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的诊断与防治措施研究
2021-12-04禤德俊
禤德俊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东门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扶绥 532108)
1 前言
羊痘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疫病,主要致病原是羊痘病毒。该病具有急性、热性、随时性、传染性、接触性等特点,在各品种羊群、各年龄阶段羊群、公羊母羊身上都极易感染发病。该病毒能够通过风、灰尘、呼吸、接触、粪便、痘结痂脱皮等途径传染。羊一旦感染羊痘病毒,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隔离和救治,就很可能会发展成为群体性传染性肺炎,高病死率和高传染性将导致妊娠母羊流产、捕杀病羊做无害化处理、羊皮羊毛焚化处理等,势必给羊群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 羊痘疫病基础研究
2.1 羊痘流行病学
羊痘病毒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和生存适应性,不受季节变化和温度湿度天气的影响,不论是春夏秋冬四季,还是北方南方的羊群养殖场,都有发生羊痘疫病的风险。患病羊和病死羊身上都带有羊痘病毒,都具有病毒传染性,也就都可成为羊痘病毒传染源。这种带病羊个体如果不进行及时的隔离处置,羊痘病毒就可以通过痘泡渗出液、口腔分泌物、粪便、脱落的结痂物等在空气中、灰尘中、接触中、呼吸中进行疫病传播,扩大羊痘疫情波及范围,加重对羊群养殖户的威胁和经济损失。
2.2 羊痘临床症状
羊痘的潜伏期一般为5~6d,发病后都会出现明显的羊痘临床症状,并根据临床症状将整个患病过程分为感染前期、发痘期、化脓期、结痂期,在每个时期的临床症状都有明显的特征。
(1)感染前期:呼吸急促脉搏加快,精神状态萎靡,进食量减少,眼结膜充血变红且眼角有泪痕,鼻子有鼻液。
(2)发痘期:出现痘疱疹,刚开始主要分布在眼圈、鼻子、嘴唇、腹股沟等羊毛较少的地方,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蔓延到全身。
(3)化脓期:痘疱疹的中心位置出现红点,紧接着逐渐突起出现丘疹,然后出现白顶脓泡,有的脓泡破裂渗出脓液,这期间伴随有体温升高,心跳加快,心率变慢等体征。
(4)结痂期:脓泡破裂后开始结痂,痂皮刚开始是棕红色,后来逐渐变成黄棕色,最后脱落留下红斑,红斑颜色逐渐变浅褪去。
2.3 羊痘病原病理研究
羊痘致病原是一种病毒,长度为250nm左右,形状为编织状圆柱形,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大概可存活半年时间,在零度以下低温环境下可长期存活。在感染病羊体内主要存活在病羊的感染皮肤、痘疹、丘疹、泡疹、结痂、血液、口腔鼻腔黏液等部位,可在感染细胞中快速繁殖并发生大量毒素。消除羊痘病毒的有效办法就是通过超过50℃的高温消毒和酸碱消毒灭活。
通过对羊痘病羊进行病理研究,可见其身体消瘦,全身出现一定程度的痘疹、丘疹、疱疹,眼睛和鼻子都有清澈的分泌液流出,口腔、鼻腔、舌头等出现水泡、病灶、糜烂灶,在背部、肩部、颈部等出现硬结,乳房水肿切开有恶臭,肺部潮红且有明显水肿现象和出血坏死病灶,支气管内充满黏液。
2.4 羊痘疫病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羊痘疫病的发生都是由于羊群养殖户的引种不当和养殖卫生管理不当引起。首先是引种入群的羊带有羊痘病毒,没有及时发现和进行隔离处置,导致羊痘疫病在整个羊群蔓延。然后就是在羊群养殖管理过程中,饲养人员或饲养器具接触过羊痘病毒,没有及时进行消毒处置,导致羊痘疫病在整个羊群蔓延。
羊痘病毒感染具有急性、热性、随时性、传染性、接触性等特点,能够通过风、灰尘、呼吸、接触、粪便、痘结痂脱皮等途径传播,在各品种羊群、各年龄阶段羊群、公羊母羊身上都极易感染发病。羊一旦感染羊痘病毒,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隔离和救治,就很可能会发展成为群体性传染病,能导致妊娠母羊流产,能让羔羊发病致死,致死率高达80%以上。羊群中一旦发现有感染羊痘病毒的病羊,需通过捕杀病羊并做无害化处理,相应的羊肉羊皮羊毛通过焚化处理,势必给羊群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于是灭顶之灾。
3 羊痘治疗技术研究
3.1 诊断技术
