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经济运行简况
2021-12-05
2020 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快速反应、勇于担当,全力投入口罩、防护服、消毒湿巾等防疫物资的生产保障工作,带动整个行业的生产、销售、出口和利润大幅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增长54.1%。
在生产方面,非织造布作为口罩、防护服和消毒湿巾的主要原材料,全年规模以上企业的非织造布产量达到579.1万t,同比增长15.8%。
在经济效益方面,2020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为3 198.4 亿元和365.3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2.6%和203.2%,营业利润率11.4%,较2019 年同期增加6.4%。
从分领域看,2020年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了1 752.8 亿元和245.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和328.1%,营业利润率14%,较2019年同期提高9%;医疗卫生、过滤、土工用纺织品所在的其他产业用纺织品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5.4%和175.1%,营业利润率12.3%。
与防疫物资关联度不高的绳、索、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3%;纺织带和帘子布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降低11.8%和18.2%;篷、帆布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同比增加5.3%和16.5%。
在国际贸易方面,2020 年我国出口非织造布128.9万t,价值50.5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32.2%和62.5%。尿裤、卫生巾等一次性卫生用品出口22.7亿美元,同比增长8.6%。自2020年3月至2020年年底,我国累计向全球出口口罩2 242 亿只,其中医用口罩650 亿只;出口防护服23.1 亿件,其中医用防护服7.73亿件。口罩、防护服的全年出口额约635亿美元(注:本文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
(来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纺织行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十四五”发展重点
2020 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纺织行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经受住了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考验,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严重冲击,竭尽全力保障了重要防疫物资的供给,稳步推进复工复产,支持国民经济及社会就业回稳,同时坚持深化转型升级,在纺织强国建设道路上坚韧前行。2021年,“十四五”新发展周期已经开局起步,国际形势的复杂严峻性依然不减,由新冠疫情衍生而来的风险因素众多,纺织行业身处深度调整转型阶段,必须勇于突破自身发展约束,积极应对、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努力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更好服务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要求。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整体处于深度调整转型、着重提升发展质量的阶段,经济总量增速持续放缓。从2012 年我国宏观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开始,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增速呈现明显的阶梯状放缓态势,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等指标增速也呈现波动下行走势。2020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引发世界经济衰退、市场需求萎缩,纺织行业主要运行指标出现下滑,出口则在口罩等防疫物资拉动下出现超预期逆势增长,与此前年份相比较,经济运行轨迹发生明显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1—11 月,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营业收入同比下降9.7%,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下降约18%。主要大类产品中,仅有非织造布产品明显增加,1—11月同比增长14.4%;化纤产量进入第4 季度后实现微幅正增长,其他产品产量均较上年同期减少。在总量规模同比下滑的情况下,2020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积极表现:
一是经济运行触底回升。自3月起,随着国内复工复产稳步推进,经济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纺织行业各项运行指标增速均呈现持续回升走势。例如,1—11 月,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较2020 年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有所回升,规模以上企业销售利润率为4.3%,不仅较2月底时2.2%的水平显著好转,还较2019年同期有所提高。
二是内需市场持续回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降幅从年初超过30%逐步收窄至1—11月的7.9%,8月以后单月零售额一直保持正增长。网上销售由于更加符合疫情之下安全、便捷的消费需要,销售规模恢复更为迅速,到7月底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规模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1—11月同比增长5.9%。
三是出口竞争力稳定释放。根据海关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达到2 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9.6%,出口规模接近行业在2014年创下的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对出口的拉动作用突出,占行业出口总额的25%,这使得纺织行业出口结构发生变化,纺织品出口额首次超过服装,占出口总额的52.8%。服装出口形势上半年较为严峻,但下半年随着海外经济重启,我国纺织产业体系的完善性和供应链运转的稳定性优势显现,服装出口逐步好转,到年底出口额降幅已收窄至6.4%,自8月起单月出口额均实现正增长。
四是产业链部分环节表现良好。产业用纺织行业在防疫物资拉动下,经济运行态势持续良好,1—11 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18.6%。家纺行业生产及盈利规模均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1—11月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0.3%和21.7%。
“十四五”时期纺织行业的发展基础与形势。曲折坎坷的2020 年为“十三五”画下句点,回看过去五年,我国纺织行业在世界第一生产大国的基础上继续实现长足发展,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稳步增强,纺织行业不仅保持了产业体系完整、供给规模稳定的优势,而且全产业链先进、优质、绿色制造水平均显著提升,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得到巩固,在国际纺织供应链中的影响力持续加大。从规模上看,目前我国纤维加工总量约占全世界的50%,化纤产量约占70%,出口总额约占1/3;从综合能力来看,我国纺织产业链从门类品种、产出品质,到生产效率、自主工艺技术装备等方面,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不存在严重的短板环节,纺织行业在“十一五”时期构想的纺织强国目标基本如期实现。根据中国工程院对我国26个制造行业开展的竞争力评估结果,纺织工业是我国在全世界居于先进位置的五大产业之一,在我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中处于第一梯队。
