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国际化发展的问题与路径

2021-12-04吴燕萍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吴燕萍

(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在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方面,国务院在2019年1月公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了中国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对等关系,并基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启动了“双高计划”。基于此方案,教育部与财政部于同年3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为满足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需要,围绕“双高计划”展开高职国际化建设,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随后制定了与之配套的遴选管理办法与项目申报流程;2019年12月,首批遴选的197所高职学校与专业群公布,有力推动了“双高计划”与高职国际化的发展进程。

一、双高计划对高职国际化发展的驱动导向

(一)以抢占职教高地为方向,注重差异化办学

在厘清全球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职教体系,抢占国际职教高地,进行差异化办学是“双高计划”下高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双高计划”驱动我国职业院校通过跨国职教合作、全球职业培训、国际优势专业共建等渠道,打造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职教领域的制高地位,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在抢占国际职教高地的过程中,突显差异化办学的个性定位,在中国特色职教体系指引下,找准自身特色,发挥文化优势和专业禀赋,打造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优势和特色。

(二)以打造中国职教品牌为抓手,形成品牌化效应

双高建设背景下,加强高职院校的品牌建设,能够对外增强认同感和竞争力,对内提升发展内聚力和向心力。我国“双高计划”发展任务中明确提出要以院校的国际化专业水平、施教能力与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心,加强国际间的教育往来与文化交流,打造中国职教品牌,促进全球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具体而言,要求以放眼世界的思想格局,吸收与包容各国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的精髓,立足于国际化竞争态势,致力于形成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品牌形象。以品牌化的思维科学对待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将品质建设与特色建设融入到院校发展、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师资锻造以及教务管理等各个领域,全面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以更好地实现品牌效应,增强国际竞争实力[1]。

(三)以双高专业群建设为杠杆,推动趋同化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致力于全球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极为强调“职业教育的国际理解与包容”,鼓励将职业院校的跨区域专业整合与全球视野下人才培养目标相统一,全面纳入教育国际化发展序列。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个渐近性的科研交流、人才交换以及文化跨界的活动过程,这一动态过程终将回归于高职教育的趋同性演变[2]。我国职业教育顺应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与全球众多国家都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良性互动机制。目前,经教育部备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224个[3],其中部分专业的开设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我国职教应以双高专业群建设为杠杆,扶优扶强的同时,扬优补劣,推动国内高职院校、其他普通专业的全面建设和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引领国际优势职教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碰撞、经验共享和专业共建,围绕经济全球化对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将职业技能人才的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通才”。

(四)以战略纵深经营为归宿,强调民族化教育

加拿大教育家Jane Knight提出的教育国际化理念将教育的开展分为国家战略的宏观层面与院校策略的微观层面,宏观维度上强调国家的战略动机决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而微观维度上则指明院校策略的实施是围绕国家战略层面的细节落实,二者相结合,在大方向和小目标之间完成教育国际化的演变进程[4]。我国高职教育在宏观层面上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国际化发展,一方面顺应国家改革开发的基本国策,使教育事业成为助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催化剂;另一方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纵深发展,带动人才资源等关键生产要素的流通,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微观层面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是以民族教育文化为底蕴的综合素质提升,无论是职业技能还是道德素养,高职国际化发展都无法脱离本土情结和民族属性而独立存在。民族性是职业教育的基础,民族化教育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国际化发展策略的根本出发点[5],为适应国家战略纵深经营,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与民族化发展应齐头并进。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跨国交流对接不畅,国际先进办学经验互动不足

由于职业教育自身资源禀赋与管理机制的限制,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存在跨国交流对接不畅的问题,从而使得高职国际化“取经”道路困难重重,缺少成功模式与先进经验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没有形成引导或促进高职教育跨国交流的顶层机制,缺乏系统性的有力组织。一直以来,中国高职教育很大程度上围绕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开展教学工作与人才培养,办学经验间接来源于国内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或理论上的国外知名高职院校的先进模式,缺少核心上的实践互动[6]。即便高职教育体系内的跨国合作办学趋于常态化,但校与校之间的直接联系较少,实质性合作不多,由于缺乏顶层机制引导,合作办学大多沦为高职院校招生的幌子,合作办学的教育借鉴意义大打折扣。二是高职国际化发展受到本土化物质、意识的双重阻碍。高职国际化是一个针对职业教育各方面与全球接轨的系统化工作,无论是院校设施、教学资源以及跨国途径等硬件基础,还是师资力量、课程开发与文化交流等软件基础,都受到束缚。

(二)世界意识格局不广,优质国际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中国高职国际化发展虽有探索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的积极愿望,但也存在故步自封、安于现状的狭隘意识,导致高职国际化发展未能形成较大的合力。此外,当前高职国际化发展主要停留在教师出国研修、学生交换学习、师资能力引进等层面,而对于深层次的涉及新兴产业的高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国际化发展潮流的课程资源交流合作相对较少,导致“高尖新”的职业专业国际化教育资源匮乏。同时,“双高计划”在省级统筹的基本原则之下,省级主管部门与国务院外事部门容易产生职能交叉,教育部备案、教育资源引进与行政审批过程相对繁琐,虽然杜绝了大量劣质资源的泛滥,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优质资源的引进。

