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改革与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

2021-12-03胡兰凌

关键词:设计教学学分制教学模式

胡兰凌

摘 要:在当前高校设计教学已经普遍采用“学分制”的背景下,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正和完善,是保障高校设计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也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文化高速发展的必要举措。怎样切实有效地改进“学分制”教学成为设计教育界急需认真研究的课题,也需要从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基础性知识结构,打造精品课程,开展网络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等方面的有效途径,为深化学分制教学改革,提升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学分制;设计教学;教学模式

“学分制”是以高校“选修课”教学模式逐步发展而产生的规范管理制度,通过近四十年的学分制教学改革实践,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根据各学校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格局,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方面确实满足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也浮现出课程体系设置拼缀、同质化重复等不足等问题。如果追源溯流,不仅要明确学分制与选修制的产生和发展进程,更需要理解其诞生的目标和社会背景。

一、“学分制”与“选修制”溯源

“学分制”是我国高校教育借鉴和吸收国外高校教育发展改革的经验而建立的,学分制是一种体系性的教学管理方法,它是服务于既定的培养目标的。不同的人才需求(即培养目标)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模式为之服务,学年制服务于计划经济体制,学分制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阶段采用学年学分制,都是势所必然,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1]。

始于17世纪的欧洲科学革命,极大程度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不仅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之前,欧洲高等教育自柏拉图时代起就一直推崇发展人的心智与理性、完善人的品格与思想为最终目标,这是一种与职业、技能基本无关的“自由教育”。而这种以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自由教育逐渐无法满足工业时代社会对高等人才培养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导致高校教育体系开始接纳大量实用性技能学科和专业知识,高校在尽力保留“自由教育”相应的人文课程基础上,不断的增设科学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愈发庞大,高校学生要承担的学习内容与有限的学习时间和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促使“选修制”教学模式的诞生。

早在19世纪中叶,由创办柏林大学的德国教育家维琳·洪波特开始倡导自主学习、科研与教学并重、重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等教育理念。柏林大学开始采取“选修制”进行教学管理,在学术自由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制度改革,允许并鼓励学生在选课、选专业、转学、选择老师等多方面拥有自主权。洪堡的大学教育理念,直接为德国带来现代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繁荣,而且为世界范围内的高校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经验。由此,“选修制”成为与学术自由相对应的新型现代高等教育被广泛接纳和传播。

“选修制”于18世纪末传入美国,托马斯·富兰克林开始尝试在圣约翰学院试点“选修课”制度。随后哥伦比亚大学也尝试开创“选修课”,鼓励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意愿,相对自由地选择在校期间学习课程,并且探索性的使用“主干课程+自选课程”教学制度。学生能够有机会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类之间根据自己意愿进行选择,其中包含有“语言文学”“外科学”“社会法制”“哲学思想”“高等数学”等不同的专业课程,将其中部分课程组建成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再根据自身意愿和兴趣任意选择“主干课程”以外的课程,这些课程为称为“自选”课程,但是“自选”课程的成绩不与学位挂钩。

哥伦比亚大学的“选修制”教学制度改革尝试为其他学校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了范本。19世纪后期,陆续有耶鲁大学、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都积极开展“选修制”教学制度的尝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其中以哈佛大学的改革历程最具影响力。

1869年,查尔斯·威廉·艾略特出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学习借鉴德国大学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高校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服务”为目标,全面推行“选修制”。但是在推行“选修制”初期,对学生怎样达到毕业要求以及评判毕业标准存在诸多疑问,毕竟在相对宽松的自由“选课”,学生们各自选修的课程不同,专业方向不同,这种过于自由的教学制度难以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估。由此,在1871年,哈佛大学通过对学校设置的所有课程进行系统评估后,根据学习时间折算成相应的“学分”,并将“学分制”纳入“选修制”的管理,1872年,经过反复修订后,新版的“学分制”正式诞生,它最大的特色是规定了学生无论怎样选课,在考试成绩合格以后,就可以获得这门课对应的学分。学生要达到规定的学分总量既可以毕业,但不限定学习年限。学分制的确立使美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传统的必修课程制度的绝对统治地位,确认了所有课程的平等地位,有利于知识与学科的平衡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高校课程的扩大,促进了新学科的形成,推动了传统的高校向现代化综合大学的转变[2]。由此,“学分制”教学体制可以视为“选修课”的改革与完善。

