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辫发原理、发展与视效
2021-12-04丁子曦李谷欣然
丁子曦 李谷欣然
摘要:本文对辫发进行了形式逻辑和物理角度的分析,并从辫发的发展过程出发对辫发的审美意象与视觉效果进行了归纳,并提出辫发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有关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并为辫发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辫发;辫发结构;人物形象设计;文化研究
1 引言
人真是一个奇怪的生物。就拿毛发来说,其他哺乳动物许多是随着季节变化而褪毛、长毛,而人类就没有这一生理特征了。头发不同于人身体上的其他毛发,居然可以不断的生长,大有将全身毛发的生长能力全部挪为己用的趋势。现在想来,远在几万、乃至几十万年前,那些远古人偶尔捻起自己或别人的几缕发丝搓成类似于绳索的辫子时,人类的辫发史应该就算开始了。
2 辫发的自然属性
如果我们定义一种可以在空间中自由弯曲的连续的有固定长度的线,并且线与线之间不能互相穿透,也不能形成除平凡结以外的结,我们就将这种线叫做刚绳。在只研究辫发的空间结构时,可以将每股头发理想化为一条刚绳。由此,两股辫、三股辫、四股辫乃至N股辫,就可以理想化为两条、三条、四条乃至N条等长并且形态学首端和尾端不变的刚绳。如果我们在空间中取一个平面,那么两股辫、三股辫、四股辫乃至N股辫无论怎样扭曲,最终都可以连续变化为在此面上的投影为不相交的两条、三条,四条乃至N条曲线的形式。这提示我们,仅通过从发根至发尾的编发,就可以创造出从两股至无限股头发编织在一起的发饰,而不仅限于今天常见的两股麻绳辫、三股麻花辫、四股金刚结辫。
前面提到,理想化为刚绳的辫发在保持形态学首端和尾端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弯曲连续变化为其平面投影为不相交的曲线的形式。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对辫发的许多截面中每股头发的位置加以固定,辫发就会在重力和头发未超过弹性限度引起的回复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张力的作用下自然散开。而能对每股头发的位置加以固定的力,正是头发间的摩擦力。这种头发间的摩擦力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正是在重力和头发未超过弹性限度引起的回复力的共同作用产生的张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头发间的压力的作用下產生的。这样说起来,确实比较绕口,其核心是,没有摩擦力只有张力,辫发会散,但没有张力,头发间的摩擦力也就没有产生的基础。这提示我们,在编发的过程中,面对摩擦力较大比较粗糙的头发,可以使用发膜或柔顺剂等产品减小头发间的摩擦力;而对于比较顺滑摩擦力较小的头发,可以通过倒梳或使用发蜡等方式,增大头发间的摩擦力,从而保证头发间摩擦力与张力的平衡,获得良好的编发效果。
3 辫发的发展及审美意象
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对辫发有明确刻画的文物,是1973年秋天,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M384号墓出土的一件内壁画有舞蹈纹饰的彩陶盆,纹饰上的女孩们手牵着手跳舞,人人头上都扎着两只小辫子,青春活力无限。此墓为新石器时代墓葬,属于距今5000年以上的马家窖文化类型。而对辫发有详细重点刻画的文物则是出土于洛阳金村的先秦青铜塑像弄雀青铜女孩。女孩脑后编着两条三股辫垂在两侧,手里的树枝上立着小鸟。这样的造型与其传达出的意境是超越时空的,透露出少女的青春活力。
先秦时期,人们对头发的爱护主要考虑原始的巫术信仰以及对容貌的在乎。但随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关头发的规范也成为了封建伦理的一部分。《史记·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中,有如下记载: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编发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许多时期,被认为是蛮夷的特征。宋代陈准在《北风扬沙录》中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点:人皆辫发,与契丹异。耳垂金环,留胪后发,以色糸系之。
在儒家社会伦理中,普遍存在一种喜静恶动的情节。例如,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服饰规范中,有君子佩玉“节步”一说,如果君子行步匆忙,步履慌乱,组玉佩相互碰撞就会发出凌乱的声音,说明其心里有鬼。这种情节映射在发型上,就是要求绾发,而不能编发。不过,中国古代周边游牧民族编发,而中原农耕民族绾发的特征,也不能全部归因于封建伦理,游牧区和农耕区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也是造成编发为辫与绾发为髻这样差异的重要原因。
游牧区生活的人们,往往需要长途跋涉,并且没有固定的水源,在这样的条件下编发为辫就成为了一定程度上保证形象整洁的必要手段;而农耕区生活的人们,往往聚居地固定,有稳定的水源,除了顽皮的幼童,则没有必要编发,不编发而绾发,也成了明礼成人的标志。但绾发之规范往往是“管上不管下,管老不管少,管男不管女”。庶民、小孩和女人中,编发也是常见的。总体上来说,编发成辫蕴含着动感、青春、不安分的审美意象与视觉效果。
近年来,在热衷于打扮青少年女性群体中,日常编辫子者越来越少,而用抓夹将头发盘起并固定的发饰愈发常见,大家在日常发型上更追求一种成熟大方之感,更类似于绾发的视觉效果。而辫发则与影视、动漫、说唱、洛丽塔和汉服等文化相结合,成为非日常的,人们形式感文化消费产品的组成元素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辫发元素参与的发型设计,则被赋予了华美、装饰性强、公主感的审美意象和视觉效果。鱼骨辫、四股扁辫,反编辫等,都属于这类形式感较强的辫发种类。尤其是每编一股都会从剩余发区中抽取发股编入辫子的编法,会创造出一种华丽又不失活力之感。还有在头上纵向分出许多个小发区,编出许多小辫子;或是从主辫中分出几小股头发,和彩绳编在一起;亦或者既抽发又反编的拳击辫,都能在头发上创造出非常有风格的纹路,给人以青春活力中又包含着叛逆之感。
4 展望
简单的辫发依然会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辫发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为人们在辫发美学的创新上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条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必然使人们有一天能在形式逻辑和自动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更新颖更华美的辫发,也必然使人们在对发型发饰在审美上,更多的具有虚拟世界化、浪漫化的属性。
参考文献:
[1]朱笛.《古代辫发小考》[J].《东南文化》.2010(2).83-87.
[2]倪方六.《古代女孩流行什么发式?》[J].《百科知识》.2017(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