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玉米栽培技术要点
2021-12-05于平
于 平
(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服务科,吉林 公主岭 136103)
吉林省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量为450~650mm,为玉米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当地土壤营养丰富,光照、温度、水分条件均与玉米生长所需相匹配,可满足玉米健康生长的需求。为更好地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除了需要适宜的地理环境,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1 合理选地
吉林省素有“黑土地之乡”的美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为3%~6%,部分地区在15%以上。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土壤的选择和整地工作至关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状况。虽然玉米的适应能力较强,但不同种类的玉米品种适宜生长的土壤类型不同,所以,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种植地。确定玉米种植区后需翻耕土地,在此过程中需清除大土块,以提升玉米根部的抓地能力[1]。去除大块和硬块土壤的同时,还应保证土壤颗粒不能过小,粒径过小的沙质会降低玉米根部的吸水能力,从而使玉米根系的营养吸收能力下降。此外,需在前茬作物收割完成后及时翻耕土地,利用农业机械设备翻整和松动土壤,深度不能小于30cm,进而大幅提升土壤的透气性和保墒性。翻耕土壤时每667m²至少施有机肥10000kg,为玉米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提升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2 优选良种
选种是玉米栽培中最基础的环节之一。选择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可以为玉米的高效栽培提供保证,选种不合理则会直接导致玉米生长受到限制。因此,优选良种十分必要。第一,需根据吉林省的实际种植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品种,生育期125~130d的玉米品种更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能有效降低当地自然灾害对玉米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第二,需优先选择抗倒伏性、抗旱性良好及对病虫害有一定抵御能力的玉米品种,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第三,需提前处理所选种子,提高其发芽率和抗风险能力。需先晾晒种子,在晾晒过程中需将种子均匀铺开[2]。晾晒完成后,对所选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严格控制药剂浓度,并根据用药规范喷洒、拌种。
3 精细播种
在玉米栽培过程中,部分种植者盲目地将玉米栽种得十分密集,导致同一区域内种植的玉米数量过多而相互争抢营养,并因生长空间拥挤导致较矮的玉米被遮挡而无法获取充足的阳光,较高的玉米则可能出现颗粒干瘪、不饱满的状况,造成资源浪费。由此可见,玉米种植密度也是影响玉米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把握好疏密程度,确保每株玉米均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根据吉林省的实际生态环境条件,667m2种植4500株大穗型玉米或6000株小穗型玉米为宜。此外,应严格把控玉米的播种时间。吉林省通常在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种植玉米,靠近山地的区域可适当推迟7d左右,保证地表温度超过10℃再播种。
4 科学施肥
从玉米幼苗期至成熟收获期,均需做到科学施肥,并根据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合理调整施肥方案。施肥时需控制用量和频率,合理把控施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节点。通过严格操作避免肥料烧苗问题的发生,保证玉米植株茁壮生长。在吉林省玉米种植过程中,适合施用复合肥和有机肥为主的水肥,同时需观察玉米的实际生长情况把控施肥量。还需及时了解天气情况,顺应天气变化调整施肥量,预防极端天气对玉米生产带来的损害。
5 病虫害防治
吉林省常见的玉米病害有大小斑病、细菌性茎腐病和黑穗病。其中,大斑病发生率最高,通常发生在湿度和温度偏高时期,发生标志是玉米叶片或叶鞘部位出现黄褐色或偏灰色大斑点。细菌性茎腐病通常发生于玉米生长中期,表现为玉米中部叶鞘出现不规则褐色病斑,同时伴有恶臭味。黑穗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常出现在玉米幼苗期,严重时会影响玉米的授粉能力,受病毒侵害后果穗变小、颗粒不饱满,从而降低玉米产量。玉米栽培过程中常见的虫害有玉米螟、蚜虫等,会严重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加强病虫害防治至关重要[3]。
针对玉米大小斑病,应选种优质的抗病品种,实时监测种植环境的温湿度,合理调整玉米的种植密度;在发病初期,选择15%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或45%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与0.5%磷酸二氢钾溶液均匀混合后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一次,连喷两三次。针对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同样应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清除田间病残物;发病初期,剥除叶鞘,用20%链霉素3500~4000倍液喷雾防治,7d喷1次,连喷两三次,防治效果较好。针对玉米黑穗病,同样应选种抗病品种,及时摘除病穗或拔除病株,与豆类作物轮作,适期播种;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kg拌种200kg,或用5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kg拌种125kg,或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kg拌种500kg,或用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1kg拌种330kg,有效进行预防[4]。
对于玉米螟,可在玉米螟冬后幼虫化蛹前期,利用机械灭茬、白僵菌封垛等方法处理秸秆来压低虫源,减少化蛹羽化的数量;玉米螟成虫有很强的趋光性,所以可以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高压汞灯等诱杀玉米螟成虫;还可以利用赤眼蜂将卵寄生在玉米螟的卵内吸收其营养,致使玉米螟卵破坏死亡而孵化出赤眼蜂,以消灭玉米螟虫卵来达到防治玉米螟的目的。对于蚜虫,在玉米心叶期,结合防治玉米螟,667m2用3%辛硫磷颗粒剂1.5~2.0kg撒于心叶,既可防治玉米螟,也可兼治玉米蚜虫;可667m2用10%氯氰菊酯或2.5%辉丰菊酯30mL兑水25kg进行喷雾防治,既可防治玉米蚜虫,也可防治玉米螟;在玉米抽雄初期,667m2用3%啶虫脒或10%吡虫啉15~20d兑水50kg喷雾防治[5]。另外,还可以在玉米种植地安置防虫网、驱虫灯等防控害虫。
6 结语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玉米是我国粮食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必须提升玉米栽培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应不断更新升级玉米栽培技术,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培育抗病能力强的玉米优质新品种,同时研发新型病虫害防治技术,提升玉米种植的产量和品质,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生产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