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筝鸣古韵 术问求新知
——“客家筝”研究现状述评

2021-12-04黎咏棋星海音乐学院

岭南音乐 2021年5期
关键词:技法音乐分析

文|黎咏棋 星海音乐学院

“客家筝”主要流传于广东大埔县1,是极具地域风格色彩的古筝流派。客家筝原为广东汉乐2丝弦乐中的合奏乐器之一,自20世纪以来,通过一批批筝人的继承、改革与传播,客家筝从合奏乐中脱颖而出,成为一种独奏乐器,并随着曲目的积累、演奏技法的提炼与成熟以及地域风格语汇的沉淀,逐渐形成为国内具有影响的九大筝派之一,而其在不同的阶段的发展也引发了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探赜索隐。

目前有关“客家筝”的研究文献,主要有期刊论文、硕博论文、文集类等类别。其中,期刊论文109篇,硕博论文31篇,文集4本。纵览这些成果,除了一般性介绍,其余若按研究角度来看,有本体研究、渊源研究、教学研究、比较研究、乐人研究、阐释研究等分类。以下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对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一般性介绍

是指对客家筝音乐风格、历史地位、代表曲目和代表人物等方面的带有概括性的介绍。例如袁静芳教授的《民族器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等教材中有专门章节介绍客家筝的地域、板式、调式、曲目及人物等。张高徊先生的《大埔汉乐》中对客家筝所述内容集中在“乐器与乐曲”“人才与成果”两部分,同时其也在《广东汉乐知识百问》中认为客家筝乐继承和发展了汉乐丝弦乐,尤其是“清乐”的清雅气质,是岭南地区筝派风格的典型代表。

2.本体研究

本体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演奏谱本分析、调式分析、乐器形制分析和技法分析。

2.1 演奏谱本分析

此类文献又分为“演奏谱本的静态分析”和“演奏谱本的动态分析”两类3。静态分析是将乐谱抽离出实际的演奏或具体的表演环境,仅对乐谱本身呈现的信息进行分析;动态分析则是除了关注乐谱本身外,更多地关注到乐谱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真实的呈现状态。例如:黄娟的《<汉乐筝曲四十首>的音乐形态与演奏风格研究》4主要针对四十首汉乐筝曲的乐谱中呈现的板式、变奏、调式、节拍做了分析,进而总结出这些筝曲在旋律音程方面所具有的“向心型音型”“锯齿形音型”等特征。卢通洋的《饶宁新版<出水莲>的作品与演奏分析》5侧重于分析“fa”“si”音在实际演奏时所表现的乐谱中难以表达和记录的信息。

2.2 调式分析

主要是针对客家筝在调式运用上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比如于韵菲的《燕乐二十八调在筝调上的应用》6一文中提到客家筝调式属于燕乐二十八调中的“调系”系统,可视为燕乐调的遗存。而刘方的《二变音“si”“fa”在筝曲中的体现和嬗变》有涉及分析客家筝使用的硬弦与软弦音阶,与秦筝的欢音音阶、苦音音阶的同源关系,并由此探讨“si”“fa”在各自音乐中的嬗变过程及特点。

2.3 乐器形制分析

主要指对客家筝的形制构造特点做出梳理与分析。如周纪来的《中国筝形制通考》7中对客家筝做了大小、弦数、材质、定弦、音色等的分析。作者认为客家先民迁徙路途中的不便是导致客家筝小且能置于膝盖弹奏的直接原因。传统客家筝低音部是金属的合金铜弦,而高音部、中音部是钢弦,两种弦制的并置是其区别于其他筝派最有特色的地方。

2.4 技法分析

这类文献数量不少,其中既有对客家筝左、右手作韵技法的分析,也有聚焦某个技法的重点分析。前者代表有李萌的《客家筝的演奏之道与文化精神》8对客家筝左右手演奏技法及其处理做了详细分析,认为代表性的右手技法包括“拂弦”“轮音”和大撮等,且由于强调中指音响而又派生出来了“勾-托”“大撮-托”等特定指序和奏法,左手在“托”(大指)音上作韵,听起来丰满富有层次,右手演奏的低音和左手作韵相结合使得音乐悠长而富有余韵。后者代表主要是宋婷婷的《中国古筝摇指技法传承之研究》9,其中分析了客家筝使用的“摇指”演奏技法——“八度轮”及其原因。

