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源,是故乡
2021-12-04尹小华
尹小华
一场风雨过后,却已秋高气爽,风意呈凉。清晨推开窗户,已见片片落叶,现出一派秋景。
此时,长江源村正沐浴在秋天温柔的注视里,一切都显得丰硕饱满。对于放下牧鞭的村民而言,离开了世代放牧的草原,心中虽写满留恋,但想到长江源的明天,想到江河水能世世代代远离污染,他们无怨无悔。
村头庄重气派的牌楼上书写着——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下面是:建设新牧区,创造新生活。从大门走入,路面豁然敞开。这是进出村庄的主干道,南北走向,道路两旁绿树掩映,微风轻拂,树木摇曳多姿。间或几只麻雀在林荫中飞来飞去,此起彼伏的欢叫声从密林的枝叶上落下来,一地清脆。干道西侧是广场、村史馆、文化长廊和民族学校;东侧是居民区,街道平整宽敞,家家门前都悬挂着五星红旗,整齐的路灯像列队的士兵。
一路上,邂逅几位行人,步履悠然,偶有车辆经过,在阳光映照下,反射着光晕。我随着一辆载货三轮车走进一条街道,见一位阿妈正从车上卸东西,便上前搭话,得知她开了一个小超市,门面房是自家加建的,政府给了补贴。她的汉语讲得很好,她说小超市每年收入10多万元,19岁的女儿在上海读大学,品学兼优。说着,她的目光滑向窗外,黝黑的面庞露出清浅笑意。
作别老阿妈,我们沿一条土路,朝着村西北方向蜿蜒而行。少顷,一片清澈见底的湖水便展现眼前,幽凉的风扑面而来,令人恍惚。我喜欢水,水润万物,与水相遇,心境澄明。一时兴起,我竟玩起儿时打水漂的游戏来。这个湖为调节用水资源而建,本地人称之为“长江源村小三亚人工湖”。一个湖与一个村庄相遇,是不可多得的善缘,是天造地设的契合,更是人们智慧和希望的结晶。在沙漠里“生長”出一片碧波荡漾的湖水,怎能不称为奇观呢?
中午12时,民族学校的广播里传出“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声,一队队小学生有序走出学校。在学生队尾,我与一位老师进行了简短交谈。老师说,村里6至15岁的孩子都能接受义务教育,关于这个问题,学校还给家长们写了一封信。展窗前张贴着那封言辞恳切的信,一个个字像极了热诚的眼睛,向村民们传递着远古的教导——古人把教育孩子比作“树人”。也就是说,支持孩子读书就像栽树,将来孩子成才,您一定能够得到回报,至少不用担心孩子的生活。只有努力让孩子好好读书,享受教育的阳光,我们才无愧于孩子,无愧于党和国家的厚爱。
告别老师后,我遇见了一名刚刚放学的小学生,她提着暖瓶,唱着歌儿快乐地行走。我上前招呼:“小朋友好!”她礼貌地回应:“叔叔好!”她叫卓玛,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还有一个5岁的弟弟上幼儿园。她是去给爷爷奶奶送水。我问:“可以看看你爷爷奶奶吗?”她声音清脆地答:“可以!”卓玛的爷爷只会讲简单的汉语,奶奶不会说汉语,而卓玛藏汉两语都精通。就这样,由卓玛当翻译,我了解了她的家境,从洋溢的笑脸上不难看出他们对生活的满足。我向卓玛一家道别时,他们说“扎西德勒”,并频频向我挥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瞬间,发自肺腑的心语和不停进取的足迹,随着悠扬的歌声和青苗拔节的声音,一并温暖心灵。我想,在艳阳普照的新时代,这也是人们共同的呼唤与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