乡镇兽医站专业人员在疫情检疫过程中,针对羊群进行监测防疫,通过对羊个体的身体表征检查,综合羊痘患病羊的临床症状表征,根据羊鼻子、腹股沟、眼角等显著位置的特异性表征,可以进行初步判断为疑似羊痘病例,然后再结合脓疱液、眼角流出液等进行实验室化验,以开展进一步确诊。一般实验过程是:(1)采集脓疱液进行染色镜检查,如发现被染色的致病源则确诊,如没有发现被染色的致病原则进行下一步检查。(2)将采集的脓疱液进行研磨细分,然后注入经消毒灭活处置的生理盐水,接着进行半小时的离心处理,待液体明显分层后取用上面一层的清澈液体,在通过双抗处理并置于-20℃以下低温保存24h,最后进行羊痘病毒PCR检测,如Ct值小于38则为阴性,否则为阳性确诊。
3.2 治疗技术
目前,市面上还没有针对羊痘疫病的特效药,治疗过程中主要通过四种方式进行。
(1)使用抗菌消炎药进行抗菌处理。具体如:通过皮下注射青霉素或头孢,每天一次,连续五天。
(2)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抗病毒处理。具体如:通过中药抗病毒治疗,使用二花6g、葛根6g、连翘6g、升麻3g、甘草3g、茯苓3g,加3L清水进行大火熬制煎煮至大约剩余4L的时候改为小火熬煮,大约剩余1L的时候停止熬煮,然后自然放凉后去除药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羊。每天一次,连续7d。
(3)外用强杀菌药物处理痘疹丘疹泡疹等感染皮肤区域。首先使用忍冬藤10g、野菊花10g,加5升清水进行大火熬制煎煮至大约剩余2L的时候停止熬煮,待自然放凉后去除药渣,用药液清洗病羊的患病皮肤。2h后再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再次清洗病羊的患病皮肤,最后在患病皮肤痘疹丘疹泡疹处涂抹5%碘酊。每天一次,连续3d。
(4)使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为了增强羊的体质,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加机体抗病能力,控制羊只死亡数量。通过使用一些中草药来辅助治疗。使用沙参6g、玉竹6g、寸冬6g、扁豆6g、桑叶3g,全面混合后进行研磨成粉末,再用清水煎煮后一次性灌服。每天一次,连续10d。
上述药量均为成年羊用量,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可根据病羊的数量、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进行适当调整或批量熬制煎煮处理。这四种治疗方式同步进行,一般病情的病羊持续大约7d左右时间,成年患病羊的症状可以基本消除,通过进一步的调养可以逐渐恢复健康。
4 预防措施研究
4.1 加强消毒和隔离
羊群饲养管理人员或兽医站技术人员如果发现羊痘疑似病例,首先立即向当地畜牧疫情管理上级部门汇报,并立即组织对病羊进行隔离治疗,对接触病羊的羊群进行隔离封锁。经当地兽医站组织划定羊痘疫区和羊痘疫情威胁区,对羊痘疫区内的病死羊和受污染饲料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疫区进行每天两次的全面消毒处理,每天第一次使用百毒杀进行消毒,第二次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对羊痘威胁区进行每天一次的全面消毒处理。并对疫区交通要道设卡消毒,同时对疫区羊群数量进行监管,严防疫情传播导致疫区扩大。
4.2 加强免疫接种
羊痘病属于病毒性羊病,在预防控制阶段主要以疫苗接种免疫为主。针对羊痘疫区和羊痘疫情威胁区内的未感染羊只,在当地兽医站的组织监控下全面进行羊痘疫苗接种,通过紧急接种疫苗来增强羊只个体和羊群整体的羊痘免疫力。
4.3 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新引进羊种必须经过兽医站的检疫免疫监督,然后进行隔离饲养三周后再进行检疫免疫检查,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然后,加强羊群饲养环境的卫生管理,针对所有新采购的设备设施必须进行全面消毒处理后方可进入羊群饲养区域和羊群活动区域;针对羊群饲养环境中原有的设备设施需进行每周一次的消毒处理,对羊舍进行每天两次的卫生清理。另外,需尽可能的改善羊舍环境,保证羊舍干燥通风、清洁卫生、空气新鲜等,全面增强羊群的抗病免疫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羊群饲养过程中,一旦发生羊痘病情,将严重威胁整个羊群健康,乃至整个地区的羊群饲养环境,并严重影响羊群养殖户的生经济收益。所以,羊群养殖人员和当地兽医站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羊痘疫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并做好羊痘疫情封锁管控预案,同时需掌握相应的羊痘治疗技术和预防技术,全面做到加强消毒隔离、加强免疫接种、加强饲养管理,通过加强羊痘预防来控制羊痘疫情的发生与发展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