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燕麦的种植与管理探究
2021-12-05陈靖萍
陈靖萍
(白银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甘肃白银730900)
我国燕麦种植范围比较广,宁夏、内蒙古等地区均有种植。燕麦属于1年生草本植物,具备粮饲兼用特征,对温度、湿度、土壤等适应性强,产量高。绝大部分燕麦被用作饲料喂养家畜,少部分作为粮食供给市场所需。本文从选地与整地、选种与处理、播种、田间管理4个方面简要探讨了新时期燕麦的种植与管理技术,以期实现高产。
1 选地与整地
1.1 选地
燕麦不仅抗干旱,而且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是很高。选地时优先考虑地势平坦、耕层深厚、土质疏松的土壤,以提高产量。同时,在燕麦种植过程中,切忌连作,以免出现病虫害问题。倘若田间杂草过多,土壤肥力不足,无法提供所需养分,也会导致产量过低。
1.2 整地
种植燕麦之前,一定要做好整地工作。通常,将深耕放在秋季,深度以25~30 cm为宜,并于早春进行浅耕,深度10 cm。在浅耕过程中视土地情况灵活把握。对于较干旱的土地,需镇压耙耱。部分土地地温比较低,无需耙耱镇压,要翻耕放墒,使地温升高[1]。耕地工作结束之后,第一时间耙平、耙细土壤,达到保墒目的,以此提高播种质量。
1.3 施肥
燕麦是一种须根系作物,具备非常强的吸收能力,肥力要求高。因此,在播种前要施加充足的基肥。选择基肥时,以农家有机肥为宜,可兼施复合化肥。在春耕过程中施基肥,以30 t/hm2为宜,过磷酸钙和尿素的施加量分别控制在600 kg/hm2和300 kg/hm2。播种之前还要施加60%尿素用作基肥,并在燕麦拔节孕穗期结合中耕追加其余40%尿素。
2 选种
在选种过程中考量的因素比较多,包括生态环境、土壤、生产要求等,既要确保种子适应性强、产量高,还要具备较强的抗倒伏、病虫害能力。挑选种子时,要剔除小粒、虫粒、杂质等,优选籽粒饱满的燕麦种。播种之前,还要晒种,在晴朗的天气,将选好的种子摊开晾晒2~3 d,通过这种方式,将种子表面的病菌杀死,使其具备较高的发芽率,实现苗壮、苗齐[2]。病虫害会影响燕麦的产量,可选择药剂进行拌种处理,以达到良好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如采用0.3%乐果乳剂拌种可防治黄矮病。
3 播种
3.1 确定播种期
播种期选择会影响燕麦产量。播种过迟会使种子品质降低,播种过早则不利于发芽出苗,故而,一定要适时播种。以甘肃地区为例,燕麦播种期通常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这一时期土壤解冻大约10 cm,对种子发芽非常有利,产量高。此外,播种时间的确定还需参考燕麦的生育期。
3.2 合理密植
燕麦能否高产与种植密度也有一定关系,在播种量选择上需考量品种、土壤肥力等情况。倘若密度过大,会出现争夺光照、肥力的情况,造成减产。通常,燕麦播种量为120~150 kg/hm2,当苗量达360万~450万株/hm2产量最高。一些土地肥力好,生产水平高,可增加播种量。
3.3 播种方式
在燕麦播种过程中,选择机械播种、人工开沟条播均可。如果选择条播,需分别将行距、深度控制为15~20 cm和5~6 cm。部分地区土壤墒情比较差,可增加播种深度。播种时,一定要避免重复播种、漏播情况,需撒播均匀。完成播种工作之后,及时耙地,确保土壤完全覆盖种子,以免发生漏风情况。
4 田间管理
为保障燕麦高产、稳产,一定要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在种植管理中切勿使用除草剂,以中耕除草为主。在幼苗期采用人工除草方式,当燕麦高度达到10 cm时首次除草。在该时间段进行中耕,使土壤通透性增强,预防脱氮,促进根系发育,使其吸收能力不断增强。中耕时禁止埋苗,勿伤及叶片、苗根处。于拔节前期,实施二次中耕,增强土壤疏松性、抗逆性、蓄水能力[3]。在拔节后期进行第三次中耕。
燕麦能否高产与水肥是否充足有关,需在适当的时间点进行追肥和灌水处理。在水肥管理中要考量幼苗的生长情况及土壤肥力。通常苗期需水量大,结合土壤墒情浇水,确保浇透。拔节期燕麦生长非常快,对水肥需求量大,既要追施尿素,还要及时浇水。在拔节后期、抽穗前期要追施叶面肥。
病虫害多发于燕麦生长中后期,如红叶病、秆锈病、黑穗病等。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选择科学、经济的方式,既要选择抗病品种,还要进行轮作、药物拌种等,倘若发病,第一时间进行药物防治,以免影响燕麦生长发育。
5 结束语
燕麦种植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兼具的工作,既要将选地、整地、选种、种子处理等工作落实到位,还要关注播种、田间管理等。相关部门及种植人员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种植方式,按照正确的流程种植燕麦,实现燕麦高产、优产,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