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蚕桑文化 弘扬中华文明

2021-12-04王永生范永慧

蚕桑茶叶通讯 2021年3期
关键词:桑椹蚕桑桑叶

王永生 范永慧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66110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五千年华夏文明史源远流长,对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千年蚕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点,1926—1984年,考古学家相继在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河南荥阳县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新石器时期的半割桑蚕茧壳、罗织物、蚕纹牙雕小盅、丝线丝带和没有碳化的绢片等蚕桑文化遗存[1]等考古资料,都证明了中国是世界蚕桑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距今6 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2]。

蚕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化价值,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1]。几千年的历史浸润已使蚕桑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最具吸引炎黄子孙和外国友人的本土根源文化之一[3]。其中所蕴含的丝绸文化、中医药文化、桑茶文化和桑酒文化每一部分都可谓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1 丝绸文化

蚕桑丝绸文化是中国的名片,民族精神的图腾,精神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蚕桑丝织是中华名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文化一直以来就是中国文明的象征,时至今日,中国的丝绸制品也依然被全世界所认可和推崇。

千年蚕桑文化,源于桑,崛于蚕,兴起于丝绸。嫘祖发明养蚕缫丝以来,蚕桑丝绸文化在华夏大地快速发展,历经夏商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等数个发展高峰,成为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蚕桑丝织业不仅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保暖御寒的衣物,也催生了以丝绸原料为特色的中国服饰文化的形成,成为中国在世界上的一张亮丽名片。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被誉为“丝绸之路”,中国被称为“东方丝国”。丝绸之路开启了亚欧大陆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路,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交织在一起,促进了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想、物质、物种的交流和互鉴。丝绸之路是蚕桑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中国华夏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古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以蚕桑文化为引领,传承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理念,让丝绸这张象征中华民族的名片越来越亮,越来越响。2009—2018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相继被列入国际组织公布的全球蚕桑丝绸文化遗产名单。蚕桑丝绸文化遗产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光旅游,让国人和外国友人更能深入了解中国的蚕桑丝绸文化。

2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在国际领域的影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魅力[4]。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蚕桑有关的中药如桑叶、桑白皮、桑枝、桑椹、白僵蚕、蚕沙等逐渐在临床上应用起来,在医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功效。桑之功最神,在人资用尤多,而其药用理论的基础是自古以来形成的桑文化[5]。蚕桑在医药学中的应用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桑作为药用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早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140年的《滇南本草》上。桑在中国传统的医学中被列为中药,在《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随息居饮食谱》等医学古籍中均有详细记载。桑叶又称神仙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和清肝明目的功效,是集清、润两种功效于一身的药物。世界上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有记载:“气味苦甘寒,有小毒,主寒热出汗”。《本草纲目》记载:“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止消渴”。《开宝本草》记载:“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桑叶疏热散风, 清肺润燥, 清肝明目。桑枝味微苦,性平,有通利关节之功效,可去风湿痹症。桑白皮,味甘性寒,有清肺火、泻水汽而平喘之功效。有研究表明,桑白皮中的提取物对止咳有明显的作用[6]。二千多年前,桑椹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滇南本草》言其:“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新修本草》言其“单食、主消渴”。《本草纲目》言其:“止产渴,利五脏,通血气,令人聪明生精神。捣汁后服解酒中毒,利水气,消肿”。《本草经疏》认为:“桑椹者,桑之精华所结也,其味甘,其气寒”。蚕沙是家蚕的粪便,味甘,性辛温,有祛风化湿之功效,可以治疗风邪疾病[7]。 白僵蚕是蚕蛾科家蚕幼虫感染病原白僵菌后致死的干燥菌虫体,作为中药材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名贵的传统中药材,利用历史悠久。白僵蚕性平,味咸、辛(《本经》),具有抗惊厥、抗凝、催眠、抑菌、抗癌、降糖、降脂等药理作用[8]。

3 桑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在我国不仅有饮食文化意义,更具有独特的自身文化内容[9]。对中国人而言,茶文化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在其发展中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世界文明,并在世界文化强林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保健,有着浓厚蚕桑文化的桑叶茶出现,将蚕桑文化与茶文化相融,在弘扬与发展茶文化的同时,实现对我国蚕桑文化的有效弘扬和发展。

