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与服饰设计高水平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21-12-04孙国娇
孙国娇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长春130114)
1 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国内外情况分析
1.1 国外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国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兴起于欧洲,发展比较迅速的四个城市是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四大时装学院也分别来自这四个不同的国家,纽约的帕森斯设计学院、伦敦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巴黎的esmod与米兰的马兰欧尼学院被美誉为四大时装学院。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很好地诠释了实用主义与商业化的服装设计风格,时尚、前卫、颠覆;中央圣马丁表现英国伦敦的实用主义,张扬个性,作品集的表现天马行空;esmod传达了巴黎的艺术气息与奢华;意大利米兰的传统手工工艺与经典传承在马兰欧尼学院都有体现。
这些学校紧密关注学习生产、工艺和当代美学,倡导体现个性文化。通过强调好奇心、想象力和即兴发挥的过程,建立视觉和语言的概念,注重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学校开设的课程涉及时装设计、广告设计、电脑动画及互动媒体、织物设计、室内设计、时装摄影、时尚产品管理等[1]。
1.2 国内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学科门类,都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服装设计专业也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北京、天津、武汉、上海等地出现了以服装专业为特色的高校,例如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这些高校都是原纺织部所属的八大院校,办学经验丰富,培养出许多专业人才。取得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诸多问题,比如人才的质量不高、人才的结构失衡等问题[2]。
从国内现有高校开设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课程结构考察,其核心课程涉及服装立体结构设计、服装设计、时装画技法、服饰品设计、服装平面结构设计、立体裁剪、数字化服装技术、服装cad、服装史、服装材料学、服装生产与营销管理、时装摄影等。基础课程涉及创意设计素描、色彩画、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础图案、美术史等。实践环节包括各类服装设计专业比赛,比如“国际马海毛时装设计大赛”“CFW杯中国服装设计师网络设计大赛”“中华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等都是我国最知名的服装设计赛事,为中国服装产业发展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服装设计师。
从国内现有高校开设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可以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创新设计意识、专业工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前沿时尚的捕捉能力可以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对服装、服饰理论的研究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设计的创造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毕业后掌握新技术、熟悉新工艺、深谙新规范,能够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3]。
2 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服装与服饰人才培养工作是系统且科学的,并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质和实践属性。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既要优化他们的设计素养,夯实他们的设计理论,同时也要在提升“两种”能力(即设计技艺能力和设计思维能力)方面求得较大幅度的突破。可是,目前在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进行高水平培养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和不足,这些都在某些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设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成效,也直接制约着服装行业的健康全面发展。服装与服饰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的瓶颈和桎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脱离市场需求
社会所需要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需要具备较为丰富的服装服饰设计专业知识、具有综合知识能力且能够在服装与服饰设计活动中全面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以及设计能力,也才能够全方位推动服装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4]。但现阶段,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社会发展需求存在着较大的脱节性。比如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培养目标较为笼统,并未结合社会发展领域中的不同方向等进行精细化的细分,这就使得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表面上看是通才,实际上缺乏某一专业领域内的“内功”,很难真正适应社会岗位的需求。又如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同社会发展、行业需求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性。毋庸置疑,尽管我们一直坚持调整并优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但“象牙塔”内的人才培养实践与社会“大舞台”对专业人才需求之间难以实现“琴瑟和谐”。再如伴随着社会风尚的不断嬗变,社会基于审美因素的不断耦合也对服装服饰的认知产生影响。若在服装与服饰人才培养实践中,没有紧密全面地把握社会的发展需求,没有进行同步的创新以及发展优化,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的整体成效与质量[5]。
2.2 缺乏对理论教学的重视
在高水平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若要科学全面地优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应该充分全面地夯实理论教学体系,积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成效与水平。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受相对片面化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人们在培养实践中,可能更加倾向于实践类人才的培养,也更加注重提升和优化设计者的设计技艺以及实践能力,尚缺乏对理论教学的科学认知,也没有建构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这就使得设计人才培养工作如同于“空中楼阁”,难以推动设计者的长效快速发展。还有,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缺乏创造性以及创新性,更多按照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计划来进行相对固定化的教学作业,这同样制约着教学管理成效得以遂人愿、尽人意的实现,同时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设计人员的整体素养。与此同时,考核方式整体上较为落伍。比如在考核过程中,更强调概念内容的考核考查,并没有就学生的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能力以及设计水平等进行审慎的考察。
2.3 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成效,应该构建科学且全面化的课程体系,行之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与质量。但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实践中,尚缺乏一个完善且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水平,也直接制约着设计人才的整体素养。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不同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以及精细的分类,这就使得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有效的联通。特别是内容之间的重合,还容易影响学生的整体认知,造成学习时间的消耗以及浪费。与此同时,在课程体系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实践课程的整体比重不大,实践课程以及理论课程之间缺乏贯穿性,理论内容难以指导实践内容,实践内容也缺乏理论体系的支持[6]。
2.4 缺少毕业生质量监控机制
