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育雏,温湿度管理不容忽视的五大细节问题
2021-12-04高长春李东春
刘 志 高长春 李东春
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1200
春季气温逐渐回升,是育雏旺季,但是由于气候多变,乍暖还寒,气候干燥等特点,给育雏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给雏鸡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提高雏鸡成活率,让雏鸡健康生长,做好春季育雏期间的温湿度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的温湿度管理中,部分养殖户常常会忽略温湿度管理中的细节问题,给养鸡场造成损失。
1 舍内温差
鸡舍前后的温差和上下层鸡笼的温差,是春季育雏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部分养殖户鸡舍前后温差在3 ℃以上,上下层鸡笼的温差在6 ℃以上,造成鸡舍温度不均匀,导致雏鸡死淘增加,同时也易诱发鸡群呼吸道和传支疾病。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舍内温差问题呢?
1.1 减小鸡舍前后的温差
减小鸡舍前后温差的方法就是做好鸡舍密封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水帘、粪道、前后门、风机等与外界相通孔洞的封堵工作,让鸡舍做到有效通风,杜绝贼风。
1.2 降低鸡舍上下层鸡笼的温差
根据热空气向上升,冷空气向下降的原理,鸡舍上下层鸡笼的温差是无法避免的,尤其到了春季,上下层鸡笼育雏温差愈发明显,可以通过以下2种方法来减小温差:
1)使用同一层的鸡笼育雏。由于育雏第1 周的雏鸡对温度最敏感,所以第1 周可以使用同一层的育雏笼育雏。但是考虑鸡群密度的问题,需要在7~8日龄时分群。
2)选择从鸡笼下方供温的方式育雏。目前育雏供暖方式主要有:取暖炉、小型移动式电暖风、悬挂式布袋暖风、风扇式电吹风、地暖和笼底水暖管道。在实际育雏中,采用地暖和笼底水暖管道的供暖方式较好,上下层温差较小,温度控制方便(升温快,热能损耗少)。使用暖风的鸡舍,风向必须由鸡舍上方吹向地面,并且要将鸡舍整体升温,才能减小上下层鸡笼的温差。
2 温度计位置
温度计或温度探头的放置位置直接影响对鸡舍育雏实际温度的精准反映,放置位置不恰当,容易出现以偏概全地反映育雏温度偏高或偏低的现象。例如,采用笼底安装加热管道的供暖方式的鸡舍,笼底的温度要比周边环境温度高2℃以上。所以在进雏时,温度计(温度探头)的正确摆放位置是距笼底5 cm 高度,也就是与雏鸡背部同高,能直接反映育雏区域的环境温度。
3 温度计校正
大多数育雏鸡舍都装有温控设备,并且大部分养殖户都以温控探头上的温度为标准来制定鸡舍的育雏温度。但是,很多温控探头在使用一段时间后都会出现一些偏差,而部分养殖户在每次进雏前又没有进行校正,导致鸡舍温度出现偏差,育雏温度不适宜。因此,每次进雏前,应校准鸡舍的温控探头后再使用,避免出现鸡舍显示温度达标,而实际温度偏低的情况。
4 看鸡施温
部分养殖户生搬硬套育雏手册的温度管理,尤其是新的育雏户,一切照搬饲养手册,容易导致鸡群温度过高或过低,影响育雏质量。育雏手册的温湿度管理和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只是参考值,要以鸡群需要的适宜温度也就是鸡群的体感温度为准,并且每批次鸡群的温度和湿度管理都会有所不同,要根据鸡群的具体情况而定。
所谓看鸡施温,就是通过观察雏鸡的精神状态和活动表现,判断雏鸡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是否适宜,从而及时采取措施,保持适宜的温度。
如果雏鸡活泼好动,食欲良好,饮水适度,羽毛光顺,饱食后休息时均匀分布在料罐水罐的周围或育雏笼底网上,睡姿伸展舒适,睡眠安静或者偶尔发出悠闲的叫声,就表明雏鸡所处的环境温度适宜。
如果雏鸡行动缓慢,羽毛竖立,身体发抖,缩头闭目,密集地拥挤在热源附近,不敢外出采食,不时发出唧唧的叫声,夜间睡眠不安,表明温度偏低,应该立即驱散扎堆的雏鸡,采取措施升温保暖。
如果雏鸡远离热源,精神不振,嘴角充血发红,展翅张口呼吸,频频喝水,采食减少,表明温度太高,应该采取降温措施,慢慢降低温度,但要防止降温过猛,引起雏鸡应激。
5 湿度管理
在日常管理中,部分养殖户往往关注鸡舍温度,而忽略了鸡舍湿度。由于春季气候干燥,育雏舍温度又高,常常造成育雏舍内相对湿度较低。湿度过低,雏鸡体内水分会大量散失,绒毛干枯,食欲下降,易造成雏鸡脱水,出现啄毛、啄肛现象;同时湿度过低也会引起雏鸡稚嫩的呼吸道黏膜发生龟裂,丧失抵御疾病的屏障,进而诱发ND、IB、ILT 等病毒病的发生。湿度过大时,雏鸡体表散热困难,食欲不振,卵黄吸收缓慢,容易导致鸡群患病或死亡。
因此,在鸡舍内要悬挂干湿温度计。育雏前10 d,保持舍内相对湿度在60%~70%;10 d 后,由于呼吸量、排泄量增多,鸡舍容易潮湿,舍内相对湿度以40%~55%为宜。具体原则是根据雏鸡的初始体重来进行微调,大雏要低一些,幼雏要高一些。适宜的湿度,会使人感觉湿热,不口燥,雏鸡脚爪润泽细嫩,鸡只活动无粉尘。
不同供温条件下,鸡舍的加湿方法也不同,最常用的就是向地面洒水加湿;有炉火的鸡舍,可以通过在炉子上烧开水加湿;采用暖气管道供暖的鸡舍,可以向暖气管道上喷水,通过蒸发来增加鸡舍湿度。
6 结 语
总之,春季育雏虽然受季节因素影响而困难较多,但只要把握好细节问题,就能够保证雏鸡健康生长,获得良好的生产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