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祥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经验*
2021-12-04李富增刘国星崔兰凤郭雨菲周鸿威王成祥
李富增,刘国星,崔兰凤,郭雨菲,周鸿威,王成祥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029)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发病特点是每年持续3个月以上,或连续2年或以上,并除外咳嗽、咯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1]。受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感染等因素的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近几年有上升趋势[2-3]。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升高,西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病理机制是炎症反应,治疗以抗感染、祛痰止咳等对症治疗为主,部分患者最终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源性心脏病导致死亡[4-5]。近年来中西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西医针对病因的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联合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证,可降低慢性支气管炎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疾病的复发[6-8]。
王成祥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肺病专科学术带头人,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杜怀棠教授,对呼吸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临床疑难疾病有深入研究。王成祥教授擅于运用经方、时方,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有幸侍诊,现将王成祥教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1 病机探讨
王成祥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多为虚实夹杂,病机与饮、痰、虚密切相关。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饮证”等范畴[9]。《素问·咳论》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和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难经·四十九难》亦有记载:“形寒饮冷则伤肺。”若冬季受寒;或其他季节气温骤降,过饮寒凉之品等;或起居不慎,坐卧触寒,内有留饮,外受风寒邪气,则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本病。《难经·四十九难》载“形寒饮冷则伤肺”,平素脏腑功能失调之人,饮食不节,中伤脾胃,痰饮内生,上渍于肺,肺失宣降,损伤肾阳则阳虚内寒,表寒引动内饮,水寒相搏,饮动不居,内外合邪发为本病。
2 辨治思路
王成祥教授论治慢性支气管炎首辨分期,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多有外感等因素引发,临床中咳、痰、喘症状明显;缓解期突出表现为肺脾肾三脏亏虚,且慢性支气管炎病程较长,久病多虚,见脏腑虚损表现。次辨寒热,慢性支气管炎寒证特点具有寒、清、稀、痛、淡、白、迟、紧等;热证特点可见燥、热、渴、干、黏、秘、滑、数等。再辨咳音、痰液性质,寒邪、湿邪表现为咳嗽气急、咳声重浊、白色清稀泡沫痰、白黏痰、白稀痰呈拉丝状等;热邪、燥邪具有咳声短促、气逆作喘、痰少不易咳出、痰黄质黏稠等特点;脏腑虚邪可见咳嗽声低气短、咳喘呼多吸少、咳痰无力等临床表现。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多见于外邪犯肺,或痰湿郁肺,或痰热蕴肺,王成祥教授强调“急则治其标”,重在清肺化痰,祛邪利肺;慢性迁延期患者多因正虚邪恋,临床表现为肺脾气虚,易感六淫外邪,或痰浊内蕴,正虚邪侵,表现为上实下虚,外寒里饮,或寒热错杂,王成祥教授认为此时应标本兼治,治疗上或清上补下,或祛外邪逐里饮,或寒热平调;缓解期因其患病较久,初病肺虚,子盗母气,伤及脾胃,化源不足,久病及肾,肺脾肾三脏虚损为其核心病机,此时王成祥教授遵循“虚则补之”,扶正固本,顾护肺脾肾,以补肺、健脾、温肾纳气为主。
3 用药心得