“十四五”时期,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层出。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贸合作机制发生改变,总需求增长放缓趋势难以避免,贸易环境风险将持续存在。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推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纺织产业分工合作格局发生重要变化,我国纺织行业参与国际贸易、投资及供应链合作的难度必然将有所增加,但在风险重生的形势下,发展机遇依然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如期完成,经济发展长期向好,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持续释放,将推动空间广阔的内需市场不断升级,为纺织行业提供最为核心的发展动力。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材料技术占据科技革命前沿,纤维新材料以高性能、多功能、轻量化、柔性化优势替代传统材料,为纺织行业实现价值提升提供重要路径;我国科技创新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新科技应用主体广泛多元,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提供优越条件,强化科技创新的发展主引擎作用。
尽管形势复杂,站在强国目标基本实现的基础上,纺织行业有理由坚定面对未来的信心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立足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精准把握国际产业格局调整特征,正视与发达国家在前沿科技自主创新、品牌及时尚软实力、绿色发展主导能力、国际供应链掌控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强化制造体系优势,解决好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在新格局中开辟新局面,实现新发展。
“十四五”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目标开局起步。纺织行业将立足我国现代化发展新目标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在坚持科技驱动、时尚引领、绿色导向的路径基础上,以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引领,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基础,优化产业体系,以“十四五”为新起点,适应新形势,谋求新突破,跨入新征程,实现新发展。坚持自主自强的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
加快纤维新材料及配套装备自主创新,补齐产业链短板。加快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突破,实现碳纤维、对位芳纶、聚酰亚胺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更优性能、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发展配套专用技术装备,填补产业链尖端技术空白;发展聚乳酸、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生物基聚酰胺、壳聚糖等生物基纤维,突破单体、原料规模化生产技术,开发差别化产品,建立更加多元化的纤维原料技术路线,解决石化原料比重偏高问题,提升产业链安全可控性,稳固融入国内大循环;发展功能性、生物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等纤维新材料,提升品质与性能,丰富产品线,强化基础纤维材料长板优势,更好满足全面小康社会条件下更加多领域、多元化、多层级的消费及应用需求。打通可持续发展路径,坚持提升绿色制造能力。
大力研发并推广应用纺织绿色制造技术,着重推进生态印染加工关键技术突破,发展高效低耗及短流程印染技术、非水介质印染技术、绿色纺织化学品、印染废水高效低成本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等,进一步优化纺织面料的品种品质和生产效率,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加快废旧纺织品再生利用关键技术研发突破,提高整体技术水平,解决制约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体系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增强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行绿色纤维材料、绿色面料等产品设计开发,建设绿色纺织工厂,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示范;布局开展碳排放相关计量管理、碳中和前沿基础研究等工作,为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有益贡献;建立起适应绿色发展需要的行业综合服务体系,完善绿色标准体系,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
发展高端纺织制成品,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地位。加强纺纱、织造、非织造、染整、缝制等全产业链精细化加工技术的研发应用,全面强化先进、优质制造产业基础;融合新材料、新技术与内需消费升级趋势,开发具有高舒适度、易护理、抑菌保健等功能性及多功能复合的高端纺织制成品,高品质天然纤维产品,具有感知、调节等功能的智能纺织品,不断提升服装服饰以及家用纺织品的品质和科技附加值;大力推动非织造技术、复合材料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用纺织品先进制造技术水平;针对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应急与公共安全、土工建筑、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拓展纤维材料应用空间,为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公共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大力发展纺织智能制造,持续优化生产效率与生产模式,保障产业稳定、安全发展。加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大数据等智能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研发,解决纺织智能制造重点装备、智能化车间/工厂、智能服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大力推动化纤智能工厂、无人值守环锭纺工厂、短流程纺纱智能工厂、织造智能化生产线、针织数字化车间、印染数字化网络化工厂、非织造布智能工厂、服装和家纺智能工厂建设;加快发展纺织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组建有效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专用装备、自动化、软件、信息技术等跨领域企业协同创新,形成龙头企业先行推进、大批“专精特”企业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通过智能制造技术突破,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流程,化解劳动力等要素资源对产业发展的制约,保障国内产业链的稳定性、安全性。
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调整为发展主线,强化对需求侧的引导作用,推进产业体系现代化。大力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纺织产业体系的价值创造能力。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及跨产业链融通创新,以纺织新材料、绿色制造、高端纺织制成品为中心,加强相关产业链配套产品及关键技术装备的开发应用,带动纺织全产业体系结构升级。大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提升材料创新、制造升级和产品开发水平,努力贯通医疗卫生、土工建筑、安全防护等重点产品的跨部门应用体系,拓展应用需求,进一步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在纤维加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结合消费市场个性化发展趋势,依托智能制造创新成果,发展纺织服务型制造,提高服装、家纺产品大规模定制服务水平,打造融合线上交易及线下服务的智能化服务平台,拓宽纺织产业链增值空间。以融入国内大循环格局为核心立足点,推动纺织全产业链产品加强品牌化发展,以卓越的产品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和配套服务为基础,主动提升对消费市场的引领作用和掌控能力,助推自主品牌发展取得新成效。
