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2021-12-05吉启晖
吉启晖
甘肃会宁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吉启晖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土高山乡人民政府甘肃白银730723)
甘肃会宁县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频繁发生病虫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导致马铃薯减产,更甚者引发绝收。文章对甘肃会宁县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及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希望能为当地马铃薯种植提供借鉴和参考。
马铃薯;病虫害;症状;防治技术;会宁县
会宁县为甘肃省白银市下辖县,地处甘肃省的中部,区内沟壑纵横,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年平均气温处于6 ℃~9 ℃,昼夜温差在10 ℃以上,是典型的一年一熟农作物生长区。近年来,会宁县将马铃薯种植作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富民产业来抓,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随着当地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病虫害问题也越发严重,阻碍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导致马铃薯减产非常严重,还降低了马铃薯的品质,影响农民经济收入。为此,必须要充分重视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工作。基于此,文章结合实践,对甘肃会宁县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问题以及防治技术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1 晚疫病
1.1 危害症状
晚疫病是会宁县马铃薯种植过程当中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不仅蔓延速度快,造成的危害也十分严重,特别是在降雨较多的年份,危害程度更重,会给马铃薯种植生产带来毁灭性的伤害。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主要危害马铃薯的叶、茎与块茎。发病初期,叶片出现黄褐色的斑点,呈不规则状,无明显界限,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病斑快速扩展,边缘呈现水渍状[1]。叶背部的病斑生长有一圈霉状物,颜色为白色。茎部遭受危害,出现褐色条斑,茎部凹陷,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有白霉产生。薯块遭受危害,早期阶段出现褐色病斑,不断发展出现凹陷,皮下为红褐色,向四周与内部不断发展。薯块感病严重的还会在田间即刻腐烂[2]。
马铃薯晚疫病病害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及马铃薯的生长阶段都有密切的关系。我国很多马铃薯栽植区温度条件都适宜晚疫病的发生。同时,湿度也是影响晚疫病病害发生的重要因素,通常情况下,雾天、早晚露水重则发病率更高。当发现田间有病株发生时,便是病害流行的前期征兆。而且后期天气条件对病害流行也有着很大影响,如果后期天气干旱,虽然能够发生病害,但是其流行会受到阻碍;而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时,便会造成病害传播流行,感染更多植株,引发植株枯死。特别是一些早熟品种,还有一些用于油炸加工的马铃薯品种晚疫病多发。该病多发生于马铃薯开花前后,这段时间正处于7月,降水较多。
1.2 防治技术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难度相对较大,应当首选种植优质的抗病品种,如陇薯3号、高原4号等。同时,选择无病虫害的种薯,切块过程注意刀具要消毒,种薯使用药剂拌种,之后种植于沙壤土中,适期早播,避免发生积水。强化田间管理,培育壮苗,及时培土,杀青灭秧收获避免薯块遭受病菌侵染,将染病中心株拔除,对中心病区使用药剂进行处理。
为了提高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成效,还应当充分重视化学药剂的合理应用,首先按照用种量的0.3%,选择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进行薯块药剂拌种,可以大幅降低晚疫病的发生概率,还能达到增产的效果。马铃薯快速生长前期以及雨季来临之前,可使用多宁、波尔多液以及可杀得等药剂喷施进行预防,喷施过程当中要保证植株叶片全面覆盖,7 d之后再次喷施,按照60 g/亩~75 g/亩控制用药量。发现感病植株可使用72%的克露进行喷施防治,也可使用52.5%抑快净进行喷施防治,并和60%灭可湿性粉剂以及25%的甲霜灵交替使用可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病菌的抗药性,根据病情发生情况持续使用3次~7次,以达到控制病害蔓延扩散的目的[3]。
2 环腐病
2.1 危害症状
这种病害属于维管束病害,茎叶与块茎都有相应的病症出现,植株感病之后时常出现枯斑或萎蔫两种症状,现蕾开花阶段的马铃薯植株症状较为明显。枯斑型在发病初期阶段,叶脉失绿呈现灰绿色或黄绿色,斑驳较为明显,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叶尖以及叶缘部位呈现褐色,从叶脉部位向上卷,并发生枯死。病症首先出现在基部复叶的顶叶上,并不断蔓延至上侧的叶片。萎蔫型发生过程当中,顶部复叶首先出现萎蔫,叶缘卷曲向内,如同失水状态,病情较轻的植株,叶片以及侧枝萎蔫较为突出,而病情较重的植株会出现大量萎蔫,并发生枯死、倒伏,但枯干的叶片不脱落。切开病株维管束呈现黄褐色,花与浆果没有症状。马铃薯生长后期阶段发生此类疾病一般没有明显的症状。块茎感染该病之后,通常情况下40 d~60 d才有症状出现,表面观察症状不明显,将其切开之后,可发现软化的维管束,颜色为淡黄色,贮藏一段时间芽眼呈黑色干枯状,表面爆裂。块茎病害严重的表现为环状腐烂,而且皮肉分离,薯皮上有网纹,呈现红褐色,没有明显臭味。茎、根以及块茎维管束发生病害之后,呈现黄褐色改变,进行挤压排出菌脓,颜色为乳黄色,崩溃的块茎组织呈现颗粒状。
