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莉教授“年氏三联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经验总结*

2021-12-04曹畅张静宇张力文张爱英杨晓华黄成亮年莉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后遗神经痛疱疹

曹畅,张静宇,张力文,张爱英,杨晓华,黄成亮,年莉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 300100)

年莉教授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保康医院主任医师,天津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主任,天津市教学名师,方剂学科学术带头人,承担国家“973”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项目,笔者现将年莉教授运用“年氏三联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经验介绍如下。

头面部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头面部急性疱疹性皮肤黏膜疾病,以簇集分布的疱疹和神经痛为主要特征[1],约20%的带状疱疹患者发病在头面部,病发于头面的带状疱疹可累及三叉神经、面神经和听神经,其中以三叉神经受累最常见,若头面带状疱疹治疗不及时,会引起角膜炎、角膜瘢痕、青光眼、脑炎、面瘫、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发生于头面的带状疱疹多伴有剧烈头痛,不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还大幅提高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甚危及患者生命[2]。带状疱疹有一定自限性,治疗目标是减少患者痛感、缩短疗程,避免后遗神经痛。西医治疗为抗病毒、止痛、抗炎、治疗继发感染等,但西药会产生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影响患者依从性和疗效。西药治疗在缩短疗程、改善病变程度及减少神经痛等方面并不十分理想,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中医中药有独特优势。

1 病因病机

头面带状疱疹在传统中医称之为“蜘蛛疮”“蛇丹”等[3]。年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肝、脾,逐渐累及于心,该病的外因是外感毒邪,内郁化火,外蒸于肌肤;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生风,肝木克脾土,痰湿内生,与外感毒邪相和,风火邪毒挟痰上扰,痰火邪毒循经上犯,发为头面疱疹;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郁久化火,与外感毒邪相和,痰湿火毒之邪内蕴,蓄积于皮肤而生疱疹。头颈部带状疱疹处常为足少阳胆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所循行,各种成因所致湿、热、火毒之邪搏结于皮肤、经络,发为斑疹、水疱;经络痹阻,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疱疹附近及经络所过之处疼痛。头面带状疱疹的病机为湿、热、火毒客于经络,气滞血瘀,阻遏经络致病。治疗后,热毒渐消,余毒尤在,故皮疹消退,疼痛不止,后遗疼痛多呈游走性、放射性、阵发性,遇冷热诱发。

2 辨证分型

头面带状疱疹临床表现为首发部位皮肤发红,随后出现簇集性粟粒状的丘疱疹,皮肤有灼热、疼痛或瘙痒麻木感,呈条带状或片状分布,多发生于面部一侧,疹消后可遗留疼痛感。肝经郁热型可兼见水疱色鲜红,疱壁紧张,患者情绪暴躁、心烦易怒、口苦,舌红黄,脉弦数;脾虚湿蕴型可兼见水疱色淡红,或黄白水疱,水疱较多,病程相对较长,疱壁易溃破,渗水糜烂,患者食欲较差、头身困重、腹部满闷,舌红苔腻,脉滑数者;痰瘀阻络型可见疱疹、红斑虽然消退,但仍遗留疼痛,余邪留滞,血络不通,舌有瘀点,脉滑涩者。

3 “年氏三联综合疗法”

3.1 方药内服

3.1.1 肝经郁热型 头面部一侧发起簇集性粟粒状丘疱疹,皮肤感觉灼热、疼痛或瘙痒麻木,多呈带状排列,兼见水疱颜色鲜红,疱壁紧张,情绪暴躁、心烦易怒、口苦,舌红黄,脉弦数。

此为湿热熏蒸肝胆,选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之湿热,还可加减延胡索、蒲黄、地龙等活血止痛药,祛瘀通络而止痛。

3.1.2 脾虚湿蕴型 头面一侧发簇集性粟粒状丘疱疹,皮肤感觉灼热、疼痛或瘙痒麻木,多呈带状排列,兼见水疱颜色淡红,或黄白水疱,水疱较多,病程相对较长,疱壁易溃破,渗水糜烂,患者身重腹胀,厌食,舌红苔腻,脉滑数。此为脾虚痰湿蕴结,选用平胃散燥湿健脾,若日久湿郁化热可加减黄芩、黄连、马齿苋等清热化湿解毒之药。

3.1.3 痰瘀阻络型 面部的疱疹、红斑虽然结痂或消退,但仍遗留疼痛,舌有瘀点,苔腻,脉滑涩者。此为热毒渐消,余毒尤在,痰湿毒邪瘀阻经络,选用年氏化痰通络汤,化痰活血为主,可加减通络止痛之药。

年氏化痰通络汤:炒僵蚕10 g,地龙10 g,炒刺蒺藜10 g,炒川楝子10 g,延胡索10 g,生蒲黄10 g(包煎),川贝母 10 g,化橘红 10 g,厚朴 10 g,瓜蒌20 g。