立足深度融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推动产业区域结构优化调整。继续推动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布局,以中西部地区特色资源条件为基础,不断完善产业体系、服务配套和综合投资环境,形成有序分工合作、高效满足内需、助力新型城镇化的纺织产业布局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优势作用,打造东部沿海地区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行示范区,促进中西部地区新兴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国际供应链优质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跨国并购、股权合作等方式,高质量获取技术、品牌、渠道、高端制造及人才等海外优质资源;在保障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前提下,选择适宜地区,稳妥推动制造产能国际化布局,促进产业资源优进优出,与国内产业布局实现协同、互促。
“十四五”新征程已经开启,纺织行业将通过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巩固行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稳固建立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解决民生与美化生活基础产业、国际合作与融合发展优势产业的新定位,努力做出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目标相适应的发展新贡献。
(来源:CIEI网讯)
中国化纤行业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预测分析
化学纤维是用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为原料,经过制备纺丝原液、纺丝和后处理等工序制得的具有纺织性能的纤维。根据原料的不同,化学纤维可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纤维。数据显示,2015—2019 年,我国化学纤维工业总产量由4 831.71 万t 增长至5 952.80 万t,整体呈上升趋势。
化学纤维行业的发展面临困境: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我国化纤产量已占据全球产量超过60%,但其中以常规产品居多,虽然差别化产品、产业用产品比例逐渐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整体技术装备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含量较低,企业研发投入少等问题,企业整体创新意识不强,同时我国纺织机械设备与国外知名企业相比,技术水平也存在不小的差距,这对化纤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将呈现趋势性的上涨,特别是生产、设备操作等一线岗位的员工长期存在招聘难、薪酬浮动大的情况,生产人员薪酬波动会影响企业生产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经营业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对劳动收入增长的预期不断增加,行业面临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然而,化学纤维行业的发展存在2个方面的优势:国家政策提供有力支持,《纺织工业“十三五”科技进步纲要》将“高性能涤纶工业丝制备技术”“尼龙66 纤维规模化制备与功能产品开发”和“PLA 纤维”列为“十三五”纺织工业科技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着力提高常规化纤多种改性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水平,重点改善涤纶、锦纶、再生纤维素纤维等常规纤维的阻燃、抗菌、耐化学品、抗紫外等性能,提高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品种比重。产业政策的不断推出,给行业内企业指明了未来发展的大方向,也将支持我国化纤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宽,目前主要发达国家虽然传统纺织工业不断萎缩,但产业用纺织品发展势头强劲,美、日、德等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量占比均在40%以上,而我国纺织纤维仍以服用为主,2019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纤维加工量占化纤整体加工总量的比例为27.22%,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未来产业用纺织品将成为化学纤维行业发展的新的强有力的增长点,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 年全球纺织纤维加工量将达到2.53 亿t,其中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占比将达67.4%。
(来源:中商情报网)
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茧丝绸是指用蚕丝织造的纺织品。丝绸生产常用的原料可分为蚕丝(或茧丝)、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等多个类别,其中蚕丝原料性能突出(如透气性强、天然等)、价格昂贵,因此业内习惯依据茧丝的种类划分茧丝绸产品。依据茧丝种类不同,茧丝绸可划分为桑蚕丝丝绸、柞蚕丝丝绸、木薯蚕丝丝绸等3类,对应的原料分别为桑蚕丝、柞蚕丝、木薯蚕丝。
中国茧丝绸行业历史悠久,以新中国成立为起点,中国茧丝绸行业的发展历程可分为3 个阶段:恢复阶段(1949—1978 年)、快速发展阶段(1979—1999年)、稳定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018 年中国桑园面积超过33 335 万m2规模的共有5 个省(区、市),分别为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重庆,合计桑园面积占中国桑园面积比重为70.5%。从地区分布分析,东、中、西部地区桑园面积为127 939.7万m2、96 471.5万m2和565 961.6万m2,占中国桑园面积比重分别为16.2%、12.2%和71.6%。
2014—2016 年,由于蚕茧产量下降,蚕茧收购量、收购价格上升,中国茧丝绸行业市场规模得以扩大增加。2016 年后,蚕茧产量持续增长,茧丝市场呈现供给过剩状态,中国茧丝收购价格下跌,中国茧丝绸行业市场规模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2018 年中国茧丝绸市场规模(以丝绸企业的销售总额计)从1 178.3 亿元下跌至805.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1%。随着海外丝绸企业崛起,中国丝绸产品出口竞争日趋激烈,海外丝绸产品出口额下降,中国茧丝绸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下跌,预计在2021 年下降607.3 亿元。为此,需要中国茧丝绸行业驱动发展,主要体现在:经营企业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丝绸行业为茧丝绸行业下游行业,中国丝绸行业消费提质升级,推动茧丝绸行业产品供给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中国丝绸企业持续开发丝绸终端产品,加大内销市场开拓力度,多款畅销产品销量增加,现阶段以蚕丝被、真丝服饰(如睡衣、衬衫、连衣裙等)为代表的丝绸产品消费逐渐升温,销售比例提高,2018 年蚕丝被和真丝服饰销售额占比分别为18%、65%;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持力度大,中国政府加大对桑蚕养殖、纺织服装行业支持力度,推动中国茧丝绸行业发展。2018年1 月商务部开展规模化、集约化蚕桑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通过国家产业政策引导、公共财政扶持、龙头企业带动,推动蚕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此外,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四川、贵州、重庆等地开展桑蚕保险及蚕茧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该项试点工作有助于保障试点地区茧农收入,同时茧丝办等主管部门给予茧丝绸主产地区相应的人才引进优惠措施,支持茧丝绸行业发展。
