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1-12-05李仕钦
钟 英,李仕钦
(四川省泸州市综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四川 泸州 646000)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侧重于农业生产资料方面的检验检测机构建设,包括化肥、农药、饲料、农机、种子等国家级检测中心和部级检测中心的规划建设。2006年8月,国家正式启动实施了《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06~2010年)》,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投入,总投资50多亿元。到2020年,国家投资已建设省(部)级、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站、所)1071个,其中四川省已建成5个部(省)级质检中心,21个市州级质检中心,158个县级质检站。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对策,有利于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健康发展。
1 检验检测体系现状
1.1 机构建设情况
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与国家同步,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建成5个部(省)级质检中心,即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农业部肥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农业部农药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农业部渔业环境及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成都)。以上5个中心同时也是四川省的省级质检中心。
四川省已于2003年开始建设市州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到目前为止,全省21个市州已建成市州级质检中心,农产品检测机构除成都市整合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外,其它都建在农业农村局,四川省粮食系统部分市州也有检测机构。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质检站始建于2007年,到目前为止,已建成158个县级质检站,其中,通过双认证考核检测站100个,另有58个检测站正在有序推进双认证工作。
1.2 机构人员情况
目前四川省的部(省)级中心,人员数量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高、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较多,人员素质高,理论水平高,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而市州级质检中心和县级质检站,人员数量从5~6人至十几人不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基本由三部分组成,即有一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有毕业不久的本科和硕士生,更有相当数量的非专业人员。
1.3 仪器设备情况
四川省部(省)级中心的仪器设备配置较好,每个实验室均配置有较高端的进口设备如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定氮仪等,部分中心拥有高端的气质联用仪(GC-MS或GC-MS-MS)、液质联用仪(LC-MS或LC-MS- MS)、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先进仪器设备。市州级检测中心配置有进口的气相色谱仪,只有泸州、攀枝花、南充等中心购置进口液相色谱仪,只有乐山、泸州、宜宾、南充、德阳等中心购置进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所有中心均没有其它更高端的设备。县级质检站除少数配置有进口气相色谱仪外,多数县级质检站仅有为数不多的常规仪器设备。
1.4 机构检测能力情况
四川省部(省)级中心是专业性、区域性中心,仪器设备配置好,人员素质高,能够检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的全部检验项目和参数。市州级检测中心和县级质检站由于受人员、仪器设备等的限制,一般只能检测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规定中的部分检验项目和参数。
1.5 监测工作开展情况
四川省从2007年4月开始在全省21个市州开展省级农产品例行监测,委托通过双认证的部(省)级中心和市州中心开展监测工作,监测品种初为蔬菜、水果,后又增加了食用菌、大米、茶叶等。监测项目初为甲胺磷、甲拌磷、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13种有机磷和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以后逐年增加,2011年例行监测项目为甲胺磷、甲氰菊酯、三氯杀螨醇等30种有机磷、有机氯及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常年抽检次数为4次,监测地点为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抽取数量为每次60个蔬菜样品,10个食用菌样品,以及一定数量的水果、大米、茶叶等样品。2010年开始进行产地环境专项监测,包括蔬菜及产地、稻米及产地、小麦及产地、茶叶及产地,产品主要监测34种农药残留和铅、镉、总汞、无机砷等4种重金属污染物项目,产地土壤和灌溉水监测pH、铜、铅、镉、砷、汞、铬、化学需氧量、氟化物、氯化物等10个项目。
同时,近年来四川省大多数市州也相继开展市级农产品例行监测,监测项目一般与省级例行监测相同,监测品种主要为当地大宗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抽样数量根据财政经费而定,一般为300~500个样品。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不明确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生产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等相适应,检测机构运行经费和人员编制等问题若不解决,即使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也无法正常开展工作。目前四川省的县级政府,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县,每年要拿出几十万检测机构运行经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县级质检站的建设,应当选择经济实力较强、农业产业化发展好的县试点建设,不要盲目全面铺开。县级质检站重点检测项目应是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快速检测,以及土壤pH、有机质、氮、磷、钾,肥料氮、磷、钾,种子水分、净度、发芽率等常规项目的检测,不要盲目开展农药、兽药残留定性定量检测和重金属检测项目。相比县级政府,市州级政府经济实力更强,有能力拿出几十万检测机构运行经费。四川省目前已有5个部(省)级中心,18个市州级质检中心(另3个市州在建),31个县级质检站。依托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可以完成省市两级监督抽查任务。县级监督抽查可以委托市州级质检中心、部(省)级中心、以及有资质的县级质检站进行。就四川省而言,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是完善提高现有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特别是市州级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盲目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县级质检站,只能是浪费。
2.2 检测能力不够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基本与国际接轨,要求检测的项目和参数多,精度要求高。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要完成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等工作任务,检测机构必须配备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国产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设备往往无法满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对检测项目精度的要求,相比之下进口仪器设备灵敏度更高、稳定性更好、自动化水平更高、数据处理系统更完善。目前,四川省市州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大多没有进口液相色谱仪和进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相关项目无法准确检测。2011年,农业部农产品例行监测的农残参数为50余个,而四川省例行监测的农残参数只有34个,主要原因就是四川省大部分市州检测中心没有进口液相色谱仪,无法开展相关项目的检测工作。由于四川省市州检测中心大多没有进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土壤、粮食、蔬菜、水果等重金属检测项目检测结果不够理想。
2.3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是一项新兴学科,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息息相关,要求使用高、精、尖的仪器设备。与国外相比,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起步较晚,国内高校的相应专业设置也严重滞后,一般高校仪器设备老化、陈旧,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在校期间很少接触高端仪器设备。检测机构中的原有技术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也存在知识老化、外语水平低、接受能力差等问题。目前,总体而言,四川省市州质检中心和县级质检站,人员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有待提高检测技术水平。
3 对策
3.1 整合项目资源,建设综合性实验室
“十二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全方位建设地(市)级综合性农产品质检中心和县(场)级综合性农产品质检站”。因此,市、县两级一定要在原有基础上,整合农业、畜牧、水产、粮食等诸方面的公共项目资源,建设综合性质检机构,不宜以农业、畜牧、水产、粮食等各为一体建设低水平的、重复的农产品检测机构。在市州均已建农产品检测机构基础上,原则上所辖的县级不应再建农产品检测机构,或实行分级、分类检测,农业局系统内部也应将土肥、植保、种子、经作等各种项目整合到综合性农产品质检机构中,做到人员和设备的合理使用和检测质量的提高。
3.2 加大投资投入,提高检测能力
四川省特别是市、县级的检测机构检测能力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检测仪器的检测能力不够。需加大检测仪器设备的资金投入的力度,为四川省部(省)级中心配置气质联用仪(GC-MS-MS)、液质联用仪(LC-MS- MS)、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高端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为市州级检测中心配置进口液相色谱仪和进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进一步拓宽检测项目,提高检测能力。待经济条件允许时,市州检测中心也应购置气质联用仪(GC-MS或GC-MS-MS)、液质联用仪(LC-MS或LC-MS- MS)、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高端仪器设备,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
3.3 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检测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检验检测标准、实验室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整体素质,要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持续不断的培训,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各级质检机构要加强技术练兵,积极参加能力验证考核,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无误,检测结果具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效应。
3.4 提高待遇,稳定检测队伍
检测人员的工作既辛苦,又常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不解决好相关待遇问题,无法调动检测人员的积极性,更留不住有知识、有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四川省特别是市、县农产品检测机构人员待遇普遍偏低,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检测人员应有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检测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稳定检测队伍并充分发挥检测人员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