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提高生产性能的关键要素
2021-12-05赵建军
文/ 赵建军
蛋鸡产蛋能力直接关系蛋鸡养殖场经济效益的高低,而现实养殖过程中,养殖常常会遇到后备鸡开产后往往达不到很高的产蛋水平,或者高峰期很短的情况,往往会给养殖者造成很大的困扰。那么,如何提高蛋鸡产蛋能力及延长蛋鸡产蛋高峰期成为蛋鸡养殖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将从后备鸡培育和开产鸡饲养管理两个方面展开介绍,以期对广大养殖者有所助益。
一、后备鸡的培育
后备鸡阶段主要是指从雏鸡到开产前的阶段,这个阶段是蛋鸡身体和生殖系统发育的时期,后备鸡的发育好坏直接关系着蛋鸡开产时间和产蛋性能,做好后备鸡的培育需要从提高鸡群的整齐度、确保其体重达标、控制性成熟时间三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后备鸡整齐度
后备鸡的整齐度是后备鸡培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只有鸡群体形差异小、发育整齐度高,那么后备鸡的性成熟才能同期性高,开产时间一致性好,产蛋高峰期产量高。因此,养殖者想要提高后备鸡的整齐度,不仅要从禽舍温度湿度、饲料营养性、养殖密度、疫苗免疫等方面入手,还要注意雏鸡时期强弱雏的分群,保证健壮雏鸡的生长速度的同时,注意弱雏的补饲。育成鸡阶段,首先,应注意饲养密度,避免因为饲养密度过大导致鸡群的平均料位和水位不足,进而影响育成鸡的个体整齐度。其次,要适时按体重进行分群,可以分为大中小三群,体重适宜的正常饲养管理,超重的进行必要限饲,体重小的则进行合理补饲,来缩小个体大小差距,达到开产前体重整齐化的目的。
(二)确保后备鸡体重达标
体重是后备鸡生长发育良好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骨骼发育状况关系着开产母鸡产蛋重、蛋壳强度等指标。因此,后备鸡的饲养管理应做到开产体重与骨骼发育相一致,骨骼的发育一般用蛋鸡的胫长来衡量,若是体重达标而胫长未达标,表示蛋鸡肥胖,将直接影响其产蛋量和蛋壳质量。在育成过程中,蛋鸡饲养者需要不定时对鸡群开展体重和胫长抽测,根据体重和胫长,及时调整饲料中蛋白质和能量饲料的比例,力求后备鸡的体重和胫长在开产时能同时达标。
(三)控制好性成熟时间
性成熟的早晚也是蛋鸡产蛋高峰的重要影响因素,一般受饲养环境及遗传因素影响。影响蛋鸡性成熟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合理的光照是控制性成熟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蛋鸡12 周龄后对光照刺激开始敏感,光照能促进其性成熟。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养殖者应采用合理的光照方案,促使后备鸡的体成熟与性成熟同步。开产前后利用光照控制性成熟,应根据18 周龄或20 周龄时抽测体重和胫长结果来确定。体重和胫长指标合格,可从18周龄或20 周龄采取每周延长1 小时直至达到到16 小时,并保持恒定不变。若体重和胫长仍不达标,则需要将补充光照时间后推一周,并采取加强营养,促进其生长发育直至达标。
二、开产鸡的饲养管理
做好后备鸡的培育是提高蛋鸡产量的基础,那么,开产鸡的饲养管理则是影响蛋鸡生产性能直接因素。养殖者需要做好产蛋期的饲养管理、高峰期后管理和合理用药三个方面。
(一)加强产蛋期饲养管理
1.保障环境温度。根据多年饲养实践表明,环境温度在13 ~23℃是蛋鸡产蛋的最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都会影响鸡的产蛋率和蛋壳质量。因此,要做好冬季的防寒保暖和夏季防暑降温工作,为蛋鸡提供适宜的舍内环境温度。
2.保障舍内通风。通风换气可以排出舍内有害气体、起调节环境温湿度的作用,无论大规模集约化养鸡场还是中小型蛋鸡饲养场,通风换气工作对提高蛋鸡产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养殖者可以根据养殖场条件,选择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冬春季节,受气温起伏较大的影响,蛋鸡产蛋率容易出现波动状况,在做好保温工作的同时,也需要做好鸡舍通风换气,可在选择气温较高的11 时至14 时进行通风,要注意错开鸡舍两侧的通风口,避免形成穿堂风,引起蛋鸡感冒。
3.保障蛋鸡光照。光照能刺激蛋鸡脑垂体分泌生殖激素,有促进产蛋的功效。产蛋期,养殖者应注意光照时间宜渐长不宜渐短,光照强度也不可减弱,从而达到促进蛋鸡适时开产并达到产蛋高峰,充分发挥产蛋潜力的目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完全人工光照或自然光照+人工光照的方式。
4.保障蛋鸡防疫。疾病对蛋鸡产蛋影响很大,做好鸡群的综合卫生防疫工作尤为必要,养殖者在做好禽流感、马立克等疾病的疫苗防疫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舍内和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清洗并消毒水槽料槽等饲喂,做好防鸟防鼠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
5.减少应急刺激。环境条件突变或者噪音等外界刺激往往会引起蛋鸡应激反应,导致蛋鸡采食下降、产蛋量下降甚至停止、产软壳蛋等情况。因此,养殖者避免引起蛋鸡应激,光照改变、饲料更换等应循序渐进,及时添加抗应激药物。
6.保证饲料营养。蛋鸡饲料直接关系着蛋鸡机体营养和产蛋效率,应保证饲料营养全面平衡,忌用霉变饲料和劣质添加剂。此外,还应根据蛋鸡机体状况适时调整饲料,避免肥胖或机体消瘦,影响产蛋。
(二)高峰期后饲养管理
该阶段主要实行限饲,避免因母鸡过肥影响产蛋性能。可以在产蛋高峰过后3 ~6 周,产蛋率下降4%~6%时进行限饲,应根据体重变化来调整日粮供给,避免因过度限饲造成产蛋率的过快下降。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及时淘汰病残鸡。精神不好、鸡冠发白或发紫、不能站立等情况的病残鸡应及时淘汰。
2.防止产蛋过早衰退。蛋鸡常因维持产蛋高峰的时间过长,出现体重明显减轻,引起过早脱毛,尤其是寒冷的季节更严重的情况。饲养者要及时调整饲料营养水平,加强产蛋后期饲养管理,避免产蛋周期的过早结束。
(三)合理用药
疾病预防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免疫接种对蛋鸡应激较大,对产蛋影响很大,因此,免疫驱虫应控制在开产前完成,避免在产蛋期,特别是在产蛋高峰期进行免疫接种和驱虫。冬春季节温度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传染性鼻炎、新城疫等疾病高发,尤其要做好消毒工作,减少疾病发生,要谨慎用药,严格执行停休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