当前,中国商务部等主管部门积极制定并不断完善桑蚕养殖、外贸等行业的政策、法规体系,对茧丝绸行业产业链上游、下游产生积极的影响。国务院等监管部门对茧丝绸行业产业链上游、下游企业保持鼓励、支持的政策态度有助于为茧丝绸行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以及刺激茧丝绸的需求,为茧丝绸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原料、需求基础。
中国茧丝绸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多样化和全球化的态势。
中国茧丝绸行业工艺多样化。中国茧丝绸行业基础研究领域不断深化,桑蚕养殖工艺、丝绸产品工艺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在桑蚕养殖方面,蚕桑新品种选育、家蚕品种结构优化、蚕桑病虫害防控、桑园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生态桑果桑试验研究、生产加工工艺研究等方面取得发展,蚕茧产量持续提升。同时,桑蚕优良品种、标准化蚕茧生产技术体系得到推广,小蚕共育率、方格簇普及率不断提高,省力化蚕台、养蚕大棚和专用蚕室等养蚕设施得到广泛运用。智能制造应用加大,远程控制、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运用,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行业综合利用范围不断加深和扩大,出现了新型业态,如丝绸+旅游、丝绸+文化丝绸+创意、蚕桑文化旅游、丝绸工业旅游等,蚕茧科普基地、丝绸小镇等快速发展,全行业综合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中国茧丝绸企业发展策略全球化。中国茧丝绸企业积极寻求全球发展策略,加快海外产业布局,在“一带一路”等开放政策的支持下,开发沿线市场,并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提升产业竞争力,化解宏观环境不确定性带来的各种风险,保证企业平稳健康发展。如山东如意集团收购澳大利亚卡比棉田,富丽达集团并购加拿大纽西尔溶解浆公司,金昇集团收购了瑞士欧瑞康的天然纤维和纺机专件业务等。
(来源:华经情报网)
山东济南研发高效灭杀新冠病毒面料成功
2021年1月27日,“圣泉集团Nano-VTS生物多糖衍生物抗菌抗病毒材料的技术开发及应用”科技成果鉴定会在济南举行。经过近3 h 的研讨论证,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士成为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孙刚和国家卫健委生物安全评审专家关云涛为副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通过了这一科研成果。
截至目前,该科研成果已经获得中国农科院哈兽研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美国MICROBAC 实验室、英国INTERTEK、英国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VRS、瑞士通标SGS、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等机构的抗病毒检测报告,中纺协(北京)检验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德国HOHENSTEIN等多家机构的抗菌检测报告,以及国家纺织品基本技术安全规范等多项检测报告,并已申请专利。
经检测,圣泉Nano-VTS 抗菌抗病毒面料对目前已知的7 种可以感染人的冠状病毒中的3 种(新冠病毒、非典病毒、人类冠状病毒229E),具有明显的灭杀作用。国家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检测数据证实,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细胞毒(HRB25 株),作用于该面料60 min可100%灭活。英国独立第三方检测机构VRS(Virology Research Services)的检测数据同样证实:新型冠状病毒接触该面料5 min后,病毒数减少90%;接触该面料120 min 后,病毒数减少99.99%。
圣泉Nano-VTS抗菌抗病毒面料能长时间地消杀接触到的细菌、病毒,阻断传播。检测报告显示,该抗菌抗病毒棉布经30 次水洗后抗菌率仍高于99%。也就是说,相关产品可以反复佩戴使用,而不需要频繁更换。
Nano-VTS抗菌抗病毒面料是圣泉集团与香港政府下属纳米研究所联合研发的最新成果,其抗菌抗病毒原理主要是“捕获”和“灭杀”。该面料的生物多糖衍生物多聚体结构层可以主动吸附进入捕获范围的细菌病毒,并通过生物活性对细菌病毒进行灭杀。
目前,采用Nano-VTS 抗菌抗病毒面料生产的圣泉口罩已上市,并通过欧盟口罩新标准CWA17553-2020 的检测。该面料同样适用于手套、隔离服、医院床单、公共交通座椅套等产品。专家认为,该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外此类技术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对于高人口流动或高危场景的群体病毒防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来源:央广网)
功能服装主导未来时尚
“科技将改变我们的穿衣方式,功能服饰主导未来时尚趋势。”业界有这样的评论。
疫情增加了市场对健康、环保的重视,随着人们的健康防护意识的增强,抗菌、抗病毒或运动相关的面料及技术将迎来高增长。“大健康、运动、抗菌”这些功能备受消费者欢迎。例如,赢家时尚控股有限公司研发并推出健康黑科技——Koradior抗菌系列服装,据称抑菌效果可达到国家3A 级抑菌标准。此外,银离子抗菌纱线可应用到纺织各类运动服、休闲服、童装等品类中,以达到类似的抗菌、自洁、防臭的目的,让消费者穿着更健康,更省事。
当中老年消费群体仍执着于纯棉面料之时,很多年轻消费者对面料轻薄舒适、设计更具时尚感、主打科技概念的服装充满兴趣。此外,还有健康布、磁性保健面料、温感变色面料、会护肤美颜“可穿的化妆品”等功能面料服装逐渐火起来。
功能纺织品行业知名企业北京洁尔爽高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中国消费者报》表示:健康功能纺织品是未来纺织品升级换代的发展趋势,功能纺织品含有的健康元素种类主要有远红外、负离子、有机锗、有机硒、抗病毒、抗菌、防螨、防霉、防紫外、防蚊虫、阻燃、芳香、维生素、芦荟、透明质酸等。其中,抗病毒抗菌纺织品将把防止传染疾病模式从事后治疗转变为事前科学预防,必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
健康成为人们最大消费需求的同时,智慧可穿服装也已经成为现实。带有压力传感器的袜子、自清洁服装、内置传感器可收集健康数据的服装等,受到消费者追捧。例如,某品牌的智慧睡裤以天然牦牛绒+红外线锗纤维纺织材料结合开发,该衣物可做到蓝牙指示地点侦测、步数计算、人体起床卧躺侦测、省电设计、心律侦测、睡眠监控、睡眠质量及危险因子大数据分析等,电力可持续使用30 d;著名时装品牌公司CuteCircuit 推出了可以显示信息的服装(Twitterdress)和配饰,新推出的手包采用航空航天级轻质铝材精密加工而成。
绿色再生是近年的大趋势,人们对环境问题变得关注。疫情进一步推动市场重新思考有关绿色再生、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业内分析人士贾榕对《中国消费者报》表示,服装品牌和纺织企业都在积极尝试新的技术来实现可持续时尚。尤其近几年,塑料水瓶、海洋垃圾等都会被收集成为原料,并使用特殊技术制作成服装;咖啡渣、菠萝皮等也被研发制作成面料的原材料。在倡导绿色健康环保的环境下,坚持发展绿色可持续性的服装无疑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命题。未来的服饰有很多种功能可能,消费者体验仍在继续。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2020 年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简报
2020 年1—12 月中国服装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简报发布。本简报为中国服装协会产业部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中国海关等机构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提炼出与服装行业相关的简要数据与运行趋势,为中国服装协会原创。
