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道地药材在中山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中的应用*

2021-12-05曾建峰李乐愚缪灿铭缪英年孟繁甦陈星谕丘奕文阚丽娜曾婷婷赖海标

西部中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中山市中山岭南

曾建峰,李乐愚,缪灿铭,缪英年,孟繁甦,陈星谕,李 娜,丘奕文,阚丽娜,曾婷婷,赖海标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 中山5284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之后,中山市卫生健康局积极布控,成立了中山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救治专家组。专家组由中山市中医院4位名中医组成,分别是广东省名中医缪灿铭教授、缪英年教授,国家级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第三批名老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赖海标教授,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李乐愚教授。专家组在中山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中医查房辨证用药。在中医治疗过程中,专家组结合中山市位于岭南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将岭南道地药物广泛应用于该病的防治中,充分体现中医“因地制宜”学术思想,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1 中山地区新冠肺炎患者的特点

《黄帝内经》提出“三因制宜”学说,“三因”者,“因时、因地、因人”也[1]。因地制宜是指依据地域环境,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素问·异法方宜论篇》有云:“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对于人的影响亦不相同。不同水土、气候等因素,往往会形成具有不同地方特色的生活习惯,进而形成不同体质类型。研究显示,阳虚体质者北方地区多见,而南方多见湿热及阴虚体质者[2-3]。为何南方地区湿热多见,明代温病大家吴有性在《温疫论》中有言:“西北高厚之地,风高气燥,湿证希有;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中山地区位于岭南,岭南在地理上是指南岭山脉(又称五岭)以南,广东省中山市即属于岭南[4],处于纬度较低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具有鲜明的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炎热潮湿,久居此地的人易见阳热偏盛,再者岭南常年湿气弥漫氤氲,湿热易蕴结脾胃;常年高温及雨水充足,河流池塘密布且海岸线漫长,果蔬及渔业发达,造就中山人多食阴柔海产之品的饮食特点;因高温故喜凉饮,且喜饮清热祛湿、消暑解毒等草药煎制而成的凉茶[5],形成脾胃易被湿困或寒凝的体质。如元代虞裕《谈选》言:“东南之地,土薄水深,其俗所食粳稻鱼虾,故其禀受差弱,而多脾胃之病。”由此可见,不同地域的风土物候造就区域性的体质特点,当外邪来袭,其表现也有所不同。

2020年2月17日,中山地区已经确诊新冠肺炎患者66例,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专家组全程参与了66例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工作。这66例患者其临床表现以发热但热势不高,胸闷、乏力及纳差、大便稀溏等为主。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以发热、咳嗽、气短等肺系症状常见,而其他病证相对少见[6-8]。与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照,两者有共性也有不同点。

“肺为娇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明确指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7],所以两地新冠肺炎患者均以肺系临床表现为主。两者病机上也有一定共性,武汉地区患者舌体多偏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甚至腐苔,均表现出“湿”的特点[9]。中山地区66例新冠肺炎患者,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通过手机拍摄近300幅图片,通过4名中医专家共同审核,66例患者舌质多为红或暗红,舌苔多为厚腻苔,与武汉地区舌像比较,两者均是有湿邪舌像特点。但是中山地区多数新冠肺炎患者多伴有恶心欲呕、纳差、大便溏等脾胃湿热困阻的表现。本次疫气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虚”[7],武汉地区的“疫病”夹杂“湿”邪为患,以“湿毒疫”为特点[9],湿邪具有趋下特性,易犯脾胃,如《温热经纬》所言:“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武汉地区患者以肺系症状为主,其他症状相对少见[8],而中山地区患者多伴有脾胃症状,具有一定中山地域特点,可能与中山位于岭南,脾胃易被邪扰有关。

