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建设用信息化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总经济师廖蔚在2021年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培训暨推介会上的讲话
2021-12-05
召开2021年全省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建设培训暨推介会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决策部署,总结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成效和工作经验,分析研判形势任务,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
一、数字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数字农业是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将数据信息作为关键要素,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进行数字化表达、智能化控制、信息化管理的农业新形态。建设数字农业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对建设数字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推进数字农业建设,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有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必须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信息化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连续多年明确要求,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并且明确了数字乡村建设的十大任务。彭清华书记2020年在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会议上要求我们“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运用大数据、物联网、遥感、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积极建设智慧农业园区”。四川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要推进数字化赋能产业发展,推动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这些指示和要求,为我省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建设方向。
(二)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是破解农业发展难题的迫切需要。一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新阶段,突破资源和环境两道“紧箍咒”制约,需要建设数字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助力“两个零增长”,推进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转变。二是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的制约,需要建设数字农业,推进农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改革,提高农业全要素的利用效率。三是提升我省农产品竞争力,需要建设数字农业,运用大数据加强国内外农业数据调查分析,增强市场话语权、定价权和影响力。四是引导生产经营决策,需要建设数字农业,提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供给,让农民兄弟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三)推进数字农业建设,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需要。随着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种养业,全方位融入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流通、行业监管、为农服务等各个方面,数字农业已经成为转变农业生产模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为民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进入数字化新时代、国家大力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历史进程中,面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四川亟需依靠新理念、新技术,加快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农业产业新动能,实现数字驱动的农业新技术革命,助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二、清醒认识四川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近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网络强国、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战略部署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节本增效为目标,积极探索数字农业发展路径,数字农业试点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平台建设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一是生产智能化水平较大幅度提升。聚焦“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大邑县、三台县、苍溪县、南充市嘉陵区等地开展国家级数字农业试点,在崇州市、广汉市、达州市通川区、雅安市雨城区、安岳县及省原良种试验站开展省级数字农业试点。在种植业上,成都依托龙头企业推广设施农业环境监测、智能控制、智能灌溉等技术,采集大棚中的土壤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自动调控风机、遮阳网、喷滴灌等设备,建立智慧生产管理体系,实现节本增效。在畜禽养殖上,天兆、温氏等企业以智能化环境控制、精准化饲喂管理、疾病防控、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推进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精准上料、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集成应用,打造了一批数字化牧场。在水产养殖上,通威、大竹百岛湖生态农业等企业推广水体环境实时监控、饵料精准投放、病害监测预警、循环水装备控制、网箱升降控制等技术,改变传统养殖模式。与此同时,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四个方面,创建国家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6个、省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3个。从物联网应用、新业态培育、电子商务和益农信息社营运等方面规范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建设,带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二是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目前全省行政村光纤、4G通达率均达到100%,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村级益农信息社3.7万个,2020年打造益农信息社示范社、标杆社和五星社600个。2021年,在绵竹市、资中县、汉源县等地开展益农信息社提档升级试点,继续探索益农信息社为农服务长效运营机制,打通农业农村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益农信息社正逐步成为政府收集社情民意的“传感器”,传播三农政策的“小喇叭”“扩大器”,农民进一个门能够办成急难事。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益农信息社充分发挥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打破障碍阻隔,发挥渠道应急作用,为疫情防控、稳产保供、春耕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三是农产品电商快速发展。各地将培养农业电商经营主体和培育扶持专业化、本土化农业电商平台相结合,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各类电商平台。2020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304亿元,同比增长46.4%,占全国5.3%的份额。广安市广安区、汉源县、会理县开展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各地利用“农村+互联网”为农产品销售插上云翅膀,直播带货等新业态蓬勃发展,补齐传统农产品营销短板,为脱贫攻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四是管理数字化支撑科学决策。推进农业统计监测、行政审批等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智慧动监、农作物病虫害智能预警等信息系统。省市县三级不断完善农业农村门户网、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媒体。同时,正在着力建设四川省数字三农大数据信息平台,收集掌握基础类、工作类、服务类、共享类四大类数据,通过手机App能够实现“一机在手、信息全有”,以此重构线上农业农村的工作状态,重塑全省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形态。
