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饮料工艺学》创新创业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
2021-12-05潘婉舒
潘婉舒,王 鑫,刘 燕,陈 静
(宜宾学院,四川 宜宾 644000)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饮料行业对具有高水平、高层次、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渐提升。《饮料工艺学》课程对作为一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课程,是食品专业打造多元化、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现阶段,宜宾学院《饮料工艺学》课程在教学体系以及考核方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之处。饮料产品的生产工艺复杂,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饮料产品生产工艺的理解,且课程考核以考试为主,学生缺少对专业知识的具体实践。而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值得高校对此予以深思。为此,本文将就“新工科”背景下《饮料工艺学》创新创业应用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新工科”背景下《饮料工艺学》创新创业应用型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体系方面,主要表现为教学理论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与饮料行业最新动态相结合,尤其是对于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人们饮料的生产工艺关键技术及生产流程相关的知识内容缺乏有效更新,难以满足学生对《饮料工艺学》最新理论知识的需求。另外,《饮料工艺学》的实践教学较为匮乏。目前,《饮料工艺学》的理论教学在在课程教学课时中的占比为超过95%,教师鲜少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饮料产品实际生产问题和研发新产品的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饮料工艺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专业性,课程涉及饮料生产工艺的教学内容,学生无法从直观的角度了解饮料生产设备的内部结构,教师一味的对《饮料工艺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导致学生认为学习内容空洞,对课程内容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对晦涩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及掌握情况不佳。
在课程考核方式方面,对《饮料工艺学》课程的考核方式缺乏创新。现行考核主要是针对饮料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生产设备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片面地认为该课程仅需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即可,当其面对饮料生产的实际问题时,却不懂得灵活应用理论知识。而在进入饮料行业工作之后,表现为岗位竞争实力相对较弱。
2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饮料工艺学》创新创业应用型课堂教学改革对策
2.1 更新教学理论内容
近年来,饮料行业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进步。早在2015年,我国饮料行业的销售额为4851.4×108元,而到2019 年底,其市场规模增长至5 785.6×108元,2015年—2019年均增长率为4.8%。为提升《饮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及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依据当前饮料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予以更新。目前,我国饮料行业主要以包装饮用水、即饮茶饮料以及碳酸饮料为主,据Euromonitor以及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开数据整理发现,2019 年,包装饮用水在我国饮料行业销售额的占比最多,达到34.55%,其次是即饮茶饮料,占比为21.12%,碳酸饮料在我国饮料行业的销售额占比为14.963%。为此,学校在更新《饮料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理论内容的过程中,可针对中国饮料行业占比尤为突出的包装饮用水、即饮茶饮料、碳酸饮料等的生产工艺、关键技术以及生产制作流程等相关理论知识予以讲解。与此同时,还可基于我国十九大的惠农政策,探索生态农业中,以各类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饮料生产工艺技术,此类饮料除了各类茶饮料之外,还涉及谷物饮料及果蔬汁饮料等。《饮料工艺学》的教学内容可适当向谷物饮料的原料初处理、破碎、糊化、酶解、发酵、调配、均质、灌装并杀菌等环节。总之,《饮料工艺学》教学理论内容的更新,需要教师紧跟饮料行业发展及相关国家政策的最新动态,不断调整教学侧重点。此外,教师还有必要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例如,翻转课堂、案例教学法等,通过以上方式不断补充饮料行业最新的理论知识,了解饮料行业发展动态。教学理论与企业需求相结合,为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2.2 深化实践教学变革
针对《饮料工艺学》理论与实际脱离的现状,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占总课时的20%,参观学时占5%,才能培养出“新工科”建设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深化实践教学变革,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2.2.1 设计课程实验
教师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验条件,对较为经典以及目前饮料市场中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饮料进行实验。如,茶饮料、谷物饮料、碳酸饮料以及果蔬汁饮料等。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基于饮料生产及制作的试验。学生通过课程试验活动,逐步懂得将理论知识运用到饮料的实际生产环节当中,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及发散性思维,为其开展相关创新试验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对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带来积极助益。
2.2.2 生产工艺及设备原理的可视化
一方面,学校与当地饮料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饮料一线生产基地进行参观。通过该方式,学生到宜宾饮料一线生产基地进行观摩和学习,更为直观地接触不同饮料的生产线,实现对饮料生产工艺流程的可视化学习,开阔视野的同时加深其对饮料生产工艺生态产业链的理解。加强虚拟仿真学习,实现设备原理的可视化。饮料的生产操作过程中大多是管道化的密闭生产,部分操作是在密封的设备中进行,加大了学生对饮料生产设备工作原理的理解难度。因此,通过使用虚拟仿真软件,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各种设备内部结构和操作原理。《饮料工艺学》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了由内而外的全方位理解整个饮料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2.2.3 业内专家多模块专题授课
在进行《饮料工艺学》的课程教学时,学校可定期邀请饮料行业知名企业进入课堂,开展生产、研发、销售多模块的专题授课,让学生实施了解行业最新研究发展动态及行业人才需求。
总之,通过入厂参观、虚拟仿真操作以及邀请专业开展到校培训等及教学实践活动,实现全方位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及创新实践能力。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引领学科竞赛,进行知识再传播以及促进就业均有助益。
2.3 改革《饮料工艺学》课程考核方式
教师对《饮料工艺学》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导向,进行个性化模块考核。注重将课程考核向多样化转变,与学生爱好及兴趣特点相衔接,既可以吸引学生参与到《饮料工艺学》课程的学习活动当中,又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其一,以研究为导向进行课程考核。对于偏爱科研的同学,则选用以研究为导向的考核方式(课程成绩=平时成绩+创新实验设计+课程汇报)。其二,以应用为导向进行课程考核。对于偏爱生产的同学,则选用以应用为导向的考核方式(课程成绩=平时成绩+参观学习心得+课程汇报)。教师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3 结语
近年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对饮料的需求也发生了较大改变。而在“新工科”背景下,若要通过《饮料工艺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应用实践能力,必须基于饮料行业的发展变化,对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进行深化改革。与此同时,还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未来阶段,《饮料工艺学》应不断深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改革,开展多样化培养模式,与行业的生态产业链有机融合,进而培养更多能够满足新产业新业态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