桑叶含有丰富的多糖[11]、黄酮[12]、生物碱[13]等成分,具有抗氧化[14]、降血糖[15]、减肥[16]等作用。近年来,桑叶被广泛用于生产代用茶[17],也称桑叶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桑叶用作茶饮料,始见于中国传统药典《本草纲目》:桑叶“汁煎代茗,能止消渴”“灸熟煎饮,代茶止渴”。桑叶茶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选叶→切叶→萎凋→杀青→揉捻→解块→干燥→检验→包装。随着人们对桑叶茶品质的追求与多样化的需求,桑叶茶加工工艺环节不断得到优化,不断研究多种发酵制备方法,保留更多药用与营养成分,开发不同口味与功能性桑叶茶,如红茶、乌龙茶、复合袋泡茶、桑叶功能型茯茶等多样化桑叶茶类型,同时也不断在探索不同的制作工艺及冲泡条件。桑叶茶不仅是对潮流与健康的追求,更是对中国茶文化与蚕桑文化的追寻,更重要的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

4 桑酒文化

中国是酒的故乡,有着博大精深的酒文化,千百年来酒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最具代表的文化之一。酒文化是一种人文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饮料,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物质属性,也寄托着许多精神追求,成为承载中国人道德、思想、文化的民族产品[18]。蚕桑文化为中华文明起点,而酒文化又贯穿整个华夏文明,桑酒就是蚕桑文化和酒文化的完美结合,为中国传统的酒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今很多传统文化遭受冲击,酒文化逐渐没落的时候,桑酒文化肩负着中华文明重要文化的传承。

桑椹被医学界誉为21世纪的最佳保健果品。1993年国家卫生部把桑椹列为“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农产品之一,为“药食同源”之品种。结合中医文献和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桑椹具有七大养身保健功效:防癌抗诱变,增强免疫力;滋阴补肾,清肝名目;养血、补血、驻颜;乌发、生发、防脱发;治便秘、胃病、排毒;治疗关节疼痛;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桑椹果酒是以桑椹为主要原料,利用酿酒酵母发酵酿制而得的低酒精度果酒,保留了桑椹果实中丰富的活性成分[19],营养健康、绿色天然,属于不同于红酒、白酒、啤酒、黄酒几大酒类的紫酒。

桑椹酒自古就有皇室用来行国宾之礼的“国酒”之称,更有“南北朝史上殷贵妃为孝武皇帝刘俊苦心研究, 精心酿制‘贵斐紫’桑椹酒”的美丽传说。历史记载,公元938年,位于当今新疆境内的于阗国国王李圣天,就曾经用皇室秘制的桑椹酒作为宴请来自中原地区晋国使团的专用“国酒”。桑椹酒完全保留了桑椹丰富的营养成分和药用疗效,完全超越葡萄酒的养生价值,对于人类心脏及免疫系统的治疗及保护有10大作用的微量元素硒含量是葡萄酒的12.41倍,蛋白质为葡萄酒的8.44倍,赖氨酸是葡萄酒的9.23倍,花青素、酚类物质特别是白藜芦醇等抗氧化物质含量也远远高于葡萄酒。从蚕桑文化与酒文化中挖掘紫酒文化,将其延伸为一种富含浓郁中国风情的生活文化,通过打造和传递紫酒文化品位,将紫酒打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符号[20]。桑酒作为中华蚕桑文化酒文化的载体,将承载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从中国走向世界。

5 小结

丝绸之路上,中国丝绸、中药材、酒和茶叶不断输出国外,丝绸文化、中药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开始了碰撞与包容。现在不断挖掘出的与蚕桑有关的中药、桑叶茶、桑椹酒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在新时代的丝绸之路再一次相遇并深度融合,将包含多元化文化的蚕桑文化以全新面貌姿态走向于世界,传承蚕桑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同时更好地提升我国蚕桑产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巩固中国丝绸在国际上的主导和优势地位。

猜你喜欢

桑椹蚕桑桑叶
君山区蚕桑产业规模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发酵桑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春天手作“桑椹膏”
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助推高县蚕桑高质量发展
桑叶茶成“致富茶”
桑椹(外一首)
桑椹
阳城:桑叶茶『火』了 农民乐了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推动蚕桑产业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