2020 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导致生产经营压力骤然加大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国服装企业快速反应,稳步推进复工复产复市,积极拓展新业态、新模式,整个行业基本保持稳定恢复的发展态势,企业经营和盈利状况逐步改善。然而,受全球疫情持续扩散蔓延,以及国内出现多点散发病例乃至局部聚集性疫情影响,我国服装行业稳定发展依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在新的发展时期,行业全面复苏仍需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注重通过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2月):在生产方面,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223.73 亿件,同比下降7.65%;在内销方面,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 981 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服装类商品零售额累计8 824亿元,同比下降8.1%;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97 590 亿元,同比增长14.8%,其中穿类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8%;我国服装行业实际完成投资同比下降31.9%;服装行业规模以上(年主营业务收入2 000万元及以上)企业13 300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3 697.26 亿元,同比下降11.34%;利润总额640.44 亿元,同比下降21.30%;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68%,比2019年同期下降0.59%。
根据中国海关快报数据显示,2020年1—12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 373.82 亿美元,同比下降6.4%。
(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2020 年纺织行业经济运行情况
2020 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纺织行业竭尽全力保障了重要防疫物资的供给,稳步推进复工复产,以强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为基础,有力服务了疫情防控大局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与此同时,纺织行业坚持深化转型升级,努力化解疫情带来的风险冲击,主要运行指标降幅持续收窄,经济运行态势平稳回升,出口贸易在防疫物资拉动下实现超预期增长。2021 年是我国“十四五”新发展周期的开局之年,纺织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仍将错综复杂,持续复苏向好的基础仍待巩固,开启“后疫情时代”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仍然面临诸多考验。
行业景气度保持扩张态势,生产增速稳步回升。2020 年以来,纺织行业景气度总体保持扩张,产利用率逐季提升。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调查数据,2020年一季度纺织行业景气指数受疫情影响降至50 临界点以下,自二季度起景气指数回升到50以上,四季度为61.3,为近年来的较好水平,表明企业经营信心稳步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纺织业和化纤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3.1%和80.5%,较前三季度分别有所回升,但较2019 年同期分别有所下降。
生产形势稳步回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 年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2.6%,增速低于2019 年,较2020 年前三季度和年初1—2 月分别收窄。在产业链的各主要环节中,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防疫物资拉动下,生产实现较好增长,2020 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1%;化纤行业和家用纺织品行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2%和1.1%,实现由负转正。
内需销售持续改善,出口实现超预期增长。国内疫情爆发初期,关闭实体商业、居家隔离、减少社交活动等防疫措施使得纺织服装类商品内需消费在一季度出现大幅下滑。二季度以来,随着经济生活有序恢复,居民消费活动日渐活跃,在国家各项促进消费政策的良好支持下,纺织行业内需市场销售逐季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同比减少6.6%,降幅较前三季度收窄;网络零售规模恢复更为迅速,到7月底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规模已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全年同比增长5.8%。
在防疫物资采购需求带动下,纺织行业出口规模创2015年以来新高。海关快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 912.2 亿美元,同比增长9.6%,增速高于2019年。其中,纺织品出口金额为1 538.4 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9.2%,占全行业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19 年的44.3%大幅提升至58.2%;服装出口形势上半年较为严峻,但下半年随着海外经济重启,我国纺织产业体系的完善性和供应链的运转稳定性优势显现,服装出口逐步好转,到年底出口额同比降幅已收窄至6.4%,自8月起单月出口额均实现正增长。
企业效益持续修复,运行压力仍然突出。伴随着内外市场需求逐步回暖,以及国家大规模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显效,纺织企业经济效益在经历年初大幅下滑后,呈现稳步修复、逐季改善的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5 190.6 亿元,同比减少8.8%;实现利润总额2 064.7 亿元,同比减少6.4%。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6%,较年初2.2%的水平大幅改善,并超过2019年。其中,产业用和家用纺织品行业盈利能力表现突出,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03.2%和14.7%,营业收入利润率分别为11.4%和5.6%,居于产业链各环节前列。随着经济效益修复,纺织企业运行质量较年初也有所改善,但经营压力仍然较大。2020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亏损面为22.7%,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6.8%;总资产周转率和产成品周转率分别为1.1次/年和13.2次/年,同比分别放缓11.6%和10.9%;三费比例为7%,较上年提高0.2%。
不确定因素仍待化解,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0年,纺织行业有力克服了新冠疫情带来的重大冲击,主要经济运行指标实现回升向好,充分体现了产业体系完整、供给能力稳定的优势,对于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国际纺织供应链协调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纺织行业面临的发展形势仍将错综复杂。一方面,全球疫情尚未彻底缓解,外需持续低迷、贸易环境风险上升等风险因素仍然存在,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造成的不利影响尚待消除,纺织行业在国际市场上仍面临较大发展压力。另一方面,纺织行业身处深度调整转型阶段,在应对外部复杂形势的同时,仍需化解综合成本增加、环保任务艰巨、市场竞争加剧等困难问题,保持平稳运行面临诸多考验。但是,我国宏观经济已于2020 年率先实现正增长,经济总量首次跃上百万亿元台阶,就业民生在疫情中得到有力保障,彰显了强大的经济发展韧性。在“六稳”“六保”工作扎实推进的支撑下,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大多元的内需市场将赋予纺织行业足量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创新源动力,成为纺织行业持续复苏的核心引擎。总体上看,立足于强国目标基本实现的良好产业基础之上,我国纺织行业在2021年仍然具备稳健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条件。
纺织行业将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多措并举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市场的适配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积极应对、化解各种风险挑战,努力保持经济运行态势稳步向好,确保“十四五”平稳开局,为更好服务于“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新战略要求做出应有贡献!