组方用药思路:年氏化痰通络汤选用清热化痰的川贝母、瓜蒌、炒僵蚕化腠理及脏腑经络之痰,化橘红可行气化痰,炒刺蒺藜、炒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肝气疏泄正常,则气血运行正常,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地龙活血通络止痛,生蒲黄活血化瘀止痛,厚朴行气,气行则血行,全方共奏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之功。

各型患者兼有口腔内疼痛,排除器质性疾病者,可配合使用生蒲黄漱口,予以每日6 g生蒲黄漱口,每日漱口3次,每次2 g生蒲黄,生蒲黄是香蒲科植物香蒲或同属植物的干燥花粉,漱口使用时,不需要特殊制备,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功,年师多年临床运用生蒲黄漱口配合治疗头面带状疱疹引起的非器质性口腔疼痛,疗效显著。

3.2 局部湿敷 选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的中药外敷,可直接接触皮疹部位,有利于药物吸收,同时可增强局部微循环,促进纤维素渗出,保护创面,促进愈合,可显著提高药物的疗效。

选取泻火解毒,有活血止痛功用的三黄二香散:黄连、黄柏、大黄、乳香、没药各30 g煎煮药液,待药液温度凉至30°,然后将无菌纱布浸入药液,以3层纱布敷于皮疹处,时间为半小时,切忌过热烫伤皮肤。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发肤有无痒痛、皮肤颜色变化、过敏反应等,若发现即停止。治疗结束后,告知患者切忌摩擦、搔抓患处疱疹,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热水清洗患处皮肤,减少皮肤刺激,患者夜间睡眠应健侧卧位,谨防疱壁破裂,皮损累及眼部时,鼓励患者平素多做眨眼运动防止粘连,若发生在头皮部皮疹,应剪掉局部毛发,保持创面清洁。

3.3 针刺治疗 取穴:大椎穴刺络拔罐,角孙穴放血,肝经郁火者,取肝俞、胆俞、行间、大敦、阳陵泉;脾经湿热者,取脾俞、隐白、内庭;痰瘀互结者,取丰隆、阴陵泉、足三里、血海、合谷。

操作:患者俯卧,碘伏消毒大椎穴,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大椎穴,注意手法轻快,避免血肿,随即拔上1个玻璃火罐,3 min后取下,用消毒棉签擦净局部血渍,血色常成暗黑色,再消毒后贴上创可贴。碘伏消毒双侧角孙穴,先从角孙穴上下2 cm揉向角孙穴,使该穴充血,快速点刺角孙穴,然后边挤压局部,边用消毒棉签擦净血滴,浸湿5支棉签为度,再常规消毒后,用干棉签压迫止血。该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疱疹局部围刺,疱疹带的首、尾各刺1针,在疱疹带中点上下,向疱疹中心,各刺1针,沿皮平刺,各证型辨证取穴均用毫针泻法,隔日1次。

穴解:大椎穴乃诸阳之会,大椎穴放血可清泻血中的热毒,该穴刺络拔罐有泻火开壅,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功效,还能激发人体免疫力;角孙穴放血可疏风清窍、泻火解毒,使湿热毒火从血外泻,达到逐瘀止痛;疱疹局部围刺,局阿是穴,可通络止痛;肝俞、胆俞可清泻肝胆火毒,肝经火热重者加大敦、行间,大敦为肝经井穴,行间为肝经荥穴,皆可清肝经之热,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可清泻肝胆火毒;脾经湿热,加脾经井穴隐白、胃经荥穴内庭以清泻脾胃湿热,各穴联用,泻火解毒,清热利湿;痰瘀互结者可选血海,清热活血,丰隆清热化痰,阴陵泉脾经合穴,健脾化湿,足三里健脾化湿,面口合谷收,用于治疗头面疾病。

4 典型病案

患者女性,52岁,因左侧面颊及唇周带状疱疹1周,来门诊就诊,发病期间西医曾予以抗病毒、止痛治疗无效,目前疱疹已结痂,患者自诉每晚夜间疼甚,时有瘙痒,麻木感,舌体疼痛,牙龈疼痛,身乏力,精神欠佳,口干渴,恶心食欲差,寐差,大便干燥,每日1行,月经刚结束,偶有胸闷胸痛,心电图正常,既往有冠心病病史,舌淡黄,苔厚腻而白,舌根略黄。左脉沉细弦滑数,右脉细滑。

方药治疗:

1诊:炒僵蚕10 g地龙10 g,炒刺蒺藜10 g,炒川楝子 10 g,延胡索 10 g,生蒲黄 10 g(包煎),川贝母 10 g,化橘红 10 g,北沙参 10 g,厚朴 10 g,瓜蒌20 g,炒火麻仁 10 g,竹茹 10 g,柏子仁 15 g,制远志10 g,丹参 20 g,7 剂