3.1 饮宜温化 王成祥教授强调饮为阴邪,阳气伤则使气机遏制,素体阳虚,与人体水液代谢有关的脏腑功能异常和三焦气机不利,是饮证形成的内在因素。《素问·经脉别论》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准确总结了人体水液代谢的基本过程,及与肺脾肾三脏之间的关系。饮邪为病,张仲景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伤寒贯珠集》亦言:“饮伏于内,而不用姜、夏,寒与饮博,宁有能散之者乎。”王成祥教授常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泻白散以及三子养亲汤等方剂,症见咳嗽,痰白而稀,恶寒,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者,临证常选用细辛3 g,清半夏9 g,干姜6 g,3药共奏温肺化饮,燥湿化痰之功;见短气而咳,胸胁支满,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者,用茯苓10 g,白术15 g,桂枝10 g,取苓桂术甘汤意温阳化饮;若饮邪化热,舌苔黄厚腻者可加黄芩15 g,桑白皮20 g,意在清泄肺热,加生石膏用量30~45 g;伴见咳嗽痰多,痰液清稀,宜加紫苏子15 g,葶苈子12 g温肺止咳,泻肺化痰;兼见咳吐黄色黏痰,大便不畅者,多用黄芩15 g,连翘20 g,鱼腥草30 g,漏芦20 g,全瓜蒌20 g清热化痰,荡除腑实,以达到“急者治其标”之效,全瓜蒌用量可加至30 g,宽胸涤痰与润燥滑肠并用。
3.2 气机宜疏调 生理状态下,人体诸气“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气机升降平衡则气机调畅,收藏平衡则脏腑和谐,消长平衡则形气相得。肺气以肃降为顺,肝气以升发为常,脾胃居中,为人体上下气机升降之枢纽。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顺行,《外感温热篇》记载:“虽有脘中痞闷,宜从开泄,宣通气滞,以达归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是轻若微辛,具流动之品可耳。”王成祥教授临证,善用轻清流动之品,如杏仁、白豆蔻、橘红、桔梗,开宣肺气、化湿祛邪;症见感冒后咳嗽,微恶寒发热,胸脘痞闷者,加香附、紫苏梗、陈皮各10 g,取香苏散之意,调理脾胃升降,行气消痞除满;伴有胸痞满闷,大便不通者,宜加枳壳15 g,桔梗10 g,升降相因。《类证活人书》记载桔梗枳壳汤宣肺行气,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则大便畅;咳嗽气逆痰少者,酌加炙枇杷叶10 g,杏仁10 g,降逆肺气,止咳化痰,炙枇杷叶用量可达15 g。气顺则痰消,验之临床,每每收效。
3.3 善用虫药 虫类药物为血肉有情之品,走窜搜剔,疏通经络,透关达窍,且易于人体吸收利用。清代医家叶天士谓:“每取虫蚁迅速飞走之灵,俾飞者升,走着降,血无凝着,气可宣通,搜剔经络之风痰瘀,莫如虫类。”虫类药物在肺系疾病中多有应用,王成祥教授常选用蝉蜕、白僵蚕、全蝎等药,蝉蜕肝肺同调,宣肺主外风止痒,平肝主内风解痉,白僵蚕息风止痉,祛风行经,全蝎熄风镇痉,通络止痛;现代药理证实蝉蜕有抑制过敏介质释放,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从而发挥抗过敏、止咳祛痰等作用[10-11];白僵蚕内所含槲皮素止咳、祛痰、平喘,其内所含蛋白质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防御外邪的能力[12-13]。若患者遇冷空气、异味等咳嗽加重,王成祥教授常选用《仁斋直指小儿方论》之蝉蝎散[14],用蝉蜕10 g,全蝎6 g,宣肺止外风,平肝熄内风,发挥抗过敏作用;伴有发热,咽喉肿痛,皮肤瘙痒者,王教授多用蝉蜕10 g,白僵蚕10 g,取升降散之意,升清气,祛风气,降浊气;兼有畏风、发热者,宜加钩藤15 g,薄荷6 g疏外风,熄内风,散邪热;若有遇凉风、油烟味后咳嗽加重者,王教授常用祝氏过敏煎[15]加味,柴胡、黄芩、赤芍、乌梅、五味子等药,其中赤芍可用至30 g,黄芩15 g,增强清热泄浊,散邪行血之力。临床中应询问患者是否有相关食物过敏史、宗教信仰或食素史,过敏性患者应谨慎使用,且虫类药物多有毒性,故除减少用量外,应中病即止。
3.4 重视肺肾 中医肺肾相关理论与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密切相关。《难经》云:“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肺主气,司呼吸,肾藏精,主纳气,肺为人体气体交换场所,肾脏辅助肺的呼吸,维持呼吸的深度与节律。正如《类证治裁》所言:“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王成祥教授认为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阶段多表现为久咳肺虚,正气耗伤,肺虚及肾,气逆作喘,临床中应用补益肺肾大法能有效降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发作次数,改善其生活质量。