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智慧农机”发展路径探析
2021-12-05刘国娟
刘国娟
(北安市农业机械化学校,黑龙江 北安 164000)
近些年来“智慧农机”逐渐成为农业发展中的热点话题,受到农民群众的广泛关注,市场前景较为广阔,国家和农业部门对此也高度重视。但是当前我国关于“智慧农机”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各项研究体系不够健全,关于“智慧农机”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所以必须明确“智慧农机”的关键要点,使其能够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抓住时代机遇,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生产力提高的新增长点,对于农业现代化、机械化以及绿色化建设具有关键作用。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供给侧改革概念
供给侧改革一般是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主要目的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以及创新等多项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提高供给质量的角度出发,以改革推动结构性优化和调整,优化要素配置,使得有效供给能够不断扩大,提高供给机构对于需求变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健康持续发展。综合来看,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供给方式改革和供给结构改革,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工作重心之一[1]。
1.2 “智慧农机”概念
“智慧农机”是指将现代科学信息技术应用在传统农业机械设备中,通过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优化,使其能够搭载部分信息技术,例如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化技术等,从而提高农业机械设备的功能丰富性,使其具备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功能,从而降低农民生产强度和负担。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智慧农机”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将信息技术与传统农机进行深度结合,使其功能性、性能以及可靠性质量更高,在传统农机中安装CPU、传感器、通信系统、定位系统等,并与互联网和物联网相连接,使得农业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能够通过计算机或移动终端设备进行铰孔,以实际农业生产作为出发点,提高传统农机的灵活性,赋予传统农机新的作业方式和管控模式[2]。
2 “智慧农机”发展现状分析
“智慧农机”与传统的农业机械设备相比,其功能更加强大丰富,运行更加稳定,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升,且能够提高农机安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环保性能。近些年来我国“智慧农机”领域发展速度较快,但是“智慧农机”相关的农机农具管理、动力机械、作业机械等智能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家对于“智慧农机”的发展高度重视,在《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以及《关于做好“十三五”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智慧农机”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顶层设计,为我国“智慧农机”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各省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省市政府积极落实供给侧改革的相关措施,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智慧农机”发展规划,一些地区的农业部门与高校、企业等部门进行合作,积极开展“互联网+”现代化农业模式建设,“智慧农机”发展逐渐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且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使得“智慧农机”发展步伐向前迈进一大步,对于建设高标准化农田生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在动力机械、作业机械的智能化建设方面,我国一些优秀的农机研发企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东方红X-804拖拉机中配备DGPS导航系统,能够实现农具应用过程中的精确定位和自动化导航等功能;中国农机科学院研发的智能化通用多功能谷物联合收割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多种农业生产场景中都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将计算机与田地中的传感器进行连接,能够获取农田作业的实时数据,根据数据农机则能够进行自动化控制和调整。以上多种“智慧农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已有部分“智慧农机”走在国际发展前列,但是因为关于“智慧农机”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智慧农机”利用率等方面依然需要不断探索。
3 供给侧改革对“智慧农机”发展的影响分析
供给侧改革是“智慧农机”发展的重要机遇,所以“智慧农机”发展必须准确抓住机会,加强相关研究和发展。
3.1 供给侧改革因素分析
自“供给侧改革”首次提出后,在我国经济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后,供给侧改革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提供指导,是国家“十三五”期间的经济改革工作重心。在新时期下,我国当前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供给结构老化的普遍性问题,供给侧改革需要从生产、供给等方面进行,通过提高生产力和企业竞争力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
3.2 农业供给侧改革因素
我国粮食总产量多年以来都处于世界首位,且创造了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增长的伟大成就,不仅与自然因素和气候因素密切相关,同时与国家的惠农惠民政策有直接关系,农业种植面积不断增大,但是农业经济结构依然存在着一些矛盾问题,所以在供给侧改革中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重点关注。
3.3 供给侧改革是“智慧农机”发展的重要机遇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农业机械设备、技术水平以及农业服务等方面飞速提升,农业生产全面进入机械化时代,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超过65% ,尤其是在水稻种植产业、小麦种植产业以及玉米种植产业等粮食作物的产业模式中,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但是近些年来农业机械行业的经济效益在不断下降,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设备而降低价格,另一方面是农业机械设备的创新性不足,机械设备所应用的技术多年停滞不前。现阶段,用于农业生产的机械设备超过3500种,平原地区基本能够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模式,但是在山区、半山区以及丘陵地区,受到地形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限制,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所采用的农业机械设备功能较为单一,农业机械化建设在技术、人才以及政策等方面存在较多矛盾问题。供给侧改革为“智慧农机”发展提供全新机遇,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对于“智慧农机”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所以“智慧农机”发展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机遇,做好相关的研发工作,将技术创新作为“智慧农机”发展的核心推动力,结合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现状,对“智慧农机”的功能进行不断丰富,并提高“智慧农机”的适应性和性能强度,使其能够满足多种不同农业产业模式发展需要,是“智慧农机”现代发展必须妥善处理的首要问题[3]。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智慧农机”的有效发展路径
