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教育培训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2021-12-04滨州市农业教育培训中心赵科举
文/ 滨州市农业教育培训中心 赵科举
近年来,滨州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提高知识技能的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围绕国家政策、经营管理、农业科技等重点内容,不断丰富创新培训模式,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培育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农村实用人才保障。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主要做法
滨州市2010年开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2014年开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2016年被山东省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市。截至2020年底,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4292人。同时,通过APP、微信群、直播平台等,在线开展培训,年培训指导农民群众10万多人次,有效提升了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创收能力。
(一)打造平台,奠定基础
依托全市农业教育培训(农广校)系统,倾力打造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系统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平台、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平台、青年农场主培训平台等,强化培训针对性。截至目前,全市农广校系统先后有16人获得国家农民创业培训和省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格、14人获得国家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督导员和考评员资格、15人获得全省农广校系统创业咨询师资格,建立市级教学培训基地5个,县级实训基地27个,农民田间学校39个。
(二)创新模式,保障质量
一是搞好集中培训,增强创业意识。对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分阶段实行经营管理和专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入互动式、参与式、引导式、讨论交流式教学方法,组织学员撰写、交流学习感言,互相学习、互相启发,提升学员参与能力。二是强化模拟训练,提升创业能力。通过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让学员体验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培养和提升学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确保培训质量。三是开展现场教学,激发创业激情。选择适合农民创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组织学员开展现场教学,指导学员认真撰写创业计划书,通过互动交流、现场指导点评,提升学员创业激情和创业动力。四是成立专家讲师团,保障培训质量。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林业等领域,精选了40名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专家,组成农民教育培训专家讲师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培训和指导,提高培训水平,确保培训效果。
(三)强化服务,巩固成果
设立农民创业支持服务中心,组建专职教师队伍和专家指导队伍,分解任务到人,目标落实到人,实行指导教师与学员“一帮一”结对服务,探索“点对点、面对面”的支持帮助模式,强化与农民学员的联系,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重点开展信息技术服务、项目推介服务、政策咨询和扶持服务。通过电话回访、实地指导、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打造三大交流平台,增强学员资源共享,拓宽学员视野,促进学员创业、展业,积极为农民增收致富保驾护航。
(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深度挖掘打造好经验、好模式、好典型,积极与滨州电视台和滨州日报社合作,创办了《农业一线》《绿野》《视觉农业》等栏目,定期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及典型学员创业事迹。与大众日报社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开展“十佳高素质农民”“十佳农民合作社”“十佳家庭农场”“十佳农业龙头企业”的评选表彰,进一步展示新时代农民风采,强化典型示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的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质量。一是缺少现代化的农民培训基地。市、县两级因缺乏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没有能力建设现代化农民培训基地和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农民田间学校硬件建设有待完善。二是缺乏专业培训师资力量。县、乡(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队伍面临着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工作抽调、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技术人才稀少,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缺乏。三是政策扶持不到位。面向高素质农民培训扶持政策少,与农民期望有差距,吸引力不够强。四是农民自身存在局限性,工学矛盾突出。多数农民对农业技能学习需求比较迫切,潜在需求大。但实际中,家中农活多,农民没有更多时间出来参加培训,一些农民只看到学习会影响外出挣钱,自觉参加培训的主动性不强,工学矛盾冲突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意见建议
(一)整合资源,完善体系
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农民群众培训需求面广,不同群体培训需求差异性较大,要满足农民群众对培训的迫切要求,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以高素质农民培育等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整合涉农培训项目、资金、师资等资源,构建上下联动、分工协作、运转高效的培训机制。加大对县级培训中心、乡镇教学点、村级示范点的建设力度,实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建设基地,创造条件
根据培训需要,每个县要建立新型农民培育实训基地3~4处,乡镇要建立农民田间学校1~2处。推动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建设标准化,配齐多媒体现代教学设施。鼓励涉农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农民实训基地,建成以市级培训基地为龙头,县区实训基地为骨干,乡镇农民田间学校为基础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基地,提高农民技能培训效果。
(三)直面需求,创新优化
要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种植大棚、养殖基地、加工车间,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培训,做到“培训教师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从根本上为农村土地流转、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将生产技术、职业技能等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满足农村劳动力对生产技能、文化生活、乡村建设等培训内容的需求,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分期分批对村“两委”成员进行系统培训,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服务、致富带动能力,夯实农村基础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四)政策支持,提高质量
积极构建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扶持政策体系,将财政补贴资金、涉农项目、土地流转政策、金融社保支持、家庭农场示范场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乡村之星及齐鲁之星评选等与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作挂钩,对获得高素质农民培训证书的农民,从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扶持、生产补贴、技术服务、信贷保险、农民社会保障、农业岗位资格准入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让高素质农民充分享受到政策扶持,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含金量和认可度,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推动乡村人才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