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三维审视与创新路径

2021-12-05张亚勇陈元元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张亚勇, 陈元元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天津 300191)

爱国主义是人们对祖国的真挚热爱和积极支持,表现为深厚的爱国情感、坚定的价值追求以及为祖国繁荣发展而甘于奋斗献身的实际行动。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在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中不断传承、积淀、丰富、弘扬,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向前。中国共产党作为爱国主义的坚定传承者和忠实实践者,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坚定的爱国者,为完成党在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提供了强大动能。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并面临诸多难点。准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特点和难点,并积极寻求应对之策,是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对于培养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之情,激发报国之志,凝聚强国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内涵审视: 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赋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新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容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是传承历史与服务现实的具体统一,既相对稳定,又不断发展,在时代变迁和实践发展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1. 时代主题: 在强起来的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爱国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承担着不同的目标任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和团结全体中华儿女积极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是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同时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正确认识其主题的“变”与“不变”。“不变”的是民族复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始终未变;“变”的是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义无反顾地扛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由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主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立足于新的时代主题,把握好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变”与“不变”,积极引导人民厚植家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为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凝聚力量。

2. 本质特征: 实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最沉重的历史命题。为此,无数仁人志士将爱国热情付诸于爱国行动,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斗争,但最终都没有改变旧中国贫穷落后、被动挨打的落后面貌。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维护者。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旗帜,领导中华儿女将爱国热情转化为成功的政治实践,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救亡图存、强国富民的夙愿。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中国共产党独特的理论、组织和制度等优势,爱国主义只能停留在思想认识中,而不能变为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成功实践,更结不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颗硕果。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巴黎和会的召开,“向西方学习幻想的破灭,不仅使人们更加感到民族危机的深重,而且也使他们认识到西方民主的虚伪”[1],引发了中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反思。中国共产党在推动爱国主义实践转化中,是以共产主义的初级形态——社会主义作为其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制度基础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将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才能成为改变旧中国落后面貌的成功实践。只有将爱国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才能找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道路。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着力增进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把爱国主义力量广泛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

3. 过程规定: 发挥价值引领和实践促进作用相统一

能否培养理性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促进爱国主义精神有效转化为积极的爱国实践,是衡量爱国主义教育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2]正是每个人朴素的爱国情感汇聚成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合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我们不否认个人爱国情感的朴实性和真挚性,但也不能忽视个人爱国情感的差异性,这里既有认识上的正误之分,也有情感上的深浅之别。为更好地团结并不断扩大爱国主义力量,必须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个人树立历史思维和辩证思维,培养全面的而非片面的、正确的而非错误的、理性的而非单纯感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爱国情感提升为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使之与国家发展要求相适应。“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3]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在价值引领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个人将朴素的爱国情感转化为自觉的爱国行动,将个人发展汇入国家发展大局,在为国家事业发展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促进爱国之情与爱国之行的良性互动。

4. 目标任务: 服务于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

爱国主义教育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尽管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不同的目标指向,但总体而言,都要服从并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广大无产者在资产阶级的剥削压榨下艰难求生。强调工人阶级必须以实现无产阶级彻底解放为当前最大事业,以超出国界的大联合大团结为武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在革命战争年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服务于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事业,服务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爱国主义教育要服务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和国家又面临新的使命任务。在实现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伟业中,爱国主义教育要聚焦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通过激发爱国情感,凝聚爱国力量,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 特征审视: 环境变化和任务调整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客观环境的快速变化,必然会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内容、目标等方面提出新要求,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认识和把握这些新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更好地在实践中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教育对象的空前广泛性

爱国是每一名中华儿女的做人本分和应尽义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贡献自己的力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爱国主义旗帜凝聚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共同服务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中华儿女的教育,既包括祖国大陆内不同党派、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信仰的中华儿女,也包括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具有空前的广泛性。

2. 教育目标的鲜明时代性

今日之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极为宏大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4]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顺应这种变革与实践,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目标等方面适应“两个大局”,适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发展需要。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明确的目标导向,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与其他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相区别的显著标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只有立足于新时代“两个大局”的历史判断,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人民、凝心铸魂。

3. 教育环境的极其复杂性

“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5]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从国内环境来看,国内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观念多样化,发展中的矛盾问题复杂交织,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秩序正在衰落。中国正在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西方敌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从未停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国内外发展步伐,使本就低迷的世界经济又蒙上一层阴影。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果断、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并有序恢复生产。中国成功应对疫情的优异成绩,为其他国家树立了典范,使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对中华儿女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相比之下,疫情带来的国际社会的不确定性以及对国际关系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转移国内民众对抗疫不力的不满情绪和国内日趋紧张的社会矛盾,频频污蔑中国,极尽歪曲丑化之能事。总之,利益多元的国内环境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决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的极其复杂性,也凸显了当前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4. 教育内容的开放兼容性

