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效唑在小麦生产上的合理使用
2021-12-05李翠英
文/ 李翠英
多效唑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通常能减弱植株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侧芽(分蘖)滋生。用于麦苗主要是通过抑制小麦体内赤霉素的形成而产生作用,用药后麦苗体内赤霉素、生长素等多种内源激素的水平和平衡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进而对麦苗生长发育产生复杂的变化,而不仅仅是抑制细胞拉长。在小麦生产上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控制株高。多效唑在小麦苗期使用,能使幼苗矮壮多蘖,但对最终的控制株高作用不大。在拔节前1周左右使用,能抑制节间细胞伸长,使小麦基部节间粗短。群体适宜或偏小时,在小麦拔节前1周左右可以用多效唑控制株高。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3~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播种量较大、田间麦苗群体过大的麦田,不宜单用多效唑化控,因为过多喷施多效唑会使麦苗无效分蘖难以及时死亡,并且有可能促进更多的无效分蘖发生,造成田间郁闭,加重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更不利于小麦高产。对群体过大的麦田,最好将多效唑减量与甲哌鎓混用,或者使用多效唑与甲哌鎓的混配剂20%多唑·甲哌鎓微乳剂(含甲哌鎓16.7%、多效唑3.3%),每亩用20%多唑·甲哌鎓微乳剂30~40克对水喷雾。与使用多效唑相比,使用甲哌鎓对促进麦苗分蘖的作用较小,在群体大的麦田使用有利于防止麦苗群体过大。
在大面积生产上主要应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来防止小麦倒伏,不要盲目使用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的穗分化和发育不利,可能引起穗形变小或畸形),否则反而不利于高产。生产上应首先控制小麦的播种量,降低基本苗,少施或不施返青肥,一般应等小麦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拔长后再施用拔节孕穗肥,以控制小麦基部两个节间的长度。
2.预防倒伏。小麦抗倒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基部3个拔长节间的抗折倒能力。这三个节间,长度短、茎粗、壁厚、坚韧,则抗倒能力强,否则抗倒能力弱。一般来看小麦倒伏的主要原因是拔节期群体过大,苗挤苗,基部透光差,麦苗基部节间过度拔长,秆细,壁薄,后期易折倒。地力过肥或返青期氮肥用量过大的田块,麦苗起身后生长的叶片过于宽大,田间郁闭,即使在茎蘖数不过多的情况下也容易出现基部节间过度拔长的情况。
麦苗拔节前使用多效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应抓住适期,主要控制基部两三个节间不过度拔长。多效唑在麦苗植株体内作用时间较长,一般能维持15天左右,而正常使用多效唑后药物吸收和在体内产生作用需要一定的时间。生产上宜在主茎拔节前1周左右用药,使药物在基部节间拔长期发挥作用。施药迟,不仅基部节间拔长不能得到抑制,不能有效提高抗倒能力,而且反而可能对幼穗发育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小麦抽穗困难。
在施药的适宜时间,以每亩用100~150毫克/升的多效唑溶液50公斤为宜,即每亩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3~50克对水50公斤喷雾。麦苗长势旺、密度大时用高药量;长势一般、密度较低时用低药量;长势弱的不宜用药。
3.弱苗不宜喷施。对一部分长势不好的小麦不宜喷施多效唑促分蘖。苗期土壤湿度过大而导致出苗不良,田间已经出土的幼苗生长势也比较弱,如果此期施用多效唑,不仅不能促进幼苗分蘖,还会使幼苗的生长进一步受到抑制,严重的可能长时间都不能恢复正常生长。对这种麦田,应通过适当的栽培管理,促进幼苗素质提高,有条件的可通过喷施叶面肥,促进弱苗转旺,在春季更要加强管理,增施肥料,促小麦壮苗、多成穗。春季返青后应根据苗情施肥,保持田间适宜的湿度,防止麦苗过度旺长和根系受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