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线造型的审美观研究
2021-12-04刘丽山
■ 刘丽山
线是中国画中最具传统哲学和美学意蕴的语言符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作为表现物象体面关系的重要架构者和表现者,打破了单纯限定物象的轮廓作用,更能凸显画面整体形态,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创作者的思想情怀和艺术修养。
一、线是中国画重要的艺术造型元素
线造型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画像,到民间年画,再到后来的中国画艺术,都展现出了其作为造型语言的表现特征,体现出强烈的简练性、抽象性、概括性和直观性。特别是在中国画艺术中,线造型表现出追求绘画客观物象的表现意识与艺术审美。
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线造型为主要表现手法的艺术形式,成为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的意象造型艺术。例如,仰韶彩陶作为中国画的最初形态,就已经有了用线构成纹样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纹样装饰陶瓷的美感;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画之大宗,线条造型粗旷流畅、画面形象古朴变化、艺术表手法巧妙,为中国传统绘画在魏晋时期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人物画中,线在技法上表现出更为鲜明的表现形式,出现了不同的技法理论,如南朝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理论,北齐曹仲达“曹衣出水”刚劲稠叠的表现风格;唐朝逐渐演变出“白描”的独立画种,呈现出不同表现风格和审美意境,如“画圣”吴道子的“吴带当风”、周昉的“绮罗人物”等等;北宋时期的绘画更加注重绘画的审美情趣,追求用线条的简洁含蓄、节奏变幻突出人物的超脱与作者的豪放之情;明朝线造型的表现用法变化更是呈现出中国画特别是画中人物的独特审美意味。总之,中国画线造型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时期中国画审美情趣的构思深意,使中国画得以不断发展到更高水平。
到了近代,中国绘画借鉴了西方绘画对于线条的速写方法而更加灵巧,近代审美观念的变化也促使画家更加注重将工笔与写意融合,以创新性线造型表达了中国画的现代审美情趣。
二、中国画线造型的审美特征
中国传统经典画作和绘画理论对于中国画的线性造型进行了重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对用笔技法、造型手法及形式意趣进行了梳理与研究,研究线条在传统绘画中的运用和接搭,展现线造型在中国绘画中所呈现出情感性、装饰性、写意性、民族性的审美特征,探寻中国画的笔墨线条意趣、语言技巧表现、意象运用演化,从而揭示中国画线造型的艺术形态和美学特征。
(一)中国画线造型的情感性
东晋画家顾恺之曾言:“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中国画的形与神成为传神达意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而线作为点移动的轨迹,是意象化的表现,既能够传达出线体的美感,又能够表达出信息和情感,在中国画的意象表达过程中提供了表现手法。
《石涛画语录》中有云:“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体现了线条将绘画创造者的心灵修养、思想情绪、情感活动通过样式、排列、组合等不同个性和造型手段,融水墨于线条的粗细、曲直、方圆、断连、长短变幻交织到纸面上,将个性化的线造型笔法与画中事物形象相融合。再看“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不同绘画语言的独特表现方式,赋予绘画者情感在画中自然物形象的投射,转化成一定的神韵与情感。正是线造型的这种主观性和自由性的表现,清晰地表达了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并作为中国画中的主要造型要素支撑起整个画面的构图,将创作者的情感以线造型的艺术语言跃然纸上,传达出形与神、象与意的审美意境。
(二)中国画线造型的装饰性
中国画的装饰性强调的是“似与不似之间”的抽象感,线的使用能够表现中国画追求神似、形成画家独特风格之目的。中国画多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在对画中人物、图案、事物的表现方面是由线的装饰性提供依据和空间的。而且,在中国画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线描表现技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不同画风。不同画家根据线的不同表现,将自然事物通过线条变化运用而变幻出不同的物象,展现不同的意境,呈现出线条变幻节奏的装饰美感。线造型的装饰性突出表现在中国绘画的工笔画对于人物细节的描画中,正是有了线描对于人物细节的刻画与表现,才使工笔人物显现出笔势美感与生动魅力,凸显出画家的个性风格。
(三)中国画线造型的写意性
不同于西方绘画的“以面造型”,中国画更注重“以线造型”,把“线”作为造型的本质要素,借助物象反映创作者的内心,展现绘画的意象。“写意”作为中国绘画的传统审美情趣,通过绘画传达出的“意”引人深思,超脱画中具象,诱发审美心理活动。以线造型,通过笔墨变化、笔力差异刻画自然物。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骨法用笔”,指出中国绘画中的运笔应具有“骨力”,形成“骨气”。所谓线的“骨力”“骨气”,从本质来说即是一种绘画意象的表现。在“写意”中追求“得意”,通过线的运用,处理画面结构、意象造型、留白等,实现“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的写意精神。
(四)中国画线造型的民族性
美学家宗白华曾言:“中国是绘画意匠占主要地位,以线纹为主。”线条作为中国画的根本精神所在,无论在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中,不仅可以塑造形体,更可以传达神韵,反映中国传统的思维特点和哲学精神,体现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线造型作为传统绘画艺术的符号象征,承载了中国艺术对自然物象及社会历史现实的探索。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在中国画线条的使用中都有所体现,运用线条使所绘形象呈现创作者的精神面貌,赋予绘画作品以哲学意味和灵魂生命,以及对所描绘自然物的体验和认识,表现出不同于西方绘画逻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中国画线造型的艺术品味提升
线造型具有超越中国画具体物象的审美价值,又蕴含着创作者的内心精神。从古至今,中国画用线条语言传承中国历史文化精神与品质,诠释中国传统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发挥中华民族精神品格之作用。因此,如何将中国文化精神融入绘画笔墨线条,提升中国画线造型的艺术品味,提升笔线的气韵美感,塑造出色的艺术风格,是当下值得深思与研究的问题。
首先,中国画线造型在演变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包含中锋、偏锋、侧锋、平锋、顺锋、逆锋等方式的用线笔法——点、勾、勒、皴、擦等。这些笔法画出的不同造型,使中国画技法呈现出丰富、多元的特性,形成了不同画家、不同画派的艺术语言风格。因此,后人要科学继承不同流派和体系的线造型风格,在保持中国画线造型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加以发展,创造出更加富有时代风格的线造型法则。
其次,中国书画家历来强调“书画用笔同源”,中国绘画发展历史也证明,传统中国绘画的根基是书法线条艺术。线造型不仅体现在气脉贯通的绘画整体布势中,还沉浸于气韵生动的骨法用笔中。因此,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形态中,要在实践中将抽象的书法笔意渗透到传统绘画笔法中,在理论探索中融合书法艺术与中国画技法理论,探寻书法艺术与绘画技法的内在联系。
最后,吴冠中先生提出的“笔墨等于零”引发了美术界关于中国画笔墨问题的大辩论。如何衡量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创造的丰富性,成为当下以及此后的重要课题。根据不同的线造型特点,展现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与视觉审美,充分利用中国画的艺术思维模式,超脱于浅层表现,着重抒发创作者的内心情感,以笔墨为工具发挥线条表现力,力求画面“神似”,展现绘画的“意蕴”,达到“物我浑然一体”的“超自然境界”,便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结语
潘天寿曾道:“盖吾国绘画,以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线早已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中国画造型语言。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线造型不仅可以达形具象更可以传神会意,并且作为独立的审美存在,线在笔墨纸张的共同作用下脱离了形式感,传达出精神的意象、情感,确保了中国画整体发展体系的稳定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