3.源流研究

这类文献关涉到客家筝乐器的形制流变、客家筝派的渊源成因及其传承变迁,以及客家筝派的兴衰与全国筝乐生态之间的密切关联。如巫宇军的《“客家筝”形成略考》10则是目前较为全面地对客家筝的形成作出梳理与分析的文献。作者主要从音乐本源、历史、地理、文化、时代背景、代表人物、美学观念等7个方面,以大量材料为依据,详细梳理和考证了它们与“客家筝”形成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关注到了客家筝在发轫之初与古琴的渊源,还论证了“筝”在大埔的“雅化”和“文人化”缘由以及古琴在演奏美学和审美观念上对客家筝美学风格的影响。陈蔚旻的《客家筝派源流探微》论述了客家筝与其母体广东汉乐丝弦乐之间的传承关系,认为广东汉乐丝弦乐是客家筝直接的音乐来源,客家先民迁移过程中所经之地的文化融合不仅为广东汉乐增添了复杂的人文色彩,同时也间接赋予了客家筝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此外,王英睿的《二十世纪的中国筝乐艺术》11和徐子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北京地区古筝艺术发展回眸》都有提到客家筝的形成与兴起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之间,以及与全国筝乐发展生态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4.教学研究

教学类研究数量比较少,主要是教学的概述性介绍或心得体会归纳,偶有个别带有教学方法或策略的分析。如金亚迪的《古筝五大流派艺术特点研究及其教学实践》对包括客家筝在内的五个流派提出了三点教学建议,分别是:综合共性,简化理解过程;逐层剖析,加强特点掌握;由简入繁,突破摇指技法训练等。王中山的《中山“谈”筝——古筝教学笔记(六)》中谈到了对客家筝曲《西厢词》的教学体会,并着重指出对按滑音位置和时值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还有廖婧在《文化认同视角下高校古筝教学策略研究》12以《出水莲》为例,提出传统筝乐的教学应采取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教学方式,从技法出发进一步探究技法的文化成因以达到对筝派更深层的理解。

5.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指将客家筝派与其他筝派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有技法比较、同名(源)异曲比较、人物比较、演奏版本比较等。例如王莉萍《客家筝派与潮州筝派以韵补声特色之比较》13中对比潮、客两个筝派的“fa”“si”音在作韵方式以及音高上的差异,并对二者的滑音、点音也做了对比。许秋香的《从<昭君怨>看潮州筝派与客家筝派的区别》比较了两个筝派演奏的《昭君怨》在调式、板式以及演奏技法方面的差异,并指出这些差异的形成与两个民系所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渊源有关。万婷、周国文的《同源异变筝曲研究——以福建筝曲<莲花浮记>与客家筝曲<出水莲>为例》认为相同的调式、相近的旋律和几乎相同的音乐主题印证了二者同源的关系。邱玥的《饶宁新的筝乐艺术研究》中将饶宁新的筝乐艺术与何育斋、罗九香进行比较,认为饶宁新的个性化创新体现在曲目的再整理、结构的再处理、调式的再沿用以及风格的再演绎上。夏蒙的《客家筝曲<蕉窗夜雨>三种演奏版本比较研究》中重点对罗九香、饶宁新、何宝泉三位的演奏版本在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变奏手法、演奏技法、情感处理手法等方面做了全面细致的分析比较。还有部分文献是从历史文化、音乐风格、传承情况等多个方面来比较筝派差异。如赵愿的《潮州筝派与客家筝派之比较阐释》14,从人文地理环境、民间音乐、方言习俗、乐器形制及美学思想等方面,探究两个筝派的风格成因及传承状况,通过分析同名筝曲《寒鸦戏水》比较两者在音乐特色、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上的差异。