(来源:CTEI网讯)
2020 我国服装印花行业发展现状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纺织行业整体经受住了考验。服装印花作为我国纺织服装产业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同时也看到,以中小微型企业为主的服装印花行业,在空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所承受的压力更大。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如何调整发展战略,提高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顺势而为把握行业科技、时尚和绿色特征,不断探索加快向产业链高端升级,努力寻找产业新的增长点,找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新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数码喷墨烫画成为行业最大焦点。颜料墨水数码喷印制作柯式(像片效果)烫画是将图案喷印在PET 透明薄膜上,再粘复热熔胶粉末,即印制成转移热熔转移印花膜,在一定温度、圧力和时间条件下,靠热熔胶把喷印的图案转印在纺织物上,属于纺织品转移印花工艺中的热熔法转移印花。该项工艺在2018 年由深圳一家企业首先研制并应用,2020 年经多家企业共同努力,通过在PET 膜涂布离型剂,使颜料墨水的流畅性和附着力、热溶胶粉的性能、烫画的柔软度和透气性、烫画转印后的牢度等方面获得显著的提升。目前,这一工艺已在T恤、成衣、鞋帽、箱包等快速反应印花上得到普遍应用。一场疫情让电商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而主要依赖人工的传统印花模式也加速向数字化、小批量、短流程和高灵活转变,因此,数码印花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和消费者的青睐。据统计,目前国内数码喷墨制作烫画设备制造企业有80 多家,包括广州30 余家,东莞20 余家,深圳近20 家,以及中山、珠海、温州、南京、郑州、青岛、沈阳和上海等地的企业。
数码喷墨制作烫画具有的特点:转印的图案色彩鲜艳、层次丰富,画面景物再现性稳定;印花手感柔软,色牢度符合GB 18401—2010 标准要求;镂空图案无须切割,免除废;投资少、占地面积小、无环境污染;操作简单成本低;不受数量限制等。其工艺过程为:PET 膜→CMYKW 打印镜像图案→撒热熔胶粉→抖掉余粉→热烘熔胶→图案转移印花膜。
数码喷墨制作烫画比较流行是因为智能化生产意识的提升。受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后印花厂无法如期开工或复工人员不足,一些印花厂随之采用数码印花设备来完成订单,疫情提升了传统印花厂的智能化生产意识,成为向数字化转型的良好契机;小批量订单的增长,疫情来临后经济大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消费逐渐趋向理性化、向“少而精”转变,而厂商从粗放式运营向精细化运营的转变,也使产品从同质化转向差异化,长期来看,大批量产品订单将逐渐向小批量、定制化订单转变;政策有利数码印花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的推动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随着各地方配套政策的推行,数码印花设备的普及度将会逐步提升,用户群体也将会逐渐扩大。
椭圆型自动平网印花机市场需求增加。服装印花企业招工难,招技术熟练工更困难,用工成本上升已成普遍现象。印花机械用自动化和智能化来替代人工操作已成为最佳途径。目前,椭圆型自动平网印花机已成为服装印花企业的标配,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印花机的稳定性、耐用性、功能性、操作的方便性以及外观设计等将成为各印花机制造商互相竞争的重要因素。椭圆型自动平网印花机早期由台湾一家印花机制造企业向大陆推广,后来广东省一些服装印花企业从台湾另一家印花机制造企业引进,并逐渐在沿海地区流行。西班牙设备2006 年进入中国,后来一些印花企业也开始从美国进口印花机。据了解,国内研制始于2006年,制造企业发展高峰期达到70余家,目前稳定在20家左右,主要分布在江苏省如皋、无锡和苏州,广东省广州、深圳,山东省青岛、潍坊临朐和烟台,以及浙江省温州和瑞安等地。
全球新冠疫情之下虽然对椭圆型自动平网印花机的需求并未减少,但出口产量还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2020年全国总产量约1 500台,同比下降20%~25%,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其中出口量约150 台,约占总产量的10%。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仍有少数印花机制造企业的销量有所增加,如广州一家企业,2020年销量230台,同比增长11%,出口占15%,主要销往东南亚、美洲和欧洲各国。未来多印头、多台板和大台板是需求趋势,例如如皋一家企业制造的大型椭圆型自动平网印花机有32个印头、102个台板,整机长度可达42.80 m,大台板尺寸135 cm×85 cm。
印花材料产销量持续增长。目前,主要是根据所需印花服装(衣片)面料的纤维成分、组织结构、颜色、后整理工艺,以及最终呈现的视觉效果来选择不同的印花工艺和材料。印花工艺以网版涂料印花为主,约占90%。印花产品的安全性、环境的适应性和成本等也主要取决于印花材料,其中颜料色浆、黏合剂、透明和白胶浆占了较大比重。颜料色浆是印花着色剂,主要生产企业近20家,分布在中山、珠海、江门、东莞、常熟、福鼎、湖州、上海和天津等地,2020年销售量约25 000 t,同比增长8%,除内需外还出口到东南亚、南美和非洲国家,约占15%,上海一家企业年产量达5 000 t。黏合剂是涂料印花普遍应用的固色剂。合肥一家国内最大企业年销售达22 000 t,与2019 年持平,出口占10%。胶浆是服装印花用量最多的耗材,全球最大生产企业在东莞寮步,2020年销售量为48 000 t,同比增长20%,出口占25%。粘合剂和胶浆生产企业分布在东莞、惠州、中山、佛山、厦门、绍兴、义乌、南通、青岛、上海和天津等地,出口销往东南亚、非洲、南美洲、东欧各国和中国台湾等。
特种印花材料中的光变色、温变色微囊生产和应用增长迅速,主要在广州和常州生产,出口占比较大。夜光、反光、角度变色、防氧化金银粉等材料仍以进口为主。
(来源:中国印染行业协会)
新一代石墨烯纺织保温材料上海发布
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GIA,以下简称“联盟”)与上海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联合主办的2020年度石墨烯产业发展座谈会暨百家企业进宝山启动仪式最新上海举行。由联盟纺织新材料及产业应用研究院研发团队王进美教授发布了新一代石墨烯纺织保温材料。