马铃薯环腐病病原菌只对马铃薯造成侵害,种薯染病并播种后,芽眼出现腐烂,同时无法发芽,而发芽出土的,病害会随着维管束不断蔓延扩散,延伸到茎中部1个~4个复叶着生处,还有的通过匍匐茎蔓延到长出的新薯块,使新薯块成为病薯。
2.2 防治技术
构建无病种薯基地,选择25 g~50 g的完整小种薯开展播种工作,而切块播种刀具必须要认真消毒,如火焰消毒或者使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每块换刀,一块一消毒,并将病薯全部淘汰,用漂白粉或者次氯酸钠消毒病薯容器,减少病原菌。另外,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使用药剂进行防治,种薯按照50 mg/kg的用量选择硫酸铜浸泡10 min,病害发生初期,可使用农用链霉素4 000 倍液进行喷施防治,也可使用3%的中生菌素1 000 倍液进行喷施防治。最后合理贮藏,提前将新薯窖打好,并安装通风设备,每年将旧土铲除一部分,铺沙消毒处理[4]。
3 黑胫病
3.1 危害症状
黑胫病也是甘肃省会宁县马铃薯种植过程当中的一种常见病害,该病又有“黑腿子病”之称,属于细菌性病害。该病的发生与马铃薯种植地块土壤太潮湿存在密切联系,遭遇高温天气时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一些地势低洼、降水较多的区域,时常发生此类病害。育苗阶段的马铃薯发生此类病害,薯种常出现腐烂;生长期出现此类病害,植株无法健康生长,而且叶尖部位卷曲,叶片发育较小,呈黄色。病情较重的植株会枯萎,茎部发黑,并有异味散出。黑胫病对于马铃薯的健康生长威胁极大,会影响马铃薯产量。
3.2 防治技术
打造无病种薯生产基地,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培育更多优质的小种薯,并控制切刀防止造成病害传播。收获成熟种薯之后,要及时晒种,促进薯皮木栓化,保证伤口快速愈合,避免病菌传播。选择优质的抗病品种,如早熟白等。播种工作开展之前将染病种薯全部淘汰,认真消毒各种操作工具,避免病菌传播。在具有较好排灌条件的土壤当中进行种植,不可种植于黏重潮湿的土壤当中。并避免连作,以免残留病原体通过土壤传播。马铃薯生长过程当中发现染病植株要及时将其拔除,并使用农用链霉素对土壤进行处理。贮藏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确保温湿度适宜,不可贮藏于通风不良、潮湿的条件下[5]。
4 二十八星瓢虫
4.1 危害症状
二十八星瓢虫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对马铃薯的叶片、嫩茎与果实造成危害,叶片遭受危害之后表皮呈网状,之后枯黄,危害较重的会导致叶片枯萎,食尽全叶。幼虫相较于成虫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能够达到10%~20%的减产率,更甚者导致50%左右的减产率。
4.2 防治技术
可通过人工手段将越冬成虫杀灭,并将田边杂草及时清除,控制与降低虫口密度;或通过人工手段将成虫杀死,并摘除虫卵集中销毁,控制与减少害虫数量。使用药剂防治过程当中,在6月—8月幼虫危害阶段,可使用2.5%的保得乳油进行喷施防治,也可使用万灵进行喷施防治,每7 d喷施1次,持续喷施2次~3次便能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5 豆芫菁
5.1 危害症状
豆芫菁品种相对较多,还具有杂食性的特点,白条芫菁主要取食马铃薯的叶片,留下叶脉,导致植株无法健康生长,发生枯死。会宁县马铃薯种植生产过程当中豆芜菁时有发生,轻度发生时虫株率达到20%左右,重度发生时虫株率可达到50%~60%,引发严重减产,还会对马铃薯薯块淀粉含量造成不利影响[6]。
5.2 防治技术
加强农业防治,控制越冬虫卵,减少虫口密度,彻底杀灭害虫。秋季对土地进行深翻,合理轮作倒茬。运用人工手段进行捕杀,并加强药剂防治,菊酯农药以及有机氯、有机磷都有很好的防治作用,通常喷药之后15 min内便可杀死害虫,也可使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1 500 倍液进行喷施防治,还可选择25%的快杀灵2 000 倍液喷施防治,山区丘陵地带可选择2.5%的敌百虫喷施防治。
6 结语
近年来,甘肃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产业获得了很大发展,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巨大贡献,还极大地满足了马铃薯的市场需求。但频繁发生的各种病虫害问题给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为此上文将当地马铃薯常见的病虫害问题列举出来,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技术和方法,希望能为广大马铃薯种植户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使其掌握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以便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从而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1]赵勇.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南方农业,2015,9(24):49,51.
[2]王广莲.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J].现代园艺,2017(24):54.
[3]冯建权.马铃薯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5):55.
[4]宋红军.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应用[J].现代畜牧科技,2017(8):50.
[5]沈正军.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预防及综合防治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8,12(29):12,16.
[6]张英秋.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3):161.
S435.32
A
2095-1205(2021)10-72-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