对于表现为干咳少痰或无痰,或伴有午后低热,脉沉细数或细数而弦者,王成祥教授临证多用麦味地黄丸加减滋肾润肺,临证中常用麦门冬10 g,五味子10 g,意在润肺养阴,敛肺止咳,去苦寒入血分之赤芍,以防凉遏,全方使肺金收敛,肾水充足,肺肾既健,则阴藏阳敛,咳喘自平。若患者咳嗽气喘,痰少而黏稠,骨蒸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王成祥教授认为此类属于肺肾阴亏,虚火上炎证,多选用百合地黄汤,百合 20 g,生地 15 g,熟地黄 10 g,意在润肺滋肾,金水并补,还多加用肉桂3 g,有缓缓温补命门肾火,阳生阴长之意。此外,有身形消瘦,咳嗽喘逆,痰多,痰带咸味,咽干口燥,舌质红,苔薄白腻或水滑者,王教授认为属于肺肾虚寒,痰湿内阻证,临证中当归20 g,熟地黄20 g,养血补肾,元气足则气机畅达,咳喘可平。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41岁。2017年12月6日初诊。主诉:咳嗽、咯痰10年,加重1周。现病史:患者近10年来每逢冬春季节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痰,胸部X线提示:双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斑点状阴影,双下肺野明显。经输液、服用中成药等治疗后好转,但症状迁延不愈。1周前因受凉出现咳嗽,咯痰,恶寒发热,口服复方甘草片、阿奇霉素、头孢呋辛酯后,咳嗽略有减轻,仍有咳痰、发热、恶寒,遂来就诊。刻下症:咳嗽,日间明显,咯痰,咳吐大量白色泡沫痰,痰黏可吐出,恶寒,发热,体温38.3℃,咽痒,遇冷空气、刺激性气味加重,纳可,眠浅,大便两日未解,小便如常。舌红,苔薄黄略腻,脉弦细滑。听诊双肺呼吸音粗,两肺下叶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未闻及哮鸣音。西医初步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中医诊断:咳嗽(表寒内饮,饮郁化热)。治以散寒化饮,清热止咳,拟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味:炙麻黄 6 g,桂枝 10 g,白芍 10 g,干姜 6 g,细辛 3 g,五味子 10 g,炒杏仁 10 g,清半夏 9 g,炙枇杷叶 15 g,炙百部 10 g,黄芩 15 g,桑白皮 20 g,白僵蚕 10 g,薄荷6 g,炙甘草6 g,生石膏30 g。免煎颗粒7剂,每日2次,开水冲服,嘱患者忌食辛辣,避风寒。
2017年12月13日2诊:药后体温正常,咳嗽咳痰明显减轻,无恶寒发热,咽痒缓解,睡眠改善,大便1次/日,偏干,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缓。证属痰湿内蕴,治以化痰祛湿,处方以初诊方去桂枝、炙麻黄、薄荷、生石膏,加全瓜蒌30 g,生白术15 g。免煎颗粒7剂,服法如前。
2017年12月20日3诊,患者咳嗽咳痰明显减轻,无咽痒,偶有失眠,大便调,舌淡红,苔薄少,脉弦略沉。证属肺肾阴虚,治以补益肺肾,拟方麦味地黄丸加减:麦门冬10 g,五味子10 g,生地15 g,炒山药 15 g,山茱萸 15 g,茯苓 10 g,泽泻 10 g,牡丹皮 10 g,炙枇杷叶 10 g,杏仁 10 g,远志 6 g,炒枣仁20 g。免煎颗粒14剂,服法同前。患者以3诊处方调治3个月,1年后电话随访,患者病情控制可,慢性支气管炎未出现急性发作。
按语:患者中年女性,初诊以咳嗽咯痰,恶寒发热为主症,结合病史、症状、体征,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中医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水饮,饮邪化热,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味。方中炙麻黄、桂枝、薄荷发汗解表透邪;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温肺化饮,燥湿降逆;杏仁、枇杷叶、百部理气化痰;黄芩、桑白皮、生石膏清泻肺热;芍药和营养血,加之白僵蚕,小而灵动,“僵而不腐,得清化之气”,祛风化痰,行经止痉;佐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散寒化饮,清泄郁热,表里双解。2诊患者汗出邪去,无表证,麻黄、桂枝和薄荷不宜再用,恐汗出伤阳气;内热减轻,故去石膏;加全瓜蒌宽胸化痰,润肠通便;生白术健脾,中焦健运,饮去痰消。3诊患者表证和里证大减,考虑患者病情日久,肺肾亏虚,以补肺益肾为法调治,增强机体免疫力。
王成祥教授辨治慢性支气管炎,强调病证结合,急性发作期和慢性迁延期治标为先,缓解期固本为要,根据疾病分期,巧用经方,擅用时方,从疏散外邪、温化内饮、调理气机、应用虫类药及重视肺肾多方面着手,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临床证明此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