从时间维度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传承中国共产党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又要立足当前实际、着眼长远,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汇聚合力。从空间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互融合,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必须在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立足中国与放眼世界相统一中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加教育内容的开放兼容性。在文化内容方面,既要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历史内容方面,既要包括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中国近代史教育,还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不仅要立足国内,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要放眼世界,把握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变化。在价值观教育方面,要尊重不同阶层和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包容差异,凝聚共识。

三、 难点审视: 多重复杂主客观因素制约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多重主客观因素相互交织,使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难点,准确分析和把握这些难点,是提高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1. 增进政治认同,实现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存在难度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在与中国近代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比较和竞争中,中国共产党脱颖而出,领导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开启了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伟大实践,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6]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形成了广泛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形成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础。但只有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是远远不够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此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认同,把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完全统一起来。“政治认同是人民群众对于政权的赞同态度、支持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政权代表的国家的心理归属感。具体到新时代的中国,就是坚持和认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最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当前,无论是把爱国与爱党统一起来,还是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都面临认同难题,受到诸多挑战。在外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进行交锋,尤其是西方反华势力基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不断对中国诋毁攻击,也对政治认同的强化产生负面影响。在政治社会领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增长。这些需求和期盼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就会引发人民对党和制度的质疑,也容易引发政治认同危机。影响政治认同因素的复杂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困难性。

2. 培养理性的爱国思想、激发积极的爱国行为,实现爱国主义知行互促存在难度

爱国主义教育的对象是人,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人的“知”和“行”两个层面。由知而促行,实现知行合一、知行互促,是教育目的得以实现的最突出表现。不解决“知”和“行”的问题,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就得不到保证,甚至会引发人们的反感抵触。爱国主义教育要到达的“知”,是在个人朴素爱国情感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化的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人们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爱国思想,并将之升华为自己价值观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利益上存在差别,即便同一群体中的个人,因成长环境、人生际遇不同以及理解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别,也会导致教育对象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培养爱国之“知”的难度就在于如何在尊重教育对象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升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8]。爱国主义教育之“行”,就是教育引导公民自觉地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于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同时坚决与各种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言行作斗争的过程。在彰显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抵御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侵蚀,引导个人自觉自愿地将爱国思想转化为爱国行为还存在一定难度。

3. 培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存在难度

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即培养“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9],良好的国民心态对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积极进取心态意味着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涵养积极进取心态需要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保持昂扬斗志,直面风险挑战,强化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开放包容心态意味着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阔胸襟。涵养开放包容心态需要具有开阔的胸襟,能够正视新时代主题和矛盾的变化,要正确对待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与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中国人是讲爱国主义的,同时我们也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胸怀的。”[10]理性平和意味着自信从容、沉着冷静的稳定心态。涵养理性平和心态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把握主流和本质,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中把握世界发展主题和大局。要正确看待中国发展,既不因改革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而否定改革发展的成绩,也不因已有成绩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此外,还要正确认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从社会现实来看,狭隘自私、激进偏执的心态和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行为仍然有一定市场,小部分人甚至打着爱党爱国的名义做损害党的形象、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事情。可见,养成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4. 聚焦重点人群,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难度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青少年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可塑性较强,在此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更持久、影响也更为深远。抓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为国家育新人的使命所在,而是与西方敌对势力进行的一场意识形态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狄更斯的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来形容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新时代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面临诸多新挑战,从教育对象看,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相当多的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活跃,对国内外大事、时事热点有很高的关注度,但也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友爱精神,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难度。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辨别能力差,在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极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从教育环境看,长期以来,学校承担了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职责,而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出现了薄弱环节。此外,随着中国日益强大,“西方各种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日趋激烈”[11]。这些都增加了新时代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难度,对在新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构成挑战。

四、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路径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创新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还受到复杂教育环境的影响。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多措并举,高度重视教育创新,抓好青少年重点群体,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增量,并以制度和法治作为坚实保障。