局部湿敷:依前法,每周3次。

针灸治疗:大椎刺络拔罐,角孙穴放血,1周1次,常规针刺取双侧取丰隆、阴陵泉、足三里、血海、合谷,隔日1次。

予生蒲黄42 g漱口,每日使用6 g生蒲黄漱口3次,每次漱口用2 g生蒲黄。

经上述治疗1周后患者自述面部疼痛大减,已无麻木感和瘙痒感,舌体及牙龈痛也得到缓解,现在面部仍有隐痛,口渴症状缓解,大便已不干结,胸闷痛好转,现有腹胀,食欲不振,仍有疲乏感,舌淡苔腻,左脉弦滑,右脉细滑。

2诊:炒僵蚕10 g,延胡索 10 g,生蒲黄10 g(包煎)川贝母 10 g,化橘红 10 g,北沙参 10 g,厚朴10 g,制远志10 g党参20 g,丹参10 g,石菖蒲10 g,炒鸡内金15 g,太子参10 g,娑罗子10 g,紫苏梗10 g,泽泻 10 g,7 剂

予以生蒲黄42 g漱口,用量同前,针灸及湿敷治疗如前,经两周中医综合治疗患者痊愈,诸症皆除。

按语:该患者辨证为痰瘀阻络型,采用年氏化痰通络汤,方中川贝母、瓜蒌、炒僵蚕、竹茹清热化痰,化橘红行气化痰,炒刺蒺藜、炒川楝子疏肝行气止痛,延胡索、地龙通络止痛,生蒲黄、丹参活血通痹,厚朴行气,火麻仁润肠,柏子仁、远志安神,沙参滋阴治疗口干,生蒲黄漱口作用于口腔及牙龈局部,活血定痛。2诊患者症状缓解,遂减化痰活血之品,因脾虚症状明显,遂加党参、太子参益气,紫苏梗行气,鸡内金健胃消食,娑罗子疏肝和胃,泽泻淡渗利湿,局部中药湿敷,配合刺络放血、拔罐及常规针刺,三联中医综合治疗,共奏奇效。

5 讨论

西医认为头面带状疱疹的根本原因在于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采用以抗病毒为主的治疗原则,常用口服阿昔洛韦、注射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配合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4],及时足量的抗病毒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可产生头晕目眩、呕吐、腹泻、甚关节疼痛等不适症状,后遗神经痛发病率较高。头面带状疱疹容易误诊、并发症多、病情错综复杂,多达20%的带状疱疹发展为后遗神经痛,约一半后遗神经痛患者在60岁以上[5],多发生在疱疹皮损消退后1~3个月,常持续数月或数年。当头面带状疱疹累及面、听神经时,产生面瘫、耳鸣;若累及膝神经节,则严重影响面神经的运动、感觉神经纤维,发生耳带状疱疹综合症(Ramsay Hunt综合症)[6];若累及眼神经时,则并发病毒性结膜炎。患者感染后,病毒由患处皮肤感觉神经末梢,逐渐沿神经纤维向中心移动,并长期潜伏于脊髓后根的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潜伏的病毒会再次活跃起来,沿感觉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内增殖,在皮肤、黏膜发为疱疹或丘疱疹,受累神经节发炎坏死而产生剧烈的神经痛[7-9],因此该病应早期诊治,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

年莉教授认为头面部带状疱疹的中医病机为湿、热、火毒阻遏经络发为疱疹,气血不通而致疼痛,本病共分为3型,即肝经郁热型、脾虚湿蕴型、痰瘀阻络型,分别予以龙胆泻肝汤清泻肝胆湿热,平胃散健脾化湿,年氏化痰通络汤化痰祛瘀通络,年教授认为邪毒浸淫与气血失衡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故在各证型中注意固护正气与调和气血,方能事半功倍。此外,可根据疱疹所发部位的归经,适当加入引经药,疗效益彰。头面带状疱疹患者常出现口腔疼痛,治疗颇为棘手,年教授多年经验发现,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采用生蒲黄漱口,临床疗效屡试不爽。年老体弱有基础疾病者,注意基础疾病的一同调治,如基础有胸痹的患者注意养心通痹,切不可忽视基础疾病而顾此失彼;局部中药湿敷可激发人体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进一步加快皮肤表面疱疹干燥结痂,抑制疾病发展,加速止痛除疱之功;刺络放血拔罐,结合辨证取穴可调畅气血、疏通经络,使内郁之邪毒迅速外泄,开腠理引邪外出。

综上所述,“年氏中医三联疗法”通过方药内服,固护正气,驱邪外出;结合针刺放血使热毒随血而泻,通络止痛;再以三黄二香散局部湿敷,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保护创面,促进愈合。三联疗法相互为用,内服外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促进疱疹减退与结痂,具有起效快,镇痛好,不良反应少,减少后遗神经痛发生几率,减轻疼痛等不适症状,显著提高疗效等诸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后遗神经痛疱疹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中医康复护理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夏季警惕汗疱疹
1分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说说“上火”那些事
治新生儿黄疸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凉膈散加减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