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逸迩阁
2021-12-04曹隽平本刊
◆曹隽平(本刊)
第一次见到高金平,是2019年5月在衡阳参加纪念王船山的笔会。笔会进行到一半,湖南演艺集团总经理胡俊将一个斯文瘦高的眼镜男子带到我面前,说:“这是常德市公路局的局长高金平,他办了一家全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请你给他题几个字。”我毫不犹豫按胡俊的吩咐,完成了书写任务,心里却疑惑:一个公路局长,哪来那么多钱办全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
也是在那次笔会,我邀请了作家兼书画家彭国梁同行,高金平因此与彭国梁结缘。2020年夏天,彭国梁给我打电话,说:“高金平邀请我们去他的图书馆看看。”那次我因故没有同行。国梁回来告诉我:“与高金平商量好了,秋天在他的图书馆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民间高端论坛。”
2020年11月14日,我们一行十多位作家、藏书家来到常德石门县易家渡镇逸迩阁书院。书院一楼上楼的位置,赫然挂着我在衡阳题写的“逸迩德馨,楚天独秀”,大家先合影留念,接着随工作人员的讲解参观。
逸迩阁书院于2018年秋对外开放,斥资5000余万,占地3000平米,书院共七层,飞檐高挑,古朴宁静,庄重典雅。书院现藏书50余万册,数目庞大,种类丰富,不乏苦心搜罗所得之善本。
逸迩阁书院一楼设有综合借阅区、留守儿童阅读区、残障人士阅读区、心理咨询室等区域。二、三、四楼为藏书区,设有红色文化、文津四库全书、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地方志、荆楚湖湘文化、学术探源、连环画等专馆。四楼还设有红色收藏展览馆。五楼设有可容纳120人的学术报告厅、30人的会议室、50人的KTV会所、11间专家生活区以及起居配套设施。六楼设有专家生活区、影音室、会议室。七楼为行政办公区。
老少齐心 共创书院
当晚入住石门宾馆,我居然失眠了,于是起来看书院提供的有关该图书馆的介绍资料。读完资料,我终于明白了逸迩阁书院创办成功的秘密:书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高金平的父母和岳父母创办的家族企业。老人家原来都是石门农民,改革开放早期开始做生意。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崇文尚礼,不仅送孩子们读大学,而且对高金平藏书、办书院大力支持。
材料中的几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摘录分享如下:
高德宝(高金平父亲)自己没读多少书,深知没文化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苦恼,发誓要让下一代“多喝墨水”。看到儿子高金平从小读书、爱书、藏书,打心眼里高兴。尤其在二、三子夭折之后,老人更加疼爱高金平,支持其收书、藏书。高德宝晚年不幸患癌症并扩散,经常汗流夹背,双腿变形甚至疼痛得连起夜也下不了床,却反复叮嘱老伴不要惊动儿子、媳妇,不要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工作。
老人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临终前将儿子唤至床头:“金平儿,为父不久于世,死后丧事从简。儿要孝敬老娘,不枉她吃了一辈子苦。我们所有的财产,都支持你的藏书事业!”高金平悲痛欲绝,失声痛哭。高德宝反倒劝慰儿子,将自己的工作和藏书事业好好干起来。
易先富(高金平岳父)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常见高金平晚上不声不响出门,一个小时左右又悄无声息地回来。晚上出去干了些什么?易先富不禁产生怀疑。一天夜里,他尾随着高金平进入地下车库。借着灯光,见高金平正在给来人称书、付款,便知道女婿干的是正经事。易先富想到女婿堆积如山的书籍,开始码放砂场,之后搬到车库、杂屋,后来又移送高家老屋,四层楼房间堆满了,只能码在过道和楼梯上,连上下楼都极不方便,于是动了修建新藏书楼的念头。他当即拍板,一次拿出500万元,为即将创办的逸迩阁书院定制全套红木书架!