着眼于实现对高质量毕业生的人才培养预设,很多学校都达成了“以服装与服饰行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共识,并贯穿于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实现与单位的无缝对接。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在服装设计与生产、服装贸易等领域从事服装设计、品牌策划、产品研发、客户服务及生产管理与营销,开展服装模特与造型、服装表演与展示的组织、策划与编导、资源管理、镜前动静态造型展示等方面业务;也可以在广告、媒体杂志及相关机构从事服装广告策划、平面设计、美术编辑、时装摄影、人物造型设计等工作;也可以在服装企业、服装研究单位及高级服装工作室工作;也可以从事服装教学科研工作;还可以自己创业;还有选择出国留学,给自己增添资本。然而高校并没有与用人单位建立一个毕业生评价体系,这样存在很多弊端[7]。首先,学校不跟踪毕业生的情况,就无法知晓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案是否符合企事业的用人需求,无法实现真正的无缝对接,专业建设水平得不到真正的提高。另外,企业接收了毕业生,但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无法和学校及时联系,无法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无法达到教育与市场的有效沟通,实现不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的有效供给。
3 高水平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路径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积累所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使得社会对高水平的服装以及服饰设计人员的期待千姿百态。为更好地提升设计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不断优化设计人才的整体水平,应该积极采用科学且全面化的培养路径,行之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整体质量与成效。为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重点采用以下方面的培养路径,以在最大程度上提升设计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水平。
3.1 积极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理念
步入新时代,为更好地推动服装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全方位优化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的整体培养质量,应该注重人才培养理念的全面创新以及科学优化,积极变革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创新科学的人才培养路径。首先,在对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全方位优化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创造能力,还应该科学全面地尊重他们的个性化差异,确保他们能够在服装以及服饰设计的过程中,积极融入自身的聪明才智以及个体想象。因此,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充分抓住“人”这个最需要观照的核心要素,方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才能够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质量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另外,在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该注重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但也只有转化为实践,才能够有效消解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尴尬。因此,要提升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明确设计人才培养的方向以及目标,精准全面地优化学生的设计技艺,在夯实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同时,也要优化学生的创新以及实践能力。此外,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创造性思维为重要的立足点,引导学生减少对成功作品的临摹以及仿造。诚然,部分设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设计技艺,能够按照成型的设计作品来将其转变为现实,但为了全面推动服装行业的发展,除夯实设计人员的设计技艺外,更要充分全面地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8]。
3.2 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方法的变革以及创新
为更好地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成效,切实有效地提升设计人才的培养水平,应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一方面,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可以着重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培养实践中,可以将设计方向以及框架等告知他们,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以及约束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拓思维,深入全面地进行创新与实践,依托于清晰化的目标,科学全面地优化自身的设计能力,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设计水平。在设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着重培养和优化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立足点,也是全方位提升培养质量的关键载体。另一方面,在培养实践中,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服装与服饰设计本身就是一项智慧化的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进行智慧共享以及思维碰撞,这些都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成效,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学生的视野以及思维。此外,在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实践教学法,以工作室或者项目部等方式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比如可以开设服装设计工作室,其常规性的任务就是进行一些概念化的设计,但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积极开拓市场业务,主动利用网络渠道来承接设计项目[9]。通过这样实践化的教学策略以及培养模式,有利于设计人员专业素养和整体能力的优化和提升。
3.3 积极构建科学且全面的课程体系
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为更好地提升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行之有效地优化设计人才的培养水平,应该充分全面构建科学且完善的课程体系。现阶段的课程体系较为混乱且无序,并没有实现课程资源的高效整合。为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优化[10]。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除立足于传统的服装与服饰设计相关专业外,更要巧妙地将人文性的学科等融入其中,在全方位优化和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基础上,更好地优化学生的设计能力。比如将一些传统文化、历史学科等同服装与服饰设计整合起来,能够引导学生在夯实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好地开展服装与服饰设计理念以及方法的学习。特别是现阶段党和政府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视,以及传统文化对现代人的吸引力等,都要求进行必要且科学的学科交叉,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在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还应该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科学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及优化,及时舍弃或者缩减非重要的课程内容,积极增加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课程内容,以此充实和拓展学生的整体认知,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设计能力以及素养。此外,还可以巧妙提升实践课程的比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3.4 积极建立并完善毕业生质量评价体系
毕业生是国家高校都高度重视的群体。高校应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了解企业需求、用人标准,同时把最新的知识与技术、企业先进的管理手段融入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去,保证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以及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检讨课程规划是否合理、教学大纲是否合理、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等,用倒逼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评价体系和调查问卷、实地走访机制,有效保障学校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持续改进。
4 结论
鉴于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优化,人们的审美能力日益提升,着眼于服装与服饰设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设计人才的培养质量越发成为行业共同体的共识。为此,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必要依托于科学的培养路径,行之有效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成效与水平,更好地满足行业和人才的长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