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醇泡沫材料对Ⅲ度烧伤患者的创面修复效果研究
2021-12-04石磊安华山陈涛杨钊
石磊,安华山,陈涛,杨钊
安康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陕西 安康 725000
相关研究显示,每年有大量人群因烧伤而造成皮肤受损,严重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1]。此外,烧伤会使得患者的大部分组织暴露在外部环境中,极易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甚至造成皮肤功能丧失[2]。有学者研究发现,烧伤创面会诱发高代谢、脓毒症等一系列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一直居高不下,治疗的关键是创面的处理和修复[3]。目前,Ⅲ度烧伤患者的创面修复主要依赖于皮瓣修复和手术植皮,而负压伤口疗法(NPWT)是创面治疗的一种新型手段,主要包含负压源、负压引流管、泡沫材料和密封薄膜4个部分。泡沫材料是决定其临床效果的最主要构成部分。聚乙烯醇材料和聚氨酯材料是通用的两类商品化负压泡沫材料[4]。我院近年来采用聚乙烯醇泡沫材料应用于Ⅲ度烧伤患者的创面修复效果,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安康市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80例Ⅲ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诊断烧伤程度为Ⅲ度者;②烧伤后1 d内入院者;③致病原因均为热力性烧伤者。排除标准:①有多重伤病者;②创面周围出现感染或过敏者;③有出血倾向者;④创面有明显炎症或有严重污染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16~47岁,平均(35.76±4.54)岁;烧伤总面积为3.9%(2.3%~5.1%)体表总面积(TBSA);切痂总面积为2.5%(1.4%~3.6%)TBSA。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5~48岁,平均(36.23±4.35)岁;烧伤总面积为3.7%(2.1%~4.9%)TBSA;切痂总面积为2.3%(1.2%~3.4%)TBSA。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创面清创术,利用碘伏纱布对创面伤口进行包扎,换药1次/d,用药3 d后进行切痂处理,将创面的真皮、表皮、坏死脂肪组织进行切除,对创面伤口进行止血处理,并用生理盐水做消毒冲洗。对照组患者采用聚氨酯泡沫材料行负压治疗。具体方法:在约每1%的TBSA的创面上留置一根外置引流管,两根及以上采用三通管做树枝样连接。将引流管与墙壁负压管进行连接固定,将负压装置打开直至泡沫材料收缩,负压值设置为-19.9 kPa,并保持负压值恒定不变,泡沫材料一直处于收缩状态,管路保持畅通。负压治疗周期为1周,在全麻且插管条件下将泡沫材料去除,取自体皮做网状移植修复创面。观察组患者采用聚乙烯醇泡沫材料行负压治疗。具体方法:在约每1%的TBSA的创面上留置两根内置引流管,引流管的端孔以及所有侧孔均置于泡沫材料内部,引流管也采用三通管做树枝样连接,负压治疗步骤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负压治疗1周后评价两组患者的以下指标:(1)材料安装时间、材料与创面黏连度、创面出血量;(2)创面肉芽组织增生、血管化情况及CD31蛋白表达量,采用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D31表达,观察肉芽组织中的血管化情况;(3)材料对创面渗透的引流能力,采用海绵回弹仪测定负压泡沫材料的弹力,测量泡沫材料的原始回弹系数RO,负压治疗一周后,测定从创伤面移去的泡沫材料的回弹系数RI,计算RI/RO比值,以此表示泡沫材料的干结程度,治疗一周内,每日记录密封瓶里的创面渗液引流量;(4)创面细菌定植情况;(5)异物残留情况和皮缘湿疹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材料安装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而材料与创面黏连度及创面出血量均明显低/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安装时间(min)18.46±3.67 13.34±2.55 7.760 0.001材料与创面黏连度(N)6.35±0.53 15.86±1.21 46.821 0.001创面出血量(mL)21.67±3.77 58.64±4.65 39.534 0.001
2.2 两组患者的创面肉芽组织增生厚度、血管化情况及CD31蛋白表达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肉芽组织增生厚度、微血管管控数量、CD31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和图1~3。
图1 两组烧伤患者负压治疗一周创面肉芽组织的增生情况