在高金平的长辈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母亲。有人问高金平的母亲杨春娥:“您修七层高楼大厦,供别人享用。自己却蜗居八平米的卧室,太不划算,您是怎么想的呢?”她干脆利落地回答:“我甘愿!”
在修建书院期间,70岁的杨春娥如同打仗一样,既当“总书记”运筹帷幄,又任“前线总指挥”具体安排“战略布局”,还要充当“战斗员“亲自上阵“干苦力活”。
杨春娥得知升降机操作员月工钱四五千,一年下来近六万元后,说:“不会就学,我自己开!一年节省的钱,可以给儿子买书。”
杨春娥每天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在工地安排当天工匠需要的材料,充当“项目经理”、指挥官;打电话给建材批发商,充当采购员;自己开升降机,充当操作员;自己登脚手架检查施工质量,充当“工程监理”;白天在工地、夜晚借着路灯灯光栽种蔬菜,调配工匠的菜谱,充当“后勤部长”;亲自给每一层现浇混凝土“养生”,甚至爬七楼屋顶施水,充当施工员;晚上还要给工匠记工,充当记工员。此外,还充当管收发的验收员、仓库保管员、财务出纳员、对外接待员……
令高金平永难忘怀的是,母亲70岁生日那天,他和妻子下班后从常德赶回石门易家渡镇,为老娘祝寿。拎着订制生日蛋糕的儿子,在老屋遍寻不见母亲,猛然醒悟“老娘是闲不住的”,便急急忙忙跑到工地。
果然不出所料,母亲在即将封顶的7楼,正弯着腰给楼顶施水。他的心,一下子蹦到嗓子眼上,口张得老大却出不了声,豆大的眼泪夺眶而出!站在楼顶的母亲,没做任何防护,为了逸迩阁早日建成,忘了自己年已古稀,呕心沥血,起早贪黑。她施水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那么的投入,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儿子,正焦灼地企盼着。
待她平安下楼,高金平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紧紧地将老娘拥入怀中,后到的媳妇也扑了上来,三人抱头痛哭。高金平一边喊着:“妈,今天是您的生日啊!”一边泣不成声地自责:“都怪儿子不孝……”杨春娥擦干儿子的眼泪说:“革命工作不可能不要啊!”见媳妇也在抽泣,回转身再劝慰她:“不哭,不哭,你们都孝,都孝!”见者无不为之动容。
高金平与妻子易琴是青梅竹马的情侣,在藏书和办书院这件事上,夫唱妇随、同心同德,易琴对婆婆敬爱有加。易琴深知婆婆一生节俭,不肯乱花钱,买便宜东西吃,买廉价衣服穿。正是怀着对婆婆的感恩之心,易琴给婆婆买了件上千元的衣,让老人家试穿。
“好多钱?”杨春娥未试衣服先问价。“三百不到。”易琴晓得报实价老人家死都不得要,便善意地撒了个谎。老人这才放心地穿上,并不住口地称赞媳妇:“蛮好,蛮好!”