据悉,该材料采用三层次氧化法制备的高品质石墨烯材料,与自主研发的纳米远红外、相变微胶囊、气凝胶材料结合,针对传统保温材料存在保温性能差、厚重、热湿舒适性差、无微生物防护、静电现象严重等问题,利用复合纺丝技术分别开发了石墨烯保温仿羽绒聚丙烯纤维-烯暖绒、中空石墨烯聚丙烯保温纤维-烯暖棉、石墨烯中空超保温粘胶纤维-烯柔棉等3类产品。所制备的各类石墨烯纺织保温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优异,远红外发射率达88%、保暖率为85.3%,抗静电达A 等级,50 次水洗后抗菌率仍高于96%。
石墨烯自发现以来,下游新能源、电子信息、大健康、能源化工产业化应用逐步突破,导热膜、润滑油、锂离子电池添加剂等市场蓝海接踵而至。随着石墨烯制备与分散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纤维有望成为石墨烯规模化应用的新突破口。我国纺织行业正值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从资源配置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深度转型,产业亟需高品质、品牌化发展。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材料出现成为传统纺织行业升级的一大抓手。
市场认可是先进技术产品推广的关键,面对戍边作训、野外勘探的保暖需求,研发团队聚力打通纤维到成衣产业链,试制各类保温羽绒服、保温内衣、保温袜等防寒产品。其中,用于中石油青海油田的防寒服饰通过试用验证,产品具有优异的性价比,已获得10 万套采购订单。专家评议该产品技术在国内外未见同类报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石墨烯纺织新材料及产业应用研究院是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国内外石墨烯纺织应用上下游资源,共同致力于石墨烯纺织新材料和新技术开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并为企业培养相关领域科技人才,促进石墨烯纺织新材料及产业应用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还将构建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推广平台,形成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协同发展,为拓展石墨烯在纺织领域的市场应用提供支撑。
(来源:证券时报网)
《2020服装行业科技创新白皮书》发布
服装产业是创造美好时尚生活的先导型战略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消费品产业,也是新时代集中体现科技、时尚、绿色属性的创新创意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华文化自信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面对当前国内外服装行业发展情况,为分析中国服装行业科技创新现况,展望中国服装行业科技创新发展趋势,中国服装协会、中国服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编,杭州中服科创研究院有限公司参编了《2020 服装行业科技创新白皮书》。该报告从中国服装行业科技创新历程出发,通过数据分析、文献资料研究、调研等方式分析了当下服装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情况,并总结了未来新趋势,为相关部门及企业提供参考。
报告分为发展篇、科技篇和展望篇三大篇章。发展篇从科技对服装行业的影响、中国传统服装技艺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服装科技发展历程和中国服装科技发展前景四个部分,概述了中国服装科技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科技篇介绍了新时代下服装设计、加工生产、智慧营销与运输等新型技术发展如何影响中国服装行业未来发展;展望篇集合了第五届中国服装科技发展会议上行业领军人物的行业洞察观点。
(来源:中国服装协会)
恒丰集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
回顾2020年,是我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恒丰集团发展史上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年。在中美经贸关系持续紧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恒丰集团克服了重重困难,在集团理事会的部署下,集团上下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攻坚克难精神积极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集团确立了打好“生存保卫战”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坚持防疫、经营两手抓的工作策略,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并涌现出以陵县恒丰为代表的在逆境中仍取得优秀成绩的企业。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2021 年伊始,集团提出要加大改革力度,深度推进改革措施,精简机构、调整集团职能,明确减员增效的目标任务,科学调整组织架构,将职能调整落实到位,集团及各理事单位扁平化管理目标逐步实现。为实现企业更大发展,充分发挥集团的作用,集团加强对外战略合作,通过合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现合作双方共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展望2021年,集团将从8项总要求、6项总措施着手进行部署,涉及集团改革、企业发展、资本运作等方面。2021年德州恒丰集团年度主题为“深化改革、提质增效、攻坚克难、创新发展”。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紧紧围绕集团二次创业目标,深刻分析和掌握国内外经济形势,牢牢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顺应纺织产业发展趋势,坚定不移推进集团改革,务实高效,合理配置资源,推进集团扁平化管理,转变集团职能,提升集团整体盈利水平,确保集团整体健康稳定发展。