根据上文所述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智慧农机”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尚未能够满足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且迎来供给侧改革这个重要契机,所以必须创新“智慧农机”发展路径。
4.1 加强“智慧农机”研发工作
“智慧农机”相比于传统农机而言,其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大大提高,这也是“智慧农机”作业效率能够提升的关键原因,但是技术水平提高意味着“智慧农机”的研发难度将会不断增加。关于“智慧农机”的研发,不仅需要在农业生产机械设备方面发力,同时需要构建一整套完善的智慧系统,涉及机械厂商、农户、农产品经销商以及农产品消费者等多个环节,才能够保证“智慧农机”的完善性。当前,农业机械设备厂商是“智慧农机”的研发主力机构,其主要目标是采用智能化机械设备生产的农户,所以在研发过程中必须以农户的耕作需求为基础,以满足其需要为研发方向,确保“智慧农机”能够适应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整体来看,“智慧农机”的研发是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条,通过融合智慧化功能,使得数据成为“智慧农机”的关键资源,在农业耕作、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以及消费者等多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和数据,这些信息和数据能够成为“智慧农机”研发的重要资源。因此,为了促进“智慧农机”发展,满足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必须不断加强“智慧农机”研发工作,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路径,对当前农业机械设备所采用的信息技术进行全面创新,坚持走自主研发路线,在核心技术方面加强研发资源投入,构建全新的“智慧农机”研发体系,国家和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对“智慧农机”研发工作的资源投入,为“智慧农机”研发制定多项优惠措施,提高厂商研发积极性,从而能够保证我国“智慧农机”研发工作高效开展,以“智慧农机”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而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支持,是当前“智慧农机”发展的有效路径,需要整合多方资源不断提高研发工作水平[4]。
4.2 优化“智慧农机”运行路径
在“智慧农机”研发的前提条件下,必须明确“智慧农机”的运行路径。根据对我国部分地区的“智慧农机”发展实际情况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许多地区的“智慧农机”运行模式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同时,部分地区智慧农业机械设备的管理方面形成统一化、标准化的模式,通过农机管理部门以及农业相关部门对“智慧农机”进行统一管理,使得“智慧农机”资源能够统一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智慧农机”的管理效率,使其运行路径得到科学性提高。这些地区在“智慧农机”运行路径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于全国范围内的“智慧农机”发展路径探索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建立多项具有高度可行性的运行路径,所以其他地区在“智慧农机”发展方面,需要积极学习其运行路径和管理模式,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设统一化、标准化的管理方案,从而全面促进地区内“智慧农机”发展建设,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设计,按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进行调整,将“智慧农机”发展作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构建全新的发展运行路径。
4.3 提高“智慧农机”市场活力
针对当前部分农业机械市场活力较差的问题,为了推进“智慧农机”发展,需要通过激发“智慧农机”市场活力的方式,满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求。首先,需要提高“智慧农机”生产商家的经济效益,当前农业机械生产商家整体经济利润较低,严重影响其研发和经销积极性,所以需要通过政策补贴、政策优惠等方式,提高农业机械生产与经销商家的经济效益和利润空间,使其能够快速平稳发展,提高“智慧农机”在农机市场中的占比。其次,需要构建完善的“智慧农机”服务体系,政府、农业部门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等需要规范“智慧农机”市场秩序,保证“智慧农机”市场具有良好的规范性,并提高对“智慧农机”市场的服务质量,确保商家以及农户在市场中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最后,政府和农业部门需要加强对“智慧农机”市场的引导,建立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基础、以政府调控为手段的“智慧农机”市场运作模式,从而能够提高“智慧农机”市场活力,促进智能化农业机械设备发展[5]。
4.4 提高“智慧农机”适应性
针对当前“智慧农机”在山区、半山区等农业生产中无法有效应用的问题,必须提高智能农机的适应性,使其能够在多种不同农业生产条件下灵活运用。以“智慧农机”在半山区耕作中的应用为例,半山区是农业耕作土地中的特殊类型,与普通的平原农田相比,半山区农田所处地理位置较高,耕作土体地势起伏较大,传统的大型耕作机械在半山区耕作土地中使用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通过研发小型“智慧农机”的方式,满足半山区农业更多对于近现代化农机的需求,结合小型智能化农耕机械的基本特点,丰富小型智能化农耕机械功能,使其在半山区农耕中具有更好的实用性,能够改变当前半山区农业生产模式,对于半山区农业供给侧模式具有重要作用。
4.5 提高“智慧农机”绿色环保性
为了满足绿色农业建设需求,“智慧农机”必须具有良好的绿色环保性,“智慧农机”在应用过程中必须不断降低资源消耗与污染物产生,对于推动绿色化农业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对当前“智慧农机”的作业模式进行优化调整,将数据作为“智慧农机”运行的基础资源,通过建设监测、管控系统,提高“智慧农机”节能环保性,不仅能够对农田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同时能够降低农业机械设备运行过程中的资源消耗,进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户收入,是提高农户使用“智慧农机”积极性的有效方式。通过提高“智慧农机”绿色环保性建设,能够有效改变当前“智慧农机”的发展模式,为其提供全新的发展路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详细阐述“智慧农机”与供给侧改革的基本概念,并对当前我国“智慧农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供给侧改革对“智慧农机”发展的影响,最后提出多项“智慧农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有效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对我国农业发展以及农业机械设备研发等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帮助作用,全面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