6.乐人研究

主要集中于对何育斋、罗九香、饶宁新、许敦五和罗德栽等代表人物的艺术成就与贡献的总结,以及对他们表演艺术的分析。其中,在国际权威辞典《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收录有“罗九香”词条,称他为客家筝派的典型代表,其音乐和演奏极大程度地保留着典型的中国音乐传统风格。其他论文有:陈安华的《广东汉乐的丰碑——纪念何育斋大师诞辰120周年》15总结了何育斋在汉乐传承、汉乐创新、汉乐交流等方面的贡献。冯光钰的《客家筝乐之光——纪念岭南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诞辰百年》对罗九香在表演艺术方面的成就概括为:其一,耐心磨炼筝技,集百家之所长,而终成一代宗师;其二,传谱数量较多且类型丰富,留下丰厚的音乐遗产以备后人传承;其三,对传统古曲的再诠释和再演绎,集意象、意境、韵味于一体。邱玥的《饶宁新的筝乐艺术研究》16从曲目的再整理、结构的再处理、调式的再沿用以及风格的再演绎4个方面概括饶宁新的表演艺术。王温豪的《清风正气——汉乐名宿许敦五的古筝艺术》对许敦五的艺术生平、社会评价和演奏技术及其美学特征进行了介绍和分析。胡娉的《乐与人和 艺德双馨——记罗德栽先生的音乐人生》从汉乐的传承与保护、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社会活动等方面对罗德栽展开研究。

7.阐释研究

所谓阐释研究,是指对传统音乐的意义、原委、理由、功能、历史文化特征等进行解读、阐释的一种研究。17比如冯光钰教授在《客家音乐传播》18中从音乐传播的角度,对客家汉乐(包括客家筝)与中原传统音乐的源流关系进行考证,发现汉乐与中原乐曲存在许多旋律走向大致相同的乐汇或乐句,故推断汉乐中的部分乐曲与中原传统音乐为派生关系。巫宇军在《“客家筝”源流考》19中从音乐史学的视角,对客家筝的乐学渊源、社会人文动因、美学思想进行立体的考察。黄露曼的《无形的心碑——客家筝曲<崖山哀>的音乐特征及文化内涵》立足音乐学分析视角,在分析《崖山哀》音乐特征的基础上,解读客家筝的文化内涵,认为其饱含着客家族群浓厚的爱国情怀与文人精神。陈慧的《客家筝乐研究》20从美学角度,阐释了客家筝乐的“和”体现在:演奏与审美上的“中和”状态,音乐内容和结构上的南北“融和”,以及题材和精神上“人和”与态度心境的“平和”。余御鸿的《20世纪中国筝乐艺术转型叙事》运用叙事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包括客家筝在内的传统筝派具有的音乐叙事行为、叙事类型、叙事结构和叙事风格特点。胡丹的《豫、闽、粤地区传统筝乐比较研究》尝试从文化迁移、社会维持等角度解读河南筝、福建筝和客家筝在音乐上的相通性。

需要提及的是,目前尚未有“客家筝”的系统性专著,不过与“客家筝”有关的文集有3本,另有广东省广东汉乐学会学刊《广东汉乐》中也偶有收录相关文章。罗伟雄、陈安华、罗德栽主编的《“客家筝”本源论萃》21,全书共收录43篇文章,均由国内相关学者、汉乐演奏家及理论家撰写,内容分属三个部分:客家筝派本源述要、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以及保护、发展好广东汉乐(含“客家筝乐”)。收录文章基本围绕客家筝的历史渊源、代表性乐人以及对其传承与发展等的研究、思考。其中,史兆元的《“汉乐筝曲”简介》中对客家筝的右手运指和左手作韵技法、乐曲接奏规则等做了充分的说明和总结,是目前客家筝在音乐形态方面较为突出的研究成果,也是笔者研究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陈安华、罗德栽主编的《出水莲花,香飘九州——纪念罗九香先生百周年诞辰》22是为纪念罗九香百年诞辰而出版的论文集,共收录有22篇文章,内容涉及与罗九香学习、生活经历的回忆,罗九香演奏技法与美学风格的分析,罗九香之于客家筝的贡献等,是研究客家筝乐非常珍贵的文献。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主编的《振兴广东汉乐文集》收录有客家筝文章8篇,主要围绕客家筝的历史渊源、形成与传播、代表人物及其成就等展开分析。此外,《广东汉乐》中也不时会收录一些客家筝发展动态或人物介绍的文章,对于了解客家筝在当代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8.简评

