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服装产业链的纺织类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

2021-12-05韩馨娴

纺织报告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产业链纺织服装

韩馨娴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现阶段,我国认定的纺织类非遗高达93项,省市级区域内的纺织类非遗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我国的非遗保护和传承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整体情况仍然不算乐观。本研究结合非遗保护现状,在服装产业链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利用服装产业链对纺织类非遗文化进行良好的传承与保护,强调在传承的过程中保持本心,以非遗为核心,建立产业集群和相应的非遗品牌,利用服装产业链的复杂性推动纺织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 基于服装产业链传承与保护纺织类非遗文化的原则

服装产业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由多重环节相配合组成。我国在服装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拥有相对完整的不同规格的产业集群,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但是,科技的发展使服装产业越来越依赖现代设备及技术,严重影响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基于服装产业链传承与保护纺织类非遗文化需遵循以下原则[1]。

1.1 保持非遗的本真性

纺织类非遗文化最重要的特质为本真性,也就是说非遗文化是真实的、原本就存在的,而不是虚假的,有着神圣不可亵渎的意义。因此,纺织类非遗文化强调手工、原始素材以及制作过程中的特色和工艺,要保持原本的色彩,不改变任何细节与整体结构。在服装生产工作中融入纺织类非遗文化,需要重点观察与思考纺织类非遗文化自身拥有的鲜明特征,不能对其增加任何新元素及内容。

1.2 凸显非遗的价值性

每一项非遗文化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内涵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传承积累下来的[2]。从我国少数民族的艺术与审美中能看出,我国纺织类非遗文化表达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感悟。服装产业链与纺织类非遗文化的相交相融凸显了非遗的经济价值。此外,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还体现了教育价值,引导人们树立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

1.3 重视非遗资源的整合性

资源的整合主要采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将零散或独立存在的要素连接起来,实现相互融合和渗透,让非遗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但是,当下的研究和实践多以某一地区或某一类非遗作为研究对象,很少对资源进行整合研究。因此,本研究从服装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对纺织类非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主要强调整合及利用各类非遗资源[2]。

1.4 强调非遗传承人的重要性

对纺织类非遗文化的保护,最主要的就是对非遗文化传承人的保护,才能从根源上使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因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对非遗文化了如指掌。保护好非遗文化传承人是一项艰巨的重要任务,能使非遗文化以活态的形式得到保护和传承。

2 服装产业链下纺织类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2.1 纺织类非遗文化的保护策略

2.1.1 强化政府管理,完善专业机构及法律法规的建设

政府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政府在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布局,建立一体化保护性机构,提高纺织类非遗文化保护协调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制定及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纺织类非遗保护的立法工作,在法律与管理层面对纺织类非遗文化的保护予以重要支持。

2.1.2 加强学术保护,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学术保护和学者的保护是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内容,只有学术的支撑,才能让纺织类非遗保护工作更加顺利,促进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对纺织类非遗文化人才的保护是工作的重点,是决定保护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要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具有优秀管理能力和丰富保护经验的专业人士,使其深度参与纺织类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推动纺织类非遗文化持续发展和创新。可以在纺织行业人才开发的目录上构建并充实非遗文化保护人员队伍,增强非遗文化保护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非遗文化保护的实力,助力非遗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2.1.3 注重静态及活态保护

静态保护主要是建立与纺织类非遗文化相关的资料库、博物馆等,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将纺织服饰历史文化和现代纺织服饰文化的内容录制下来,制成电子档案资料,存档于大数据信息库内,以静态的形式将非遗文化对外展示。对纺织类非遗文化的活态保护是为了让非遗文化得到全方位、多维度、深层次的保护与传承[3],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2.2 纺织类非遗文化的传承策略

2.2.1 材料的选用要体现非遗的生态性

原料指的是服装的面料及里料,要遵循纺织类非遗的选材、工艺及技术,呈现非遗的价值。首先,在原料的加工环节,将纺织类技艺引入服装产业链中,以原始的工艺技术制作材料。此外,加工工具、文物造型、组织结构以及织造过程等都不能改变原始风格,也不能改变任何修饰,由此形成服装产品设计和生产的原辅料。这些原材料因为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生态和环保等特点,能让服装产品拥有更独特的原创风格。其次,要想拓展原辅料的适用范围,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构件对其进行蜡染、扎染等,同时融入非遗工艺,使染、绣手工艺非遗项目与纺织类非遗相结合,确保纺织类非遗的生态性。

2.2.2 在非遗的原初性上进行适当的产品研发

一件产品的整体风格源于其设计风格,设计师需要了解非遗文化的发展过程、生产工艺细节和审美、艺术及工艺价值等,吸取其中的精华,激发设计灵感。设计师还可以借鉴非遗文化独有的民族性特点,设计出具有本真性、独特性的民族化主题产品,展现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手工艺技术的魅力。非遗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一般的设计师对其研究相对较少,需要传承人的设计指导,以保留非遗文化的原初性,同时为纺织类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开拓空间。因此,不了解非遗文化的设计师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担任设计顾问,在其指导下完成产品及工艺的设计方案,避免和非遗原初性相悖。

2.2.3 非遗手工特色对生产加工的重要性

生产加工环节决定了纺织类非遗文化在服装产业链中传承的重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多数服装在生产过程中都运用了现代化的机器和其他硬件,有悖于非遗的手工特质。生产人员熟悉非遗工艺、认真学习其细节,是在生产加工环节中传承非遗工艺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生产人员应全面了解服装部件、掌握组合拼接技术和纺织类传统工艺对服装的处理方法,高度重视裁剪、缝制以及装饰过程的严格标准,展现非遗的艺术及工艺价值。其次,要依托手工作坊及高级定制工作室完成饰品的加工及装饰,保障非遗工艺的质量,有效留存非遗的本真性,推动非遗文化的推广及传播。

2.2.4 非遗文化的民族性有助于营销推广

营销推广作为纺织类非遗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只有找到最佳的定位和市场策略,才能使非遗文化深入消费者群体、实现其价值,进而更好地传承。纺织类非遗文化的特点包括地域文化性、活态性、本真性、生态性等,都能成为品牌的定位。根据市场需求,将其分为生态环保、民族特质、历史文化3个方面。在营销策略上,实施不放弃小众基础市场、逐渐进行批量定制生产、慢慢扩大国际市场的三步走战略,认识到这3类市场的强大潜力,高度重视设计质量、品质及独特性,为非遗产品定位提供保障。同时,在传播和推广中要通过举办非遗讲座、博物馆展览等手段提升消费者对非遗的认可度,推动消费者将欣赏尊重转化为消费,促进非遗市场的发展。

3 结语

纺织类非遗文化作为我国宝贵的财富,不仅在服装产业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还在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纺织类非遗文化在服装产业链中的保护与传承。

猜你喜欢

产业链纺织服装
澳洋纺织
筑牢产业链安全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道具服装
铲除论文造假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