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文化的推进对当代中国水彩画发展的促动和影响
2021-12-05王绍波
■ 王绍波
一、地域性文化及其重要意义
地域性文化既展现着特定地理风貌的典型特征,又承载着创作者的能动反馈,其与人文活动的不断交互推进,足以对当代中国水彩画以及社会文化发展的诸多方面产生巨大的促动和影响作用。伴随欧洲地质学发展而壮大的水彩艺术,在与中国文化及各种地域性文化的交流撞击下,内容多样,手法多元。中国水彩已经实现了本土化发展,其主要标志就是中国地域性风格的形成。
中国水彩画地域分布,由早期以上海、广州等通商口岸城市为核心的零星点状散落,发展为沿海岸线自南向北的线状延伸,进而逐步拓展为自东向西的面状铺陈。
二、丰富的地域性文化是艺术家深入并反映全面社会生活的现实根源
中国丰富的地域性文化,塑造了各地域水彩的迥然性格,为其面对各自生活展开的深情讲述提供不竭源泉与持续动力。以中央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等为核心的创作团队,造就了北京水彩在视野上的宏大和学术上的深入;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特征和成熟精湛的水彩表现体系,促使广东水彩具有鲜明的学院品格;形式现代、手法丰富、注重材料与制作的探讨,形成了湖北水彩浓厚的文人气质与不俗格调;“白山黑水”间的辽阔、深远、沧桑,孕育出黑龙江水彩的豪迈与狂放。山东是中国儒家文化的发祥地,秉承中华文脉,而地处沿海的天然环境,又决定着其对于外来文化的包容心态;山东文化的悠久厚重和近现代的开放容纳,共同构筑了山东水彩发展的丰饶土壤,造就了山东水彩直接、爽朗而又不失浪漫、典雅的风格。
中华大地多样的地域风貌,孕育了极具特色的民俗和极富差异的生活方式,吸引艺术家们扎根生活,从中汲取支撑艺术创作的养分,描绘出性情分明的水彩艺术作品。
陈坚先生的童年、青年时期都在青岛度过,对于家乡大海的认知,早已超越了其自然属性。大海成为了他传情达意的思想载体,一切喜怒哀乐都幻化在海之形象的阴晴明灭之间。除了对海的坚守与执着,陈坚先生还用了20 年的时间,在帕米尔进行了一场生活实验,以证明人能够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达真理。故其笔下的塔吉克人,血肉丰满,展示着从物象到意象的崭新形式美感。以超精微描写而著称的刘寿祥,骨子里带着湖北人的淳朴、坚毅与柔韧。其长期致力于水性材料运用的研究,作品凝结着高超的技术性,画面呈现一种超越了画材本身的美感。中国西北的风景本为物质化的再现,但在其笔下却产生悠远致美的意境。陆庆龙精准刻画了建筑工人在片刻小憩时所释放出的于疲惫中却又添得些许满足的神情,意味深沉,意蕴丰厚,谱写着一曲对朴素劳动人民的颂歌。周刚多年来深入各个矿区,体验矿工的生活轨迹,感悟他们深沉、坚韧、朴实、积极的生活态度,创作着真正符合时代精神的“真”形象。赵云龙以北方性灵抒写南方景致,长期且系统地研究水彩表现语言,将对生活的感悟和中国传统笔墨有机融合到水彩风景创作之中,演化着崭新的艺术语境而自立风貌。
山东水彩深耕齐鲁文化,扎根生活土壤,涌现出以吕品、晏文正、宋守宏、陶天恩、靳涛、陈锡岩、陶世虎、王绍波、张鸿宝、高东方、苏海青、王迪、王辉林、窦凤至、孟鸣等为代表的诸多艺术家,创作出一大批坚持以人为本、表现社会现实的优秀作品。
三、扎根地域性文化的山东水彩建设
(一)关注时代风貌凝练
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特性在于对事物真实性的深入表现,艺术创作需要将真与善化之为美,以呈现时代最为真切的现实风貌。
历史传承与性格使然,山东水彩历来注重历史与宏大主旋律题材的创作,善于将自身置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进程之中,以社会生活作为切入点,提炼、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人民大众呈现出的精神风貌。从20 世纪初期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后朝气蓬勃的工业发展、新时期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的凸显,再到当下抗击新冠肺炎的医护团队、纪念建党一百周年典型历史事件,一个个象征意味浓郁的艺术形象铸就,均是山东水彩立足地域文化,对于社会现实瞬间的敏锐捕捉与高度凝练化表述。
(二)完善形式内涵表达
保持水彩本体语汇:在一定时期内,坚守艺术本体语言,是令特定画种区别于其他艺术形态从而具备存在要义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拓宽进而深入对于世界认知的重要方式,有着明晰的传承与探讨意义。
拓展当代多元视野: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并非自律的产物,而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就社会文化与科技发展两个方面而言,对艺术创作中的新思考秉持开放态度,展开综合艺术的多种形态探索,是不可违逆的趋势所在。
