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防治
2021-12-05蔡德华
蔡德华
(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农业农村局,云南 陆良 655699)
1 流行病学特征
病猪、病毒携带猪以及其他病毒携带动物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主要传染源,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是主要途径,猪舍封闭潮湿以及养殖密度较大导致该病容易发生。该病能够发生在各种年龄段的猪群中,尤其是10日龄的仔猪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生长育肥猪、成年猪和已经断奶的猪发病时症状不严重,恢复率很高,其他动物不易感染此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特点具有地方性、季节性,在冬季、春季寒冷气候中容易出现,此病传播迅速、传播力很强,几天之内就会造成大部分猪的感染。发生此病的仔猪常常表现为断奶后腹泻,但哺乳仔猪则为轻症或者不发病。此病还时常与大肠杆菌、轮状病毒感染混合发生,极大地增加了猪的病死率。
2 发病原因
1)秋冬和早春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圈舍温度低、潮湿、环境密闭、空气污浊不流通。
2)程序化免疫不规范,疫苗接种不科学,群体免疫力较低,生物安全措施不合理。
3)防疫工作不到位、消毒剂配比不合理。
4)饲养管理不合理、应急装备不完善、断奶仔猪临时断奶、更换饲料。
5)仔猪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
3 临床症状
不同日龄的猪临床症状有所不同,仔猪的临床症状为体温升高到40℃~42℃,呕吐,口渴,脱水明显,体重迅速下降,水样黄色腹泻频繁伴有凝乳块,粪便恶臭呈黄色、绿色或白色。该病传染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100%。2周龄以内的乳猪,尤其是48 h和5~7 d的乳猪一旦发病会出现精神呆滞、呕吐、喜卧的临床症状,在呕吐物中有凝乳块,腹泻剧烈、食欲不振甚至绝食,皮毛失去光泽、走路不稳、眼球塌陷、甚至脱水严重导致心力衰竭死亡[1]。
育肥猪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多为易发、急性多发、传播快,病程在5~7 d,染病率和发病率高达100%。有的症状不明显,有的发病突然,表现为呕吐、脱水、极度口渴、厌食或者绝食,体重直线下降,发生严重的水样腹泻,排出物呈灰白色或灰褐色水样且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味道腥臭。后备公母猪和育肥猪的临床症状表现相似。母猪感染后症状不明显,也不会发生腹泻,有的哺乳母猪会出现体温升高、泌乳量下降或者无法泌乳,呕吐、厌食或者腹泻的症状。
4 病理变化
对发病的猪进行解剖检验,发现从胃到直肠处的消化道呈现卡他性炎症,凝乳块充斥着胃肠,小肠内全是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内容物,肠管扩张为半透明,肠系膜血管扩张,小肠壁厚度减小,弹性降低,淋巴结肿胀充血,肾中出现白色尿酸盐沉积。经过组织学检验,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
5 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检出率和特异性较好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
病料采集:剖开腹腔后马上空肠或回肠,用生理盐水冲洗小肠黏膜表面除掉污物,作触印片和冰冻切片。
试验方法如下。
1)荧光抗体染色:取腹泻早期病猪空肠和回肠涂片或触印片,还可以用冰冻切片,丙酮固定5 min,再加入荧光抗体,控制温度在37℃,同时染色30 min,用pH 7.2的磷酸缓冲液冲洗10 min后再用蒸馏水冲洗5 min,最后用缓冲甘油封片。将涂片(触印片或冰冻切片)用荧光显微镜检查,观察黏膜的上皮细胞细胞质内呈现的颜色,亮绿荧光者为阳性,否则为阴性。这个方法3 h内就可出报告结果。
2)动物接种试验:取病猪的粪便或空肠组织,制成5%的悬液离心,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进行处理,喂入新生未吃奶猪仔口中,将同窝仔猪设置为对照组,人工哺育45 d。若对照组不发病,试验组发病,那么结论为阳性;如果两组均不发病,那么结论为阴性。这种试验方法比较繁琐、耗时较长、费用较高,实际应用较少。
6 预防和治疗
6.1 预防措施
6.1.1 保持圈舍清洁,做好消毒
圈舍应该勤打扫,经常清理猪的排出物尤其是病猪排出物,保证圈舍的清洁卫生,在没有流行疾病的情况下,应当保证每周用3%~4%的NaOH溶液或者3 000倍50%百毒杀溶液进行全面喷洒消毒;当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0.2%的过氧乙酸溶液或1%~3%的漂泊粉溶液。
6.1.2 做好圈舍的保温措施
冬春寒冷季节气温温差、昼夜温差较大,应当给猪圈舍做好保温工作,将保温垫料加厚并且经常更换,还要使用增温设备及时调整圈舍的温度,保证哺乳期舍温32℃以上以及转群舍温在26℃以上。
6.1.3 引种之前要净化和隔离
在引入外来仔猪或种猪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防疫卫生工作,严格保证猪场净化4~6个月,保证传染病消失2个月以上,对猪场进行采样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引进。引进之后还要将外来猪仔进行隔离,经观察2~4周后确认无流行传染病才能将其与原有猪群混合饲养。
6.1.4 疫苗接种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免疫机制很特殊,由于体液在免疫中的作用微不足道,经过胃肠外途径接种致弱病毒疫苗可以使得大量的循环抗体得以产生,但却不能防止猪感染传染性胃肠炎。有传染病史治愈后的母猪或者是人工致使其感染的母猪,在生育后的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能对仔猪起到预防该病的作用,仔猪即使感染也是轻症,致死率极低。因此,提供乳汁免疫是预防该病的重点。
怀孕母猪在产前60 d和15 d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在耳后穴分别注射2 mL灭活菌苗和3 mL弱毒冻干苗,当仔猪出生后吸入母乳会有抗体产生,从而抵抗病毒。
将0.5 mL、1 mL、2 mL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分别注射给1~2日龄、10~15 kg、50 kg以上的仔猪,保证6个月有免疫力[2]。
6.2 治疗
猪传染性胃肠炎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手段进行治疗。在整个猪群的饮用水中添加98%的利巴韦林粉剂和98%的黄芪多糖可溶性粉剂,添加量为1 g/kg,起到抗病毒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对于呕吐腹泻严重的患病猪可在猪皮下注射阿托品4 mg,并口服补液盐,预防继发感染可给患病猪注射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为2 mg/(kg体重),1次/d,3 d为1个疗程。中药选择食用生姜30 g、白术60 g水煎服,加入红糖100 g,1次/d,3 d为1个疗程。通过中西医联合用药1周,病情基本得到控制,不会出现继续发病情况[3]。
7 结语
猪传染性胃肠炎传染性和致死率极高,在应对该流行疾病的措施中还应该注意防大于治,除了要加强饲养管理,还要勤检查、早发现、早治疗和早处理,从而降低死亡率。猪传染性肠胃炎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因为没有特效药,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逐步将中西医结合起来,比单独利用一种手段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更能治标治本。因此,作为研究人员应当不断地学习新的医学知识、掌握新的医术,不断融合西方医学和中医学手段,严格控制和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