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腹泻病病因分析与防治策略
2021-12-04李梅
李 梅
(盐源县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 盐源 615700)
1 羊腹泻病的病理机制解析
羊腹泻是重点消化系统胃、肠道发生病变的外在反映,大致预示着内部发生了三种病理变化。
1)羊的前胃(瘤胃、网胃、瓣胃)及皱胃损伤,包括瘤胃积食、网胃炎、瓣胃阻塞等,均可引起羊腹泻症,中兽医称为“上阻下泻”,此型治则以消食化积、开胃健脾、理气通便为主。
2)罹患肠炎综合征。主要是内外源性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损伤胃肠道内壁黏膜组织,内环境正常的生态平衡(菌群平衡)被打破,于是导致反刍及消化机能紊乱,具体表现为湿热下痢或腹泻。
3)不良应激综合征。主要发病对象是低龄羔羊及老弱病羊。其在“六淫六邪”、高温高湿、低温高湿、通风不良、圈养密度过大、长途贩运、过度惊吓、环境改变(不适应)、饲喂方式改变、断奶、换料、转舍并群等各种不利应激源综合作用下,导致动物生理及代谢机能紊乱,即可能引起“即时性腹泻”,此类腹泻一般在查明原因后及时消除不利应激因子即可自行恢复正常。
2 羊腹泻病症状及危害
2.1 症状
1)前三胃及皱胃损伤。主见发病畜呈明显的消化及反刍不良,鼻镜干燥,空口咀嚼(异常反刍反射),水样腹泻,常有少量稀粪粘结于肛周,病程中后期多见瘤胃鼓气、腹胀及腹痛。其中,瘤胃积食、鼓气可导致病羊死亡,致死率约为1%~4%。
2)肠炎综合征。此类病例主要是环境污染、饮食源不洁致使健康畜遭受致泻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譬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链球菌、小反刍兽疫病毒、轮状病毒、羊球虫、羊肠道蠕虫等。发病早期多呈湿热下痢,排出柔软、不成型的异常粪便(正常粪便为球形),偶见粪便带血及脱落黏膜组织碎片。随继发(并发)感染加重,逐渐出现轻度至重度腹泻,病羊食欲不良或至完全绝食,被毛较为粗乱,机体呈渐进式消瘦及贫血。肠炎综合征对新生羔羊危害最大,综合发病、致死率高达50%以上,成年羊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相对较低。
3)不良应激综合征。新生羔羊在寒冷、闷热(中暑)、断奶、换料等不利应激状态下容易诱发腹泻综合征,综合致死率高达10%~50%。成年羊在长途贩运、暴冷暴热、转舍并群、过度劳累或惊吓等状态下,会产生“即时性腹泻(水样腹泻)”,病羊食欲基本正常或稍减,在无严重继发(并发)感染的情况下较少发生死亡,一般加强饲养管理,尽量消除各种潜在的不良应激源,短时间内即可自行恢复正常。
2.2 危害
严重影响新生羔羊成活率、健康度及整齐度;可致妊娠母羊流产、早产或产死弱胎;病原性腹泻容易引起育成期前羔羊批量发病及死亡;种畜(♀♂)繁殖率下降,具有较高的死淘率;综合料肉比显著下降,总体养殖(经济)效益明显下降。
3 主要致病因
3.1 非病原性
主要是管理缺陷,譬如:气候突变、长途贩运、异地调换种、随意转舍并群及换料、过度惊吓等不利应激引起即时性腹泻;暴饮暴食、饥饱不均、精粗搭配不当等引起营养性腹泻;反刍机能不健全的成年羊有较大的致泻风险;过量投喂芒硝、大黄、建曲、胃肠活等有明显致泻作用;投喂受潮霉变(含有曲霉菌素)的饲草料或含有其他有毒物质的配合料,毒素刺激胃肠道可致泻;散牧羊误食某些有毒植物,或采食某些难以消化的粗纤维性饲料及精料等亦有致泻反应;饮水不足时胃肠道严重脱水,一旦大量饮水后也可致泻。
3.2 病原性
内外源性感染的主要病理显症之一就是腹泻。临床上较常见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葡萄球菌、魏氏梭菌、轮状或冠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羊球虫、某些肠道蠕虫(主要是蛔虫、绦虫)感染,有明显的致泻作用。其中断奶前后的羔羊感染肠道蠕虫而致泻常被误诊误治;羊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可致剧烈腹泻;羊痘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常见病亦有致泻反应。
4 综合防治
4.1 预防策略
主动消除各种不利应激因素,重点保护高度易感畜—新生羔羊,尽量避免温湿度不适、断奶过渡、换料、转舍并群等不利应激。控制良性养殖小环境,加强兽医卫生防疫管理,长期保持羊场(舍)清洁、干燥、通风、采光充足、温湿度值适中的良性条件,尽量实现畜—粪分离,严防饮食源被病原体污染。晴天将羔羊赶到户外,让羊群接受阳光照射,增加活动量,增加羔羊体内VD和胆固醇的含量,促进骨骼发育,增强体质。寒流和霜冻天气不要放牧,以免小羊受风寒或采食有霜冻的草发生腹泻。由专业人员实施专业化饲喂管理及科学用药,科学配比饲草料、精粗合理搭配并精准控制喂量,禁止滥用抗菌素及各类添加剂,禁止投喂过期变质的饲草料及含有其他含有毒害物质的精粗饲料。选用新鲜的青草或豆科干草,适当补充由豆饼、玉米、麦麸、食盐、矿物质等配成的精料,定时定量饲喂,少喂勤添,避免羊伤食。养殖全程保证24 h不间断供应清洁饮水(安全达标),保证羊的生理代谢机能正常发挥。科学编制实施自场疫苗免疫程序,适时接种羊小反刍兽疫、羊梭菌病(三联四防)、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高危害性、致泻性病种对症疫苗。加强日常动态疫情监测与处置,遵循“早快严小”基本原则,争取早期发现羊群内个别腹泻病羊,尽快采取隔离治疗、专舍饲养管理,避免群内发生大面积水平传播。勤换垫草,及时清除粪便,供足饮水,定期用10%石灰水或30%草木灰水等消毒药喷洒消毒。保持羊舍干燥清洁。注意消杀羊场(舍)内“四害”及体内外寄生虫的中间传播媒介物,消灭潜在传染源、切断有效传播途径,最大化降低羊群致泻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概率。
4.2 治疗措施
本病治疗应区别对待,经验处方推荐:①低龄羔羊。建议尽量采取内服治疗,不主张作肌肉注射治疗(副作用较大且效果欠佳)。经临床实践认为内服效果优于肌注,静注(滴)效果优于肌注。常用杨树花口服液(轻度腹泻适用)或酸环丙沙星口服液(中度至中度腹泻、较为严重的肠炎适用,迅速控制继发感染)内服治疗,脱水明显的病例必须首先考虑“控脱控酸”,配合内服补液盐或复方电解多维液有助于提升治愈率。②成年羊。以反刍机能是否建立健全来区分,成年羊原则上禁止内服抗菌素治疗。推荐首选复方中草药进行治疗,比如内服杨树花口服液(或散剂)、乌梅散、白头翁散等,遵药物使用说明。早晚各喂1剂,至少连喂3 d。针对绝食病例,当前规模羊场验证实效方剂推荐“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或硫酸粘杆菌素”混合肌注,1~2剂/d、连注3 d,首次注射可考虑同时另侧颈部肌注1剂复合VB注射液5~10 mL以促进宿便排空及恢复食欲。必要时,可配合内服具收敛止泻功效的中草药散剂以加快病畜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