传承民族文化精神:使水彩画在与中国画形成的辩证发展关系中,结合当代多元探索实践,丰富并完善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民族性探索,是山东美术的独有面貌。
(三)着眼历史文脉梳理
对于历史传统的倚重与坚守,是山东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因而,山东水彩不仅在创作实践中传承有序,而且对其发展文脉的梳理也清晰明朗。史海钩沉,鉴古知今,经由对于历史的熟谙与沉思,为当代探索提供清晰的坐标参照。本人做了一个关于“青岛水彩史话”的课题,历经一年半的时间总结出版了《青岛水彩史话》一书。此外,还出版了《青岛水彩百年史话》(口述史)、《青岛美术百年水彩卷》和《山东水彩简史》等著作。
(四)重视人才梯队建设
深受孔孟之道影响的山东,历来尊师重道,传承有序。植根于此文化氛围的山东水彩,重视相关教育工作的扎实展开,以及水彩人才的培养和梯队的建设,促进了水彩艺术在全省范围内的普及传播,并造就了山东水彩繁荣兴盛、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山东一直注重老中青三代结合,在高等教育当中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全面铺设。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联合举办了水彩画的高研班,培养了大量人才。
山东的水彩这些年在普及教育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一是在部分小学中实施水彩画的基础教育,这几年非常受欢迎,效果也非常好。二是山东女水彩画家团队崛起。我们已经举办了6 届山东女水彩画家的展览,规模很大,同时还辐射到全国的女水彩画家展。三是成立了地方的工作室、画室,这在山东的普及范围还是非常广泛的。
(五)落子组织机构布局
山东水彩的繁荣,得力于各级、各地市水彩画会及各地市美协水彩画艺委会的精心、有序组织领导,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竞相争艳之势。
山东各地市水彩的主要特征:青岛水彩专业化、高端化、学术化、国际化,依靠大量扎实、系统工作,居于全国水彩创作与研究领先地位;济南水彩立足现实生活,善于捕捉当下社会典型、重大事件,反映时代主旋律,注重艺术形式探求;烟台地处沿海位置,与欧洲水彩学术交流频繁,熔炼当代艺术观念,探索寻求新的水彩表现语素;淄博水彩近年来发展迅猛,群众基础稳固,将发展精品作为重要战略,逐步更新艺术观念,提升学术研究高度;威海水彩近几年异军突起,重视学术,强调生活,大量描绘海岸风光;泰安水彩集中反映齐鲁文化,作品厚重坚实;东营水彩立足于当地本土文化,以自然资源,建立水彩画“湿地画派”。
(六)搭建国际交流平台
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山东拥有交通中西的地理优势,居于文化交流前沿地位。山东水彩一直致力于搭建国际、国内对话平台,力图促进水彩创作与当代艺术理念的联合,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以及与国际视野的整合。
(七)点亮城市发展名片
回馈社会、助力城市发展,一直是山东水彩的社会责任。学界依托庞大的创作团队,以水彩服务社会,丰富城市文化生活,提高市民艺术素养,提升社会文明程度。2018 年,由青岛市委宣传部策划的《水彩画里的青岛》画册正式出版。该画册以挖掘、表现青岛秀美的自然风光、典雅的城市建设以及厚重的人文遗迹为表现主题,立足青岛水彩传承底蕴,结合当代艺术发展思维,进一步拓展了水彩艺术创作空间。
结语
朴质沉雄的齐鲁大地,造就了万千历史悠久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浸润于兹的山东水彩,厚重又不失灵动,典雅而不乏浪漫,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风情,并由此构成了中国水彩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并推动着水彩艺术在东方的不断发展创新。
随着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水彩已然不再是独属于山东、上海、广东等沿海省份的文化专利。以水彩高等教育为发展引擎,越来越多具有坚实造型基础和新颖思维形态的师生,纷纷参与到水彩艺术的创作当中。不仅为传统水彩艺术的思想观念、技法手段,甚而艺术批评带来了多元视角,更为中国水彩艺术的全新地域布局贡献出无限力量。当今时代需要弘扬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这赋予了水彩艺术以蓬勃发展的良好契机。应以地域文化为根基,共促中国水彩全面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