8项总要求具体包括:坚持走好集团改革之路,根据集团改革方案坚定不移推进落实改革措施,全力以赴达成改革目标任务,真正发挥集团“评价、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实现全集团扁平化管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充分发挥集团管理、技术和资源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合作共赢,推动企业实现新发展;推进产融互动,充分认识到金融思维在企业决策中的重要性,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持续稳定运转注入活力;增强延伸完善产业链能力,提高创新水平,紧紧围绕科技、健康、绿色、时尚主题,建立纺织完整产业链,打造纺织终端品牌,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产品研发与技术攻关力量,发挥山东省新型纱线及面料创新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作用,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组建务实高效的管理团队,合理配置人员结构,优化培训项目设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逐步由培养个人成长向培养团队提升转变,为企业发展所需复合型人才提供保障;巩固企业文化成果,发挥恒丰文化优势,将恒丰文化与生产经营有机融合,坚持“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工作理念,树立恒丰良好形象与品牌影响力;创新绩效考核体制,突出倾斜重点岗位,实现按劳分配,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
6项总措施包括:规范企业内部管理,确保企业运行平稳有序;推进集团全面改革,集团指导各企业做好精简机构,定编、定岗、定员,建立高效的管理团队等,扩大对外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2021年要加大工作力度,与国有、民营大企业、优秀企业积极探讨多方位合作;做好创新顶层设计,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由集团技术创新中心牵头,在业界专家、专业人士指导下,做好集团在品牌建设、技术研发等方面顶层设计等;通盘筹划资本运作,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维护集团及各企业金融诚信,协调处理好融资、税收等业务关系,确保资金正常运转等,强化管理队伍建设,做好人才团队培养,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着力提升团队凝聚力、向心力,打造全国民营企业党建工作标杆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企,恒丰文化要与企业生产经营做好融合,文化活动不流于形式化,贵在体现企业日常习惯行为等。
新的一年,恒丰将以8 项总要求和6 项总措施为抓手,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稳扎稳打,实现新的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纺织报)
江苏阳光集团获批筹建“江苏省纺织技术标准创新基地”
近日,江苏阳光集团通过层层审核,成功获批筹建江苏省纺织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江苏阳光集团表示,其将充分发挥标准创新基地在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孵化、提供技术标准创新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动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创新基地是标准化试点示范的一种形式,是试点示范工作的深化和延伸。创新基地是通过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聚集标准化优质资源,对接科技和产业资源,搭建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是以标准化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纺织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建设对于纺织行业的转型新发展意义重大。
作为国家重点企业集团和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江苏阳光集团自2005 年起积极部署技术标准战略,以每年营业收入的5%支持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工作。2007年阳光集团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秘书处工作,成为国内首家承担国际标准秘书处的企业并建立了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积极开展标准化活动,获ISO中央秘书处和国标委等部门的充分肯定,被评为“AAA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江苏阳光集团先后承担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和全国毛精纺分技术委员会(SAC/TC209/SC8)标准化秘书处,主持并参与起草7项国际标准、51项国家和行业标准。2015年,阳光集团荣获“十二五”纺织国际标准化工作突出贡献单位称号,2018年,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组织奖”。多年来,江苏阳光集团致力于构建纺织品标准“引进来”与“走出去”桥梁,推动纺织产品和技术标准化推广及应用,指导、帮助多家企业承担ISO/TC、SC秘书处工作及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
江苏阳光集团表示,未来其将以筹建江苏省纺织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为契机,依托“一站三中心”研发平台和国内国际标准化秘书处优势,发挥标准“领跑者”的示范引领作用,整合全省、全市资源,创建全省纺织标准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示范区,推动全省纺织先进技术快速标准化、市场化、国际化,促进纺织品标准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助力纺织行业提质升级,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来源:江苏阳光集团)
马鞍山造纺织设备 畅销“一带一路”国家
2021年1月27日,马鞍山经开区(示范园区)安徽日发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组装国际先进智能梳棉机,这批梳棉机将发往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原有的转杯纺纱机、短纤倍捻机等多条智能纺织机械生产线基础上,又新增了梳棉机等生产线,全力向打造世界智能纺织装备产业基地的目标稳步前进。2021年开年以来,日发纺机呈现产销两旺的好势头,产品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