(三)国际标准体系制定的参与乏力,体系构建滞后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标准体系建设仍处于学习与借鉴阶段,国内高职教育标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不够,国际高职教育标准体系的制定参与明显乏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对比研究失衡,未高度重视高职国际化发展中国际标准制定的意义。教育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准线,关系到国家教育水平的提升。但是我国高职院校对国际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整体认知和研究兴趣缺失,过多聚焦于国内形式的探讨,从而在高职国际化标准参与中主动性不足。二是中国特色职教标准体系构建滞后,缺乏国际化探索的勇气。对于国外职业教育标准无法做到外为中用,集中表现在合作办学中,特色专业的打造依然坚持本土化开发利用为主的导向[7],而无法放眼国际。

(四)师资队伍建设不足,教学施展乏力

“双高计划”背景下我国高职国际化发展中的师资队伍建设还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国内高职师资力量的国际化培养机制不健全,高职教育师资队伍获得出国进修的机会相对较少,因公出访以及跨国学术交流受限,加之在职业规划、薪资待遇上无法形成统一标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国际化能力提升,缺乏对国外先进一流的职业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必要条件。即便是少数的跨国培训与交流,也因组团目的、成员专业、经济利益等因素,限制了活动的展开,使师资国际化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国际化教师的引进缺少动力支撑,受限于高职外语课程开设以及外籍教师汉语水平的影响,高职院校外籍教师的聘用多为语言类专业,对高职高水平专业的国际化建设贡献力度有限。在这一客观现状下,高职教师国际化的思想意识、专业技能与知识水平发展没有与之相应的环境烘托,难以肩负起具有中国教育特色的职教国际化发展重任,最终影响到专业教学的开展。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国际化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职能统筹,促进跨国交流学习

“双高计划”明确了提升国际化水平的任务,要求集中高职院校的对外交流优势,加强与职教水平先进国家的教育交流与育人合作。因此,结合当前我国高职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交流不畅与经验缺失的问题,需要强化职能统筹,在跨国交流学习中弥补。首先,建立与完善高职教育跨国交流的顶层引导机制,强化系统性的组织,迎合国家战略层面的号召。例如根据当前高职国际化发展态势,建立院校、政府与国外机构的三方协调联动机制,加强相关专业的协同推进,尤其是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致力于高职高水平的特色专业群构建,并以此为杠杆,反哺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发展。其次,理顺高职院校管理组织架构,逐步淘汰落后的管理方式,接入顺应国际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消弭国内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所造成的双重阻碍。例如设立专门的国际化发展接洽部门,构建熟悉国际化发展规则与教育理念的职能机构,专职负责校内国际教育资源的统筹配置、境外文化交流的组织联系以及中外合作办学事务的处理等。

(二)创新思想观念,推进全球化资源共享

针对高职国际化发展存在的意识格局与教育资源问题,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创新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观念,开放性的迎接国外先进的教学思维方式,并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强化一体化办学模式,促进国际教育资源的共生共享,搭建国际化高职教育平台,从国家层面营造宽松的资源引入环境,丰富人才理论培养与实践提升的资源供给。具体的,一是可以借助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所搭建的文化交流路径,拓宽国内高职教育界的视野,包容并蓄,促进教育思想的“走出去”与教育资源的“引进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二是要克服畏难情绪,面向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际科技前沿动态,针对性的派遣教师出国研修,交换学习等,从而重点培养一批开拓眼界的带头人,将国内“产教结合”的办学特点与国际化办学模式相结合,打造一个品牌化、形象化的高水平专业孵化地;三是厘清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布,根据院校“高尖新”专业的国际化教育资源的引进情况,合规合法的上报教育主管单位,助力于教育资源的发展以及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使其成为高职国际化发展的“名片”。

(三)提升国际影响力,增进一体化体系创建

就目前而言,要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关键在于要提高国际标准制定的参与度。首先,要加深对高职教育国际标准的认知,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对高职教育的院校治理、专业建设、课程开设、人才培养体系的国际公认建设标准有了相应认识,接下来便是结合“悉尼协议”等国际专业建设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引导国内高职专业的建设与国际化发展的方向。其次,要组建大职教联盟体系,集中国内高职教育优势资源,深化中外合作内涵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时,提升对国际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整体认知和研究兴趣,在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交流中推进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开发制定。最后,逐步实现高职发展的教育标准一体化建设,在国际职教交流中掌握主动权,强化特色专业的内涵建设,无论是思想文化、教学评价等软件体系建设,还是教育设施、教学资源等硬件体系建设,既借力又助力,在民族化原则的基础上,朝国际化与一体化发展方向前进。

(四)注重师资建设,引进国际化执教人才

高职国际化发展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锻造,建设“双师型”教育队伍,以师资力量反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从而推进全球职业教育的前沿水平。首先,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特色培养学科带头人与技能人才,优化高职专业国际化发展的师资结构,依托“职教20条”带动整个高职教育师资力量的飞跃。其次,健全国内高职师资力量的国际化培养机制,以国家为主导,组织高职教师分批次、按层次的出国进修,增加因公出访次数,减少中国学术与文化交流的限制,并从出国学习补助、进修资金提供等方面完善高职教师的培养机制,从而迎合职教国际化发展中师资力量的提升需要。再次,完善外籍教师的引进机制与动力支撑,形成高密度、全方位的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立足高职双语课程设计、教研科室构筑、教学创新实践等多重要素,形成外籍教师与本土教师有效协作的人才孕育机制。在高职教师团队管理上,加强沟通交流与分工协作,强化高职国际化发展师资团队的整体实力,为参与国际竞争积累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