2 一方药物治一方病

谢观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有言:“吾国地大物博,跨有寒、温、热三带……是以水土气候,人民体质,各地不同,而全国医家之用药,遂亦各适其宜,而多殊异。”[10]处方用药需要讲究因地制宜。《医学源流·五方异治论》言:“东南为温,当用清凉之品,然或有气随邪散,则易于亡阳,又当用辛温为宜;至交广之地,则汗出无度,亡阳尤易,附、桂常用之品”,交广之地即是岭南。中医学的“因地制宜”理论,根基为天人相应理论,即人体气血阴阳运行与天时地理有相关性[11]。俗话说:“一方草药治一方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终年炎热多雨,背山面海,山地、丘陵、平原交错,河流众多,林木繁茂,盛产许多独有的热带药用植物,仅广东分布的药用植物就达2500多种[12-14],逐渐形成别具地方特色的“南药”系统,岭南道地药材在当地医疗、养生保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山地区新冠肺炎患者的基本病机是“湿郁”。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组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用多种岭南道地药材。脾主升清,运化水湿,性喜燥恶湿,对湿邪具有易感性,湿易困脾。中山地区医家治湿善从花入药,选用清热利湿的木棉花、鸡蛋花等岭南特色花类药物,花类药物芳香轻清,味辛散可宣透湿气,无论外湿内湿,用之皆宜。湿邪郁阻中焦易于化热[15],且中山地区多为湿热体质患者,所以多见脾胃湿热表现。如用苦寒清泄,则不仅气机易于壅遏,阳气亦耗损,反而助湿热,故予以火炭母清热化湿,更予以布渣叶、广陈皮、广藿香等运脾和胃化湿。其中广藿香、广陈皮均属于“十大广药”之一,长于芳香化湿醒脾,不仅能防滋腻壅滞,助湿生痰,闭涩气机,还能防中焦气机呆滞,内湿未除又添食滞之变。气行则水行,在祛湿之中寓以调畅气机之品,正是岭南医家治疗中焦湿热之大法。针对患者咽喉不适,加入清热解毒利咽的土牛膝。布渣叶、陈皮、广藿香、木棉花、鸡蛋花更是广东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煲汤常用配料[16],说明岭南地区道地药材已深深融入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

3 典型病例

案魏某,男,59岁,2020年2月3日因发热1天入院。胸部CT示:两肺可见广泛斑片状,絮状影,以右肺叶为著;新型冠状病毒性核酸检测呈阳性。2月4日第二次新型冠状病毒性核酸检测呈阳性。2月5日中医查房:患者发热38.9℃,恶寒少汗,腰痛,咳嗽有痰,质中,易咯出,胸骨稍疼,恶心欲呕,大便溏,不成形,大小便急迫失禁,舌红稍胖,苔黄稍腻。西医诊断:新冠肺炎;中医诊断:温疫(邪热雍肺,脾胃湿热)。治以清肺平喘,健脾化湿,予以麻杏石甘汤加减,药物组成:麻黄9 g,杏仁15 g,石膏30 g,甘草5 g,瓜蒌皮15 g,姜半夏15 g,生姜15 g,贯众15 g,火炭母15 g,广藿香10 g,白蔻仁(后下)10 g,僵蚕10 g,蝉蜕5 g。3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2月8日二诊:患者症状较前明显减轻,体温已正常,较前易出汗,腰痛同前,少许咳嗽,痰白稠易咳出,口干欲饮水,二便失禁消失,舌红苔黄腻。效不更方,稍作调整,守方再进,药物组成:麻黄10 g,杏仁15 g,石膏40 g,甘草5 g,佩兰10 g,白蔻仁(后下)10 g,薏苡仁30 g,僵蚕10 g,蝉蜕5 g,广藿香10 g,瓜蒌皮15 g,浙贝母10 g。共3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2月11日三诊:患者症状进一步缓解,已经4日无发热,少许咳嗽,无痰,少许口干,无口苦,腰酸痛减轻,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黄厚腻,间中裂纹。效不更方,守方加减,药物组成:麻黄5 g,杏仁15 g,石膏30 g,甘草5 g,广藿香10 g,佩兰10 g,白蔻仁(后下)10 g,薏苡仁30 g,僵蚕5 g,瓜蒌皮15 g,芦根30 g,黄芩10 g。

2月14日四诊:患者基本无明显症状,复查两次核酸阴性,CT提示肺部炎症基本吸收,可择期出院。

按本案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肺系症状如发热恶寒、少汗、咳嗽咯痰,考虑邪热壅肺,肺气不宣,全程以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为主。患者更有脾胃易被湿热困阻的岭南特点,出现一系列胃肠道症状,如恶心欲呕、大便溏等,于是加入岭南道地药物佐以其他健脾和胃之品,三诊而建功,患者痊愈出院。

4 结论

在中山地区新冠肺炎的诊疗过程中,梳理发现其总体证候特点具有一定地域特点,这种特点体现了因自然地域性差异而形成的群体差异,也体现在先天禀赋、年龄因素、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个体差异。所以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缺一不可,应充分发挥“因地制宜”理论,合理选择与使用岭南道地药物。所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不仅要早介入、全程参与,更要注重因地制宜,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在防治新冠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中山市中山岭南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市鹰飞电器有限公司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雨岭南
中山市迪米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