义诊预告、学术动态、健康知识讲座等;在提供线上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要拓展健康服务范围,重点关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建立全方位全覆盖的电子健康病历系统,动态跟踪记录患者的病史、病程、基本身体素质情况,逐步形成区域协同、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的新时代医疗服务格局[13];探索“线上医院”新型服务模式,安排知名专家网络远程看病问诊、提供送药上门等便民服务,在线介绍预防疾病的医学知识和科普保健养生的误区盲区;提供医护人员点评制度,完善医疗服务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努力打造人文关怀示范医院。
3.3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健康文化体系
健康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中医药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如何发挥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优势,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芒,是在当下西医盛行的时代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经过千年时间积淀下来的中医药文化基础深厚,各类典籍藏书资源数量多,各家学术理论和思想流派百花齐放,对付各种疑难杂症的民间药房偏方也是数不胜数。我们在继承和保护中医药丰富文化财产的同时,也应该传承精髓,推陈出新,发扬中医药文化精神,创新中医药医疗服务模式。新媒体技术对数据、资源、热点的有力整合,能够有效捕捉时下大众热点关注的疗养保健、食疗等关键词,在此基础上通过媒介平台宣传科普权威的中医药知识,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上的特有优势,提高医院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水平,探索中医健康保障模式[14-15]。
创新健康文化内容,构建健康文化体系,需要从重视健康文化教育、完善健康文化制度、加强健康文化法治建设等方面着手。重视医院健康文化教育,制定医院在职职工继续教育培养计划,开展医院继续教育工作,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鼓励科内人员积极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和国内外人才交流计划,提高专业学术理论水平,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深化学习职业精神,自觉遵守行业操守,严守行业底线,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学习;完善医院健康文化制度,将建设健康中国的目标规划融入当前医改政策中,从意识形态层面引领指导医院健康文化工作的部署开展,通过在门户网站、公众号、官方APP等新媒体平台收集整理群众来信、建议、投诉等,抓住问题源头和关键,针对性地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和可行性意见,督促有关科室建章立制、落实到位;加强医院健康文化法制建设,定期在院内网站发布纪检监察相关工作动态,组织开展全院人员认真学习中央八项规定、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等最新党纪条规,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内涵,通过在线考试、线上打卡等方式掌握学员学习进度和检验学习成果,同时党员领导干部也要进一步加强关于卫生管理、药品、器械采购、招投标、人事管理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坚定廉政思想,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16]。
3.4 传承健康文化凝聚力,发挥文化价值导向性
健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子文化,它是由人主动创造,以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为核心需求的精神力量。传承健康文化,发挥健康文化的凝聚力,不仅是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亟需精神文明建设填补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尊重人权、满足个人和社会需求、保障人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激发健康文化的凝聚力,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制定兼顾大众健康需求和职工个人价值的健康文化发展目标,大力弘扬医院卫生与健康工作者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崇高职业精神;科学设计医院梯队人才培养计划,将院内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有效结合,调动职工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自身职业的使命感和认同感[17]。社会是人的集合,而文化对人的影响又是无时无刻、潜移默化的。利用好新媒体资源,主动了解并汲取健康文化理念,宣传并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健康文化建设,长此以往,文化的精神价值将渗透在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中,形成一股向上的文化凝聚合力。
在社会舆论纷繁复杂的当下,新媒体的交互性让每个人都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权利,而新媒体的自发性也让每位普通民众都能成为焦点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如何提高鉴别新闻舆论客观性和真实性的能力,如何过滤掉垃圾有害的负面信息,是在新媒体下探索医院健康文化发展路径的过程中必须重点聚焦的关键环节。加强医院健康文化宣传,丰富医院健康文化内涵,鼓励医院健康文化创作,树立医院健康文化意识,将健康文化的精神理念贯穿于医院工作和职工生活中,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医疗机构应加强新媒体治理平台建设,设立专门部门和专职人员,熟悉新媒体运行的特点、规律,负责医院对外的舆论宣传工作,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引导职工绿色上网、文明发言,完善医院网络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建设,尤其是要重点治理恶意利用新媒体平台造谣、中伤、抹黑他人的违法违规行为[18];把握好新媒体即时性和广泛性的优势,积极宣传医疗机构的正面形象,报道医护人员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的工作日常,扭转近年来大众对医生的负面印象,消解被负面舆论所影响的抵触情绪,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矛盾,发挥健康文化的舆论导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