表2 两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增生、血管化情况及CD31蛋白表达量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增生、血管化情况及CD31蛋白表达量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肉芽组织增生厚度(mm)1.53±0.43 2.41±0.71 7.103 0.001微血管管控数量(条)34.64±3.53 42.52±4.12 15.453 0.001 CD31蛋白表达量0.74±0.02 1.05±0.05 36.744 0.001
图2 两组烧伤患者负压治疗一周创面肉芽组织的血管化(CD31阳性表达,呈棕红色)情况
图3 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两组烧伤患者负压治疗1周创面组织中CD31蛋白表达
2.3 两组患者所用材料对创面渗透的引流能力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回弹系数RI/RO比值、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所用材料对创面渗透的引流能力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所用材料对创面渗透的引流能力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0 40回弹系数RI/RO比值0.35±0.11 0.57±0.17 6.318 0.001引流量(mL)1 242.00±254.00 1 597.00±364.00 5.058 0.001
2.4 两组患者创面细菌定植情况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创面细菌菌落数分别为(9.63±1.32)×105CFU,(10.13±1.41)×105CF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5,P=0.102)。
2.5 两组患者的异物残留情况和皮缘湿疹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异物颗粒残留量为(3.64±0.12)个,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75±0.4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73,P=0.000)。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皮缘湿疹率分别为35.00%、3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3,P=0.893)。
3 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Ⅲ度烧伤是指皮肤全层烧伤,甚至伤及皮下组织及肌肉、骨骼。受坏死皮肤组织和相连有生机皮下组织的组织学特点影响,Ⅲ度烧伤后的创面修复和一般的创伤修复不同[5]。因Ⅲ度烧伤程度严重且面积较大,故其病情复杂治疗难度高、病程长并发症多,伤残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6]。相关研究表明,造成患者高代谢、全身免疫系统改变、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及过度炎症的最主要原因是烧伤创面坏死组织,所以,采取正确的方式除去坏死组织,修复烧伤创面非常重要[7-8]。临床研究表明,NPWT可以促使创周血流量增加,缓解切痂创面组织水肿、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和细菌培养基,抑制毒素吸收及细菌繁殖,加速形成创面肉芽组织,促使创面愈合。切痂后通过NPWT治疗,可以使创面表面形成新鲜的纤维结缔组织,同时,创面基底组织增生活性更强,血管微循环条件更好,创面植皮的成功率更高[9-10]。
聚乙烯醇材料和聚氨酯材料是NPWT疗法的两类泡沫材料。其中,聚乙烯醇材料为孔径较小的细网孔结构,具有亲水性,常配套内置管式负压引流管;聚氨酯材料则为孔径较大的大网孔结构,具有疏水性,常配置外置吸盘式的负压引流管。两种材料的特性明显不同[11-13]。相关研究表明,操作简易程度方面,因聚乙烯醇材料配套的内置管式引流管在桥接时,需要通过三通管进行,操作不便,同时规格种类较少,裁剪和拼接次数要求多,所需的安装时间要多于聚氨酯材料,安装更复杂,在本研究中,采用聚乙烯醇材料的患者安装时间明显长于采用聚氨酯材料的患者,材料属性得到了验证。创面黏接程度方面,相较于聚氨酯材料,聚乙烯醇材料的黏结度低,容易去除,异物残留少,创面出血量少,聚氨酯材料的去除相对较难,本研究中,采用聚乙烯醇材料患者创面与材料黏连度明显低于采用聚氨酯材料的患者,符合材料自身特性。促进组织增生方面,聚氨酯材料可以促使微血管生长,加速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加快创面修复愈合,本研究中,采用聚乙烯醇材料的患者肉芽组织增生厚度、微血管管控数量、CD31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采用聚氨酯材料的患者。创面渗液引流方面,聚乙烯醇材料更易出现干结皱缩,从而失去弹性,造成引流量减少,引流功能减弱[14-16]。本研究中采用聚乙烯醇材料患者引流量明显低于采用聚氨酯材料的患者。
综上所述,聚乙烯醇泡沫材料对Ⅲ度烧伤患者的创面修复效果良好,不易于与创面发生黏连,可有效减少创面出血量和异物残留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