纵览已有成果,其中,本体研究成果最多,不过也多是对客家筝演奏技法、板式音阶、音乐风格或乐器形制的描述性归纳和总结,缺少针对某一类形态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本体中潜藏的人文意蕴及社会关联的探究。比较研究主要围绕客家筝与其他筝派在音乐形态方面的分析,某些成果尝试结合筝派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做阐释,但就研究程度而言,仍处于对表象异同进行客观描述的“比较”,未触及深入分析和阐释。对客家筝的源流研究则较多放在社会、文化、地理等层面进行考察,而较少立足于音乐本身的角度探究客家筝的历史沿革。教学研究以教学特点概述或心得体会为主,对其中呈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总结和提炼有待加强。乐人研究目前局限于对个人表演艺术和成就贡献的总结,较少关注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对于乐人音乐习性(包括审美取向和文化性情)23的塑造和影响,以及时代与社会环境如何塑造和培养了不同乐人的音乐习性,进而影响他们所演奏技术和音乐风格。阐释研究数量最少,不过有涉及从传播学、史学、美学、叙事学等学科的理论或视角进行解读,同时也有结合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方法,但对于客家筝整体文化现象、文化属性的研究,显然还是有着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以笔者浅见,基于目前成果,可以将不同研究主题整合或叠加,比如将本体研究、源流研究与乐人研究相结合,以对不同时期的乐人、演奏技法、乐器形制、表演风格、乐谱音响等方面的传承与变迁,及其与所处时代、社会之间的关联进行阐释。除此之外,有关客家筝表演艺术的研究,客家筝特色技法在多首筝曲中的使用及其规律,历史过程中重要乐人、乐事、乐社对客家筝发展的影响与推动,不同时期客家筝曲的音响资料及不同版本的对比分析,海外客家筝的传播研究,客家筝从原生地到移居地的传承与变迁、新创作客家筝曲的研究等方面,都几乎还未有关注或有深入研究。

总之,客家筝的传承要以守护“古韵”为根本,客家筝的研究也必须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求新知”。纵观客家筝的研究现状,个别研究已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当然在整体研究规模和水准上还有着极大的上升空间,研究内容的系统性、论证过程的逻辑性以及论据材料的信服度仍有待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以及思维观念的更新等,均需要与时俱进。

注释:

1.大埔县:今隶属于广东省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北接汀杭,西邻兴梅,东连平诏,南下潮汕。

2.广东汉乐是对流行于广东客家地区,尤其是以大埔县为核心流传地的民间器乐合奏乐的统称,包括有丝弦乐、中军班、庙堂音乐、大锣鼓等类别。

3.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定性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4(04):63-73.

4.黄娟.《汉乐筝曲四十首》的音乐形态与演奏风格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

5.卢通洋.饶宁新版《出水莲》的作品与演奏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7.

6.于韵菲.燕乐二十八调在筝调上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6.

7.周纪来.中国筝形制通考[D].上海音乐学院,2005.

8.李萌.广东客家·粤乐筝曲集—饶宁新筝演奏艺术及乐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2.

9.宋婷婷.中国古筝摇指技法传承之研究[J].中国音乐,2013(03):133-141.

10.巫宇军.“客家筝”形成略考[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11.王英睿.筝在民间,乐分南北——谈20世纪初至1948年的筝乐[J].中国音乐,2014(03):84-94.

12.王莉萍.客家筝派与潮州筝派以韵补声特色之比较[J].艺术研究,2008(02):60-61.13.邱玥.饶宁新的筝乐艺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

14.夏蒙.客家筝曲《蕉窗夜雨》三种演奏版本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15.冯光钰.客家筝乐之光——纪念岭南客家筝大师罗九香先生诞辰百年[J].乐器,2003(02):31-33.

16.赵愿.潮州筝派与客家筝派之比较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4.

17.蔡际洲.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定性分析[J].中国音乐学,2014(04):63-73.

18.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9:69-89.

19.巫宇军.“客家筝”形成的社会人文及地理背景述考[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3(04):22-32.

20.陈慧.客家筝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

21.罗伟雄主编.“客家筝派”本源论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06.

22.陈安华,罗德栽.出水莲花,香飘九州—纪念罗九香先生百周年诞辰[M].香港:香港天马图书出版社,2002.

23.齐琨.历史地阐释——上海南汇丝竹清音的传承与变迁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04.

猜你喜欢

技法音乐分析
论20世纪琵琶“轮指”技法的演变
手绘技法表现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作品一
回头潮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