1. 把增进国家认同贯穿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始终

爱国之情是公民在认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激发爱国情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逻辑起点,需要以增进对祖国的情感认同和政治认同为重要目标,不断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唤起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同时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常态化。引导公民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与实践要求,掌握贯穿其中的爱国主义元素,凝聚广泛的政治认同和爱国共识。“要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引导干部群众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展现新气象、激发新作为,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11]二是加强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在正确历史观教育方面,在引导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同时,高度警惕和坚决反对各种对祖国历史进行虚构、抹黑、歪曲等历史虚无主义行为。在正确民族观教育方面,要引导全国各民族不断增强民族认同,自觉将民族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统一起来,将民族追求融入爱国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12]在正确国家观教育方面,要引导公民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并敢于以实际行动同任何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在正确文化观教育方面,要引导公民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不断坚定文化自信。在正确宗教观教育方面,要引导宗教界人士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爱国观,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认同。三是要把增进政治认同作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育目标。要抓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契机,用好重要纪念日以及重大事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不失时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纵向对比中,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横向对比中,不断增强人民对党的领导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坚持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有机统一,着力提升对青少年群体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体中华儿女的教育,必须坚持人群全覆盖。同时也要重视加强对青少年这一重点群体的教育。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尊重青少年的教育主体地位,尊重教育规律和青少年身心成长规律,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全过程,着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将思想政治课作为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要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融入其他学科和载体,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避免大量显性教育引发青少年的抵触心理。及时回应和正确引导青少年思想上的困惑,对他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要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剖析解答。二是发挥好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功能。对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仅依赖教师和学校,家庭和社会也是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此,要着力打造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闭环,压缩教育真空,减少薄弱环节,形成全员全程育人环境。在出版发行方面,要严格把关书籍、音视频等学习材料的政治关,坚决杜绝出现政治性、原则性错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为防范敌对势力的侵袭渗透筑牢“防火墙”。三是开展爱国主义特色实践活动。推进中小学生“实践课堂”建设,开发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实践课程,通过组织青少年参加红色之旅体验活动、运用纪念仪式、挖掘校训校史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组织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使爱国主义精神在实践体验中得以传承。

3. 坚持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无缝衔接,促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互联网深度融合

信息化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唱响互联网爱国主义主旋律”[11],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大增量。推动爱国主义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既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建设,也要注重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一是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充分发挥网络微信、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开设爱国主义教育专栏,制作更多体现爱国主义内容、适合网络传播的音视频等,让爱国主义教育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来,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更具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二是创新爱国主义传播手段。紧紧抓住提高“群众接受度”这个核心目标,组织新闻网站、商业网站、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以及各级政务端形成“多媒体、多平台”的传播手段,广泛传播爱国主义好故事以及典型事例和感人事迹。“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生动活泼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11]。三是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要辩证地认识互联网作用,积极化解爱国主义教育与互联网融合过程中的负面影响。“现在,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13]。在“互联网+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各种错误思想的甄别斗争,在斗争中凝聚网上爱国主义共识,使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严格落实网络属地管理责任和网站主体责任。四是善用大数据手段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分析和服务功能,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加强对教育对象、课程资源、培训需求等教育数据的分析研判,为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开展精准化爱国主义教育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4. 坚持短期教育与治本谋远的紧密结合,建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制度具有管根本、管长远的关键作用。爱国强国之志的产生需要持之以恒地教育活动,更需要制度和法治的保障。一是健全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机制。在积极学习宣传爱国主义先进典型的同时,要注重发掘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让群众对爱国主义先进典型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用群众身边的鲜活生动教材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情和进取心。通过大力褒扬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引导鼓励更多群众积极投身爱国主义实践,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二是健全教育队伍优化建设机制。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并创造性地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使命[14]。做好思政课教师的选育工作,优化教师保障体系,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组织动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战士等先进典型积极投身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对旅游景点和博物馆等场所从业人员,包括导游和讲解员的培训管理,进一步规范解说词,提高宣讲的准确性。要发挥群团组织优势,组织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三是健全思想行为约束激励机制。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制度法治的规范约束功能,对不尊重国徽、国歌、国旗等国家象征,亵渎国家英雄和烈士的姓名、肖像、荣誉、名誉,损毁爱国主义教育场所设施等行为,要依法予以严肃处理。对从事民族分裂、暴力恐怖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要依法予以严惩。同时,发挥好正向激励的示范引导功能,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对为祖国赢得荣誉、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加大物质奖励力度,综合运用好嘉奖立功、颁发荣誉证书、授予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激励各行各业为祖国争荣誉、做贡献,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爱国主义的浓厚氛围。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时代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诗歌爱国主义传统的当代性和诗人写作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