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枣”申全球农遗讲好“黄河故事”

2021-12-05买天

农业知识 2021年3期
关键词:枣园黄河流域枣树

文 / 买天

在乐陵市国家名优特枣树种质资源库“百枣园”中,颗颗红枣挂满枝头,成为冬日里一道独特的景观。

“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从王安石的诗句中,我们品味枣果的醇美与香甜,领略枣木的优良与坚韧。这是中国人对枣的赞美与喜爱。

枣原产于中国,中国人食枣历史悠久。枣树是黄河流域最为常见的果树,被称为“铁杆庄稼”。中国枣的最早栽培中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渐及黄河流域沿线,直至中国南北均有种植。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如何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如何选择一个闪耀中华农耕文化的载体去讲好“黄河故事”?扎根黄河流域的片片枣林进入人们视野。日前,来自山东枣庄市、山西稷山县、宁夏灵武市、河南灵宝市、天津滨海新区、陕西佳县的枣业代表,和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部分委员齐聚山东乐陵市,从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层面,共商共推黄河流域古枣林系统联合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沿黄枣林“申遗”,对内可系统性构建黄河流域农耕文明保护与传承新格局,对外可宣传以“改善环境、满足生计、生生不息”的枣文化为代表的中华农耕文明,把“黄河故事”讲给世界听。

黄河枣“小身材大能量”

群处时精诚合作,独居时凌风傲雪,这份谦逊和坚韧,是厚植中华大地3000多年的枣树的风骨。

“枣树生命力顽强,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防风固沙等方面的功能尤为突出。”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某承说。

研究表明,枣树在一年中以冬春季的休眠期抗风力最强,这对于华北平原减轻风沙侵害的生态优化具有明显作用。华北黄河流域枣文化遗产地在千百年的枣树栽培选育过程中,已经选育出大量适宜当地风沙特点的品种。

在黄河流域特别是下游地区,黄河故道土地不适合种植对于水旱条件要求较高的作物,而枣树兼具耐旱和耐涝的特点,使旱涝无常的大片土地得以经济利用,为黄河故道农区提供经济生计保障,同时使沙荒弃地有了植被覆盖,保护了故道的生态环境。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农业生产方法,饱含中国农民智慧。

枣农在枣园收获后,会在枣树根部覆盖秸秆枯草,并在草垫上加盖土层。此举既有保水、保温、防风的效果,也有增加枣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变土壤沙化贫瘠状况、防止冬春季节水分过多蒸发、防止土壤盐碱化等综合作用。科学实验证明,种植枣树可以使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增加,进而提升枣树养分的有效供应。

经枣园多年种植,土壤质量提升以后,许多枣农都会进行枣园林下经济开发,间作小麦、红薯、马铃薯等作物,此外还种植瓜类、蔬菜等作物,有的地方放养枣园鸡,让一片枣林实现立体复合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既有多样化的物质性生产和巨大的生态与文化价值,又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确保农民生计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些都为黄河枣‘申遗’奠定了基础。”中科院农经所研究员李先德说。

沿黄名枣看乐陵

地处沿黄宜枣带的乐陵,枣种植历史和规模、产业化发展水平、社会效益和生态价值以及枣民俗和枣文化积淀都极具代表性。早在2015年,乐陵枣林复合系统就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市枣林总面积30万亩,被誉为“中国最大千年原始人工结果林”。

乐陵金丝小枣栽培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粮食短缺的年代,枣农利用枣与其他粮食作物混合做成食物,度过饥荒。如今,民谚称“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见钱”,枣农视枣树为“摇钱树”。乐陵枣年产量1.8亿斤,枣产业综合年产值超15亿元。

在生产实践中,乐陵枣农将枣树同其他开花结实期不同的树种进行混栽,不仅增加了经济功能和生态价值,还增添了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同时,还演化出枣粮间作和庭院生态系统等模式,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依托千年枣林春华秋实、四季如画的自然景观,乐陵挖掘其核心价值和文化内涵,在全域开发30多个枣林景点,集旅游观光、枣林采摘、农家乐、科技展览、休闲购物等于一体,拉长了枣业开发的产业链。通过“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每年举办“中国乐陵金丝小枣节”,提升了乐陵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原始的充饥之食,到古代的医疗药用,从当今的健康养生,再到未来的有机枣粮,小枣蕴藏大能量,其综合价值必将得到更大开发。乐陵将以30万亩千年枣林为依托,突出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文化传承等功能,形成林、果、农相互依存的稳定生态系统。”乐陵市委副书记陈光春说,乐陵将与沿黄其他地区携手,通过联合“申遗”,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不断增强黄河流域枣产业发展后劲。

小枣“申遗”恰逢其时

黄河流域农业文化遗产是黄河文明的典型代表,承载着中国先民的农耕智慧与文化传统。

陕西佳县古枣园系统已于2014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山东枣庄古枣林、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天津滨海崔庄古冬枣园、河南灵宝川塬古枣林及古枣树群落、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和宁夏灵武长枣种植系统6处农业遗产地已入选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推动黄河流域古枣林系统联合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助于进一步挖掘黄河流域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守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向世界讲好‘黄河故事’,有助于延续中华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徐明说。

“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战略为黄河流域古枣林系统联合‘申遗’创造了重要机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目前全球申报形势变得越来越激烈,对申报材料的要求逐渐提高,尤其是对于覆盖面积较大的申报项目,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将顺应形势,积极推动此项工作顺利开展。”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闵庆文说。

在全国农业展览馆研究馆员曹幸穗看来,拟将已进入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山东乐陵枣林复合系统等6处农业遗产地联合“申遗”,理由有4点:这些枣文化遗产地都分布于中国历史上的“黄河文化圈”里;这些分布在黄河故道上的枣园,处于近似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同的生态修复和生态优化功能;黄河文化圈是汉族文化中心区,具有相同的民俗基础和文化认同;黄河流域分布的枣品种均属华北红枣类型,既有共同的种属基因,又有历史上人为定向选择和自然选择形成的地方特性。

“因此,将黄河流域枣遗产联合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学术依据和现实需要等方面都是可行的。”曹幸穗说。

“保护和开发利用好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传承农耕文化精华,对发展现代农业是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文化滋养。”山东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金荣说,“要通过发掘枣遗产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推动文旅融合,进而壮大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要以枣为媒,把‘黄河故事’传播到全世界。”

猜你喜欢

枣园黄河流域枣树
枣树嫁接 掌握技术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老屋枣树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延安
枣树皮煎水治疗腹泻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成立
枣树的故事
我总想起枣园巷(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