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氧化二砷致严重皮疹1例并文献复习
2021-12-05薛丽英王晓宁
郑 娜 薛丽英 王晓宁 刘 艳 李 杰
1 河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2 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 3 河北医科大学病理学研究室;4 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 5 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特殊亚型,占急性髓系白血病的5%~10%,其发病机制存在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并编码PML-RARα融合蛋白,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APL具有较高的出血倾向,早期病死率高。随着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和反全式维甲酸这两种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目前APL已成为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ATO是治疗APL的关键药物,能特异性降解PML-RARα融合蛋白,同时有诱导细胞凋亡、自噬和部分细胞分化,抑制细胞生长和血管生成等作用。ATO的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和轻度腹泻,以及药物慢性蓄积所致的毒副反应,如高白细胞血症、心脏毒性和肝肾损伤等,严重皮疹的情况并不多见。现报道1例ATO治疗期间出现严重皮疹的APL患者,并进行文献复习。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4岁。主因“视物模糊2个月余,头痛伴牙龈出血3d”于2020年4月9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根据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异常早幼粒细胞82.5%及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等检查诊断为APL。维A酸、ATO“双诱导”治疗后复查骨髓象及PML-RARα融合基因,疾病达完全缓解状态。后给予3个疗程DA方案巩固治疗,续贯全反式维甲酸联合ATO维持治疗。2020年12月3日入院为接受ATO维持治疗入院。查体:胸骨无压痛,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肝脾未触及。血液分析:WBC 5.8×109/L,HGB 128g/L,PLT 214×109/L。复查骨髓提示完全缓解。2020年12月4日予ATO(15mg,d1~d14)维持治疗。用药第2天,患者右手大鱼际部位出现散在白色皮疹,直径0.1~0.2cm,自觉轻度压痛,无瘙痒感。予抗生素软膏涂抹患处,西替利嗪口服抗过敏治疗。用药第5天,双手大鱼际及双足可见多发散在皮疹,数量较前增加。查:淋巴细胞免疫分析五项:总T淋巴细胞83.65%,抑制T/细胞毒T细胞42.85%,CD4/CD8 0.9,NK细胞4.24%;免疫球蛋白未见异常;巨细胞病毒PCR阴性;EB病毒PCR阴性。用药第8天,患者右手大鱼际处皮疹破溃,表面发红,创面干燥,左手、双足部可见白色皮疹(见图1、图2),数量较前明显增多,性质无变化,腹部新发皮疹,性质同其他部位。用药第8天予停用ATO。停药后,患者无新发皮疹,双手及双足皮疹消退,遗留深红色色素点状沉着,腹部及双上肢背部部皮疹较前减少。追溯病史,前一疗程ATO治疗出院后,患者出现右手掌心部出现小皮疹3~4个,无压痛及瘙痒感,可自行消退。综上考虑患者出现皮疹与ATO有关。后患者皮疹逐渐消退,病情平稳出院。
2 讨论
ATO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关键药物,可以使90%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但其毒副作用难以避免。砷剂毒副作用与多种因素有关[1],包括其化学形态、价态、吸收、积累和外排等,其中心脏的毒性作用最为重要和危险,主要表现为QTC间期延长、心律失常、增加心肌细胞炎症反应等。其次是肝脏毒性,有研究表明[2],APL患者在ATO治疗后砷甲基化代谢能力下降,导致砷甲基化不足从而发生慢性肝病。其他较常见的毒副作用则表现为分化综合征、肾损伤、感染、出血等。在应用ATO疗法后出现严重腹泻、严重周围神经病变、大量骨髓纤维化、颌骨坏死、神经性牙痛等不良反应病例也有报道。
应用ATO治疗期间引起严重皮疹较罕见。本例APL患者在ATO治疗第2天出现少量皮疹时,未对ATO进行调整,抗过敏效果欠佳,皮疹情况进行性加重。及时停止ATO后,患者皮疹逐渐消退。患者入院时查外周血及骨髓示完全缓解状态,可排除白血病皮肤浸润,查巨细胞病毒PCR、EB病毒PCR均为阴性,除外病毒所致皮疹,结合药物使用与皮疹发生发展间关系,考虑其皮疹发生与ATO有关。
皮肤症状是砷暴露中毒的早期临床特征[3],包括:黑色素沉着症、角化病、白斑黑色素病和角化过度症,其中白斑黑色素病和角化过度症有向皮肤癌转变的可能。砷诱导染色体异常、氧化应激和生长因子改变是皮肤受损的基础。砷在皮肤中触发活性氧的产生,并诱导内质网中未折叠蛋白的积累,从而导致内质网应激。在应激条件下,伴侣蛋白GRP78从驻留在内质网膜上的受体PERK、IRE1α和ATF6α上解离,导致它们的磷酸化或蛋白水解依赖性激活。激活的ir1α作为核酸酶与XBP-1发生剪接,启动许多信号通路,最终激活皮肤中的UPR靶基因。此外,砷诱导的活性氧还可激活p38MAP激酶及其下游蛋白MAPKAPK-2[4]。因此,UPR和p38蛋白激酶被认为是皮肤炎症的原因。长期砷治疗后还可见血管收缩所致的迟发性、环形皮疹。另研究表明[5],ATO治疗方案对人体的细胞免疫具有抑制作用,从而诱发带状疱疹,有报道APL患者接受ATO治疗后发生带状疱疹性脑炎。
本文报道了1例APL患者接受ATO治疗导致严重皮疹,结合文献资料,考虑其发生机制可能与ATO抑制体内细胞免疫或砷剂暴露导致氧化应激所致。ATO所致严重皮疹较罕见,临床医师在使用ATO治疗期间应注意观察患者皮肤表现,条件允许可监测血清或尿液砷剂浓度,以及早发现砷剂毒副作用征象,必要时调整或暂停砷剂治疗,以减少治疗相关副作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