新房装修完需清理垃圾、打扫卫生,杨春娥嫌请人贵坚持要自己干。易琴怕婆婆累,谎称只要500元,把钱交给婆婆,由老人支付。其实,小易已经提前给清洁工预支了500元,并叮嘱保密。
高金平的大儿子高迩夫,2018年从英国考文垂大学硕士留学归来。同他一起归国的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留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他们有的相约一起创业,有的已经进入公务员大军。高迩夫被父辈们几代人为社会执着的奉献精神感动,放弃了在外闯荡的机会,下定决心回到家乡石门,立即投入到逸迩阁书院的紧张建设中。高迩夫从建馆时期的工地升降机操作员,到开馆后的图书管理员、财会人员,他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改变不得不令人感叹。目前,高迩夫已全面担起了逸迩阁书院的管理工作,任副院长一职,为书院的运行筹措资金,为父母排忧解愁。还有小儿子高逸夫,也是全身心投入到逸迩阁这份文化公益事业中。在谈到自己为这份公益事业所贡献的力量时,两兄弟坦诚且自谦地说:“书院主要是我爷爷奶奶外公父母投入的心血,我们也就帮点小忙……”
2020年底,高金平一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正是靠着这个最美家庭老少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一家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民间书院。
特色独具 弘道传文
在去逸迩阁的路上,有朋友问我:“逸迩阁有没有古籍善本?”当时我犹豫一番,回答:“不知道,似乎没有听说。”然而到逸迩阁参观之后,我大吃一惊。可以说:逸迩阁书院最大的亮点,便是古代道教文化的书籍和相关绘画。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一支。湖南常德沅澧一带,自古为道教盛行之地。《吕氏春秋·下贤》载:“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文中所记载的善绻,曾在上古时期避居于常德,其德行达智远闻当世,尧帝曾问道于他。
古语云:“士有百行,以德为本”。高金平乃有德之人,收藏之初便着手收藏道教文物并致力于传播道德文化。目前逸迩阁书院共藏道教文物10000余件。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教类古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书原件,其中多为明清写本,共计有3000多册,1200多种;一类是古书影印件3000多册,1800余种。第二部分是道教水陆画,即道教神仙画像,其中明清画作有500余轴,民国至今的画作3000余轴,题材丰富,珍品颇多。第三部分是道教类木刻印板,共计有3000多块,内容多数为道教的章表牒文、符箓经咒等等。第四部分是与道教有关的各种器具,包括有造像、法器、服饰以及乐器和有关的器具等。
逸迩阁三楼密密麻麻的道教画轴,令我想起西安的兵马俑。对这些藏品进行发掘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道教文化、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收藏最大的快乐和意义,不在于占有多少件藏品,而在于发掘和研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传播正确的文化观念造福社会,正如高金平本人所说:“若能使古老的道教文化在将来重现光辉,有益于社会人民,则亦不负吾人为往圣继绝学之初心。”高金平不遗余力地搜藏、研究道教文物,正是在为衰微的道教文化添薪续火。
2019年5月,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湖南工作站正式启动。逸迩阁书院成为唯一的民间机构,目前已整理提交了160余种道书。在整理过程中,挖掘发现了《文昌转》一部。《文昌转》为清同治年间抄本,1部3册,该书所载内容为道教清微派重要科仪,主要涉及到对道教尊神文昌梓潼帝君更生永命天尊的崇拜。这部《文昌转》为该书唯一一部存世抄本,其价值之珍贵、研究意义之重大显而易见。
私者一时 公者千秋
中国历史上的收藏家,除了少数愿意拿出来与同好分享,绝大多数都是秘不示人,藏书家概莫能外。为了防止流失,往往会建立极其严格的制度以保代代相传。但“富不过三代”,收藏也如此,往往是藏家亡即藏品丧失殆尽。即便天下闻名的宁波“天一阁”也在递藏几代后逐渐散失。没有人能够永远保证拥有藏品,所有的收藏都是暂得。
从一位藏书家到开办书院,其意义与收藏家开博物馆本质上是一样。
“私者一时,公者千秋”,高金平清醒地认识到,藏书楼传不过三代,与富不过三代并无二致。各人有各人的兴趣爱好,自己决不把兴趣、爱好强加给子孙。鉴于此,高金平于2015年召开家庭会议,一改原来准备捐出所有藏书或修建私家藏书楼的初衷,决定创建公共图书馆,让书走向社会,接受公众监督,福泽一方子弟。
高金平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来感受文化的魅力,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这无疑增加了管理难度与资金压力。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高氏家族将两代人的财富全部用来收藏书籍,可谓深谙其理。如今高金平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参与到家族图书馆的经营管理当中,大儿子高迩夫是英国归来的留学生,小伙子看似木讷的外表下,藏着同代人少有的沉稳和内敛。“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因此,高金平将私人图书馆的对外开放,对他的孩子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培养。
“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正是因为无数个高金平这样的家族,以“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向逸迩阁致敬!
2021年3月26日赴邢台高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