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
2021-12-04许名健
许名健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发展和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境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和困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原则,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系统化理论化的生态学说”,彰显了重大的生态理论创新。深入研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创新,对于准确把握我国生态建设规律、治理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意蕴和实践价值。
一 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坚定生态治理的信念
中共十九大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1]10-11。进入新时代,我们的目标更加清晰、任务更加艰巨、理想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极大转变。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9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的根据主要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实现了由短缺经济到剩余经济的转变,小康社会建设格局实现了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的转变,国际地位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转变[3]。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发展中顺应需求层面的升级与改变供给层面相对滞后于需求的状态。具体来说,需求层面的升级主要是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供给层面的相对滞后状态是指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定位以及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坚定了我们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破解生态发展难题、布局我国生态战略走向的信念。
首先,牢牢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环境保护、生态治理进一步化解矛盾。在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求层面。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方面的“硬需要”没有消失,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软需要”的注重程度不断加深。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广大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2]9。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期盼质量更好、品牌更优、更健康、更安全、更具个性化的物质文化产品,而且期盼更温馨的社会环境、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等,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广泛。在“软需要”里面,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提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另外一方面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其仍然是影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追求的瓶颈。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点,应紧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处理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的工作重点是提升发展质量和努力建成美丽中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求我们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现,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价值引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期盼有绿色的生活环境、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及绿色产品。所以,我们应重新认识大自然,重新回归大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打造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面对人民群众的新诉求和新期盼,我们必须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其次,以全新的视阈和思路,阐发了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追求。中共十九大报告表明,党的奋斗目标由“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上升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一词的增加,更加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全面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替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说明我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念和必胜雄心。建成美丽中国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追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应然要求。美丽中国的建成,需要我们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美丽中国的建成,需要我们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继续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美丽中国的实现,也需要我们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可靠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4]233习近平认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形象地用“两山论”比喻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并且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8年9月26日,习近平在考察吉林省松原市查干湖时指出,绿水青山、冰天雪地都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这条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由此可见,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以及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绿色惠民和绿色富国的理念,有利于我们坚定建成美丽中国的信念。
二 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领生态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牢固树立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恪守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贯彻和落实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具体阐述和理论彰显,也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人民性。
第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我国建设进程中产生的严峻生态问题的科学解答,也是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期盼的优质生活环境的理论回应。进入新时代,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规模最大的工业国和货物贸易国,具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人民群众日渐期盼优质的水、新鲜的空气、健康的食品、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在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环境问题逐渐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指出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必须引起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从某种程度上说,生态就是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会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中国,推动文化繁荣,实现社会和谐。因此,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二,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之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并且依赖自然界生活。人的一切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人只有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才能有效地维持自身生命体的正常运转和自身的发展。如果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物质资料,人民群众就不可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可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马克思强调,当人类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5]208。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一方面表现在从思想上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另一方面体现在行动上积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舒适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确保把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适应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态环境需要[1]50。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要求积极促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的伟大梦想。
第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家园。2018年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优质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优质生态环境为基础,就不能实现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将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绿化祖国作为强国富民、造福子孙的方针政策。他认为,不仅要为当代人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也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绿色资源,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秉承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不但视人类与大自然是相互联系的整体,而且把现在的利益满足与将来的发展需求密切联系起来,认为资源的开采利用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为后代人的发展留下足够空间和生存根基。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利用科学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子孙后代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优质生态环境。
三 以深层次生态改革制定和部署生态发展战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发展、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缓解当代中国生态困境、破解生态难题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其显著特征和理论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544。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经济发展动力,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区域协调性不断增强。与此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面对生态困境,习近平坚持深层次改革的方针,制定和部署了一系列生态发展战略,从而有效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建立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管理制度和监管体制。习近平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系统工程,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对我国的生态环境进行及时保护、科学治理和合理修复。习近平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4]240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及用途管制的相关制度、资源适度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着重治理自然资源使用无节制和铺张浪费乱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还提出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构建生态保护市场体系。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继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举措,提升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2015年制定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也要求制定关于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的相关制度,号召全社会坚持贯彻节约资源、适度消费、保护环境的方针。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着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协调突出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重点解决的是发展质量问题,开放侧重解决的是发展空间问题,共享主要解决的是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问题,在保护环境方面,我们要毫不动摇地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并且指出要实行最严格和最科学的耕地保护制度[7]。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还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设,继续推进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的监管机制,促进生态环境管理的公开、公平、公正。
其次,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机制与法制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既重视结果评价,也重视过程评价;既重视经济价值,也重视生态价值,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不断形成全方位、宽覆盖、立体式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我国政府科学地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对国家机关的领导同志坚持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的离任审计制度及其破坏环境的终身追究制度。习近平强调,要逐渐落实把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习近平提出坚持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等生态保护制度,其强调的“河长制”,是对我国河流治理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引领,有利于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我们必须在政策法规的保障、绩效考核的机制、责权利的界定、公众参与的落实以及社会监督的完善方面做到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这样才能使“河长制”的推行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和保障性。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加快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实施意见》,构建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完整、最合理、最规范的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4]237。习近平还强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决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这三大攻坚战,把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三个攻坚战之一并纳入法治轨道。
四 以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推进中国深度融入世界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8]571个人不能脱离群体而生存,个体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只有在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才能实现。为此,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各国人民要牢固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也同样指出,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面对逐渐严重的全球生态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怀着功利主义的思维,期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一些责任,最终会造成损人不利己的影响[9]。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困境,我们应该携手同行、勠力同心、共同努力,达成全面、有效、普遍的生态保护协议,从经济理性转向生态理性,构筑全球生态文明体系,积极打造生态命运共同体。
首先,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动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并且在解决全球生态问题方面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发挥着大国引领的作用。习近平指出,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1]25。中国在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交的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中庄重许诺:“根据自身国情、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责任担当,中国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中国积极签订《巴黎协定》,倡导全球合作治理气候的中国理念和方略,为推动协定的制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建设全球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要以各国主动承担义务为支撑点。生态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携手努力来解决。要构建和加强全球生态治理的伙伴关系,不断适应全球格局的新动态和新变化。对此,习近平强调:“只有并肩同行,才能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行稳致远。”[2]375与此同时,要注意发挥大国作用,树立大国责任,让责任与能力相匹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也必将回馈国际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将会更加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我国在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注重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解决气候问题方面的国际合作,与各国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也要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兑现2020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 000亿美元气候资金支持、2020年后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的承诺,以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和发展绿色经济。习近平关注美丽中国的建成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更立足长远、放眼世界,站在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高度,坚持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大国外交的战略,向世界发出绿色发展的倡议。习近平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该和谐共处。习近平建议摒弃“零和博弈”的狭隘思维,树立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全球生态责任伦理观念,为治理全球生态问题积极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习近平倡导的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公平、有效、科学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机制的建立,实现更加健康的发展,推进清洁美丽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也有利于推进中国深度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