(二)主要问题。总体看,我省农业遥感发展滞后,天空地一体化的农业精准监测体系尚未建立,5G通信传输在农村建设滞后,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刚刚起步。一是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滞后。与制造业、服务业以及电力、金融、水利、气象等行业相比,数字农业尚是一片洼地、还是一个很大的短板。《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调查显示,2020年,我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和8.9%,农业数字经济增加值远低于工业和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亟需提速。二是农业信息孤岛现象突出。目前,我省农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不完善,缺乏统一标准和规范体系,成为制约数字农业发展瓶颈。农业生产企业、IT企业、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各自探索发展,建设众多不同类型的“物联网+”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数据分散不统一,缺乏相关数据采集、处理和发布等标准,各物联网设备或管理平台之间无法实现共联共享,信息数据完整性、关联度不高,碎片化严重,信息孤岛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全省对农业农村信息掌握不精准。三是数字农业基础较为薄弱。与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数字农业发展起步晚、体量小,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物联网设施设备技术水平低、管理平台功能单一、信息数据来源不足。同时,边远地区网络和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影响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四是数字农业发展投入不足。数字农业发展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作为支撑,物联网设施设备、信息采集设备、数据平台建设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长期以来,各级财政在数字农业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少,除试点建设项目有一定的资金保障外,其他地方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再加上,数字农业投资见效慢,短期收益不明显,小规模企业及小农户参与意愿低,导致数字农业投入不足、建设水平不高。五是数字农业人才较为缺乏。数字农业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滞后,智能设施装备适应性较差,缺乏经济适用的农业生产智能化设施设备和技术。数字农业人员缺乏,既懂农业技术、又熟悉信息化的跨界型复合型人才奇缺,农业信息化人才体系及队伍不完善,严重影响三农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扎实抓好数字农业的重点工作
推进数字农业,要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根据地”,坚持政府引领和市场主体相结合,加强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推动信息化深入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全过程,扎实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从生产入手,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生产数字化是农业农村信息化的首要任务。一是开展产业试验示范。各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结合“10+3”产业发展,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对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改造,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实现节本增效。二是强化关键技术攻关。联合科研院校、推广单位、涉农企业、信息化企业,组织成立农业农村技术创新团队,加强标准规范研制,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强化应用创新,重点突破AI生物识别、农业大脑、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行“专家工作站”“专家小院”等模式,不断提高农业信息技术及装备应用能力。三是创新推广应用机制。加强政府与企业、国有与民营合作,大胆探索租赁合作共赢、政府购买服务、设备入股、社会化服务等应用机制,开发创新应用场景,加大推广力度,扩大应用规模,尽快把使用成本降下来,确保农民用得起、用得上、有效益,发挥节本增效的作用。
(二)从经营入手,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是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方式,是引导生产,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一是大力培育电商市场主体。选择扶持一批交易量大、有影响力的行业电商平台,拓展延伸省内外市场,提升农产品电子商务竞争能力。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职业农民的信息化培育,使其尽快成为农业电商的市场主体。组织协调新型经营主体对接电商平台,让农户分享“互联网+”的增值利润,努力形成“以销定产”的发展格局。二是大力打造电商产品知名品牌。加快培育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性品牌,提升产品品质和知名度,推进农业品牌向互联网品牌延伸。完善农产品展示推介平台,集中打造网上展示大厅,推动“名特优新”“三品一标”“四川区域品牌”农产品上网营销。三是大力打造网红矩阵。搭建四川农产品网红孵化平台。深入挖掘包括地理标志、绿色食品在内的四川本土特色农产品文化底蕴,讲好四川农耕故事,卖“四川文化”、卖“四川品质”。择优选用网红出境,用短视频和广告形式在网络和电视上呈现“川字号”农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形成“直播+短视频”“电商+供应链”等农产品营销网络,提升网红影响力和美誉度。
(三)从服务入手,提高信息传播便捷化水平。集聚信息资源,创新服务机制和方式,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信息服务均等化、便捷化。一是建设四川数字三农大数据平台。按照“全要素覆盖、全领域融合、基础数据可靠、动态数据更新”思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三个维度,以数据为要素,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入手,加快农业数字化改造,重构农产品供应链,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化,全面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拓展农村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建设农民数据资源库,培育数字时代新农民,让农民用好手机这个“新农具”,用数据搭建“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桥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加强信息公益便民服务。结合做好全省合乡并村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通过科学调整益农信息社点位布局、优化配置信息员队伍、持续开展培训、丰富完善益农平台服务内容、举办专题营销推广活动等方式,提升益农信息社运营和服务能力,探索持续运营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益农服务产业带动作用,提高益农信息社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打通农业农村信息化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强化信息技术安全服务。加快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制度,建立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加强农业数据资源分级分类管理,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和防御能力,实现数据资源安全、高效和可信应用,坚决防止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发生。
(四)从基础入手,提高农业现代化支撑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解决基础支撑的问题。一是加强网络设施建设。配合发改、通信管理等部门,推进农村光纤宽带和4G网络深度覆盖,加速5G落地农村。二是加强信息化装备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畜禽水产工厂化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运、农机装备等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北斗系统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要下大力气推进烘干冷链物流建设,调动引导社会力量加快建设一批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冷链物流设施,为农产品市场拓展提供支撑,增强农产品供给弹性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农业农村系统干部职工信息化培训,培育一批数字化农业专业型、复合型管理和技术人才。加强职业农民信息化培育,利用现有培训项目,动员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加快培育扶持一大批既懂互联网、数字技术,又懂农业农村的职业农民。
四、加强推进数字农业的工作保障
推进数字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产业发展各个环节、横跨多种业态,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和服务保障。各地要加强工作组织保障,创新工作方式,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强化组织领导。现代农业园区已经建立了“省领导分产业推进,市州抓县、县管园”的工作推进机制。“园长”“执行园长”要把数字农业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制定行动计划,明确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监督考核机制,细化工作推进措施和方案,统筹部署、整合资源、协调具体工作落实,大力推进数字农业在现代农业园区落地生根。
(二)加大政策扶持。各级现代农业园区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激励补助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要准确把补贴扶持给那些有前景的市场主体,形成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积极出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社会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让新型农业主体在数字农业浪潮中尽显身手、发展壮大。
(三)强化示范推广。推进数字农业是一项创新性任务,各地要坚持先易后难、示范引路的原则,大力推进数字农业试点、数字乡村试点、农业信息化基地试点、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等,组织实施一批基础好、成效高、带动性推广性强的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其带动效应。效果好的在全省推广,再给予政策支持。
数字农业是信息文明与农业文明碰撞、交织、融合、延展的过程,也是互联网、物联网和农业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过程,注定了推进数字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希望大家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更严更实的作风,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建设,用信息化持续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