学分制的確立不仅完善了选修制的可操作性,也有效地保障了选修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果,但它也颠覆了传统学院式教育的教育模式。但是流传甚广的一句评论是“学分制像做煎饼一样,把美国大学翻了个底朝天。”[3]学分制的创立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制度被确立下来后,随之一同革新的对象由“教学制度”转变为对“管理规则”的完善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如果回顾哈佛大学对学分制改革的历程,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种教学制度与社会市场经济与自由竞争的紧密关联,无论是洛厄尔的“集中与分配制度”,还是詹姆士·伯莱因特·柯南特的“通识教育”课程,或者是德雷科·博科的“核心课程”计划,三任校长都是在对修改选课规则为切入点,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与规划,对高校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及时修正。学分制都映射出选修制作为已经高效率、务实求进的教学制度被教育界广泛认可和接受,现代高等教育改革已经从教学形式的革新发展到对教学内容的建设,重心由制度革新转为制度完善和教学本体建设。

二、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趋势

在1988年由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艺术设计第一次作为专业名称出现,它是把原本统称为工艺美术的装饰装潢、室内设计、染织设计、陶瓷艺术、环境与公共空间艺术、视觉传达艺术等专业再进行重组。在2011年由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与教育部共同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文件里,艺术学第一次被确认为学科门类,艺术学与艺术理论、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都成为一级学科,这次学科改革促进艺术设计学科拥有了更好的发展历史机遇。紧接着在2012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设计学正式成为专业类学科,在设计学体系中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设计学、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公共艺术等八个专业,这样的重新梳理明确了艺术学各专业的研究领域、厘清了专业内容与特色,为艺术学科进一步发展夯实了根基。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始于艺术类专业院校,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艺术设计学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新中国初期,全国绘画艺术类高校仅有十余所,也有“八大美院”之说,即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术学院、浙江美院、广州美院、湖北美院、天津美院、鲁迅美院、四川美院,且招生名额少,主要呈现为以艺术类专业教学为主,设计类专业教学为辅的状态。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范围内的综合院校、文科院校、理工科院校甚至体育学院、音乐学院都陆续开设艺术设计学院。由于各自的办学基础、办学特色的差异,各类院校在教学管理、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师资条件、文化资源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此外,地域性的差异和文化差异,在客观上也促成多元化艺术设计教学局面的现状。

艺术设计专业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也是促成教学模式多元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设计学科首先是有技术性要求,所谓艺术其实是以技术为基础的,不同的艺术专业必然有随之对应的技术知识体系,由此在艺术设计学科下的各类专业也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例如:服装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针对的市场不同,需要的材料也完全不同,就必然导致专业的差异化。

(2)艺术设计专业的共性与个性。虽然艺术设计学科下的各类专业有客观差异性的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们的专业基础仍然有共性形成交融。比如任何艺术设计专业都需要造型基础、色彩基础、速写基础等,在艺术理论方面也都需要学习艺术史、美学原理等理论性知识。不同方向的设计专业从知识层面上都可以划分为学科类知识、学群类知识和专业类知识三大类。将学群知识或者学科知识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相互组合、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可以创生出多种教学模式。

(3)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艺术教育与理工科专业不同,艺术并没有完全绝对同意的答案。感性因素占据更大比重,欣赏和审美成为这个专业主要研究内容。从某一程度说,艺术设计学科是理性与感性的融合体。其中不能缺少技术性知识的学习,但也需要重视艺术理论研究。并且需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综合各地区特有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所以在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索中,分科教学、导师制、工作室制、课程教学、课题教学、校企合作等都有成功的经验。各院校根据自身优势制定的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对教学特色的追求,都促进了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在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发展过程中,目前为止我国主要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有:

(1)学年学分制。在1995年文化和旅游部颁发的《关于高等艺术学院校试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直接推动下,在20世纪末期,各艺术院校结合自身教学内容的实践进行调整,开展了以“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改革。但在这一阶段,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来看,必修课仍然占据总学分的80%以上,选修课仅占10%左右,选修课在总学分课时量中基本属于点缀。教学模式还是以学年制为主体,这种教学的优势在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有比较严密的计划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达到基本培养目标”。[4]在以技能型教育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中,学年是的教育成效具有明显的优势,至今仍被部分艺术院校采纳,如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仍然沿用学年制教学模式。

(2)分段式学分制。分段式学分制也是复合型学分制,属于不完全学分制,这是目前艺术设计教学中最被广为采纳的教学模式。分段式教学突破了长期以来“专业对口教育”的固定思路,建立了“大设计”的概念,强调艺术设计专业下属各专业方向的共性因素,实施以“通用基础+专业方向”的分段式教学,在具体教学实施表现为1-2年的通识基础教学,2-3年的专业方向教学。目前分段式教学模式已经得到艺术设计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基本上以“1+3”(1年通识专业基础教学+3年专业方向教学)、“2+2”(两年通识专业基础教学+两年专业方向教学)为代表成为近年来设计教学改革与实施的范本。

(3)计划型学分制。计划型学分制主要集中在学分制改革比较成熟的综合性大学,其特点是以选课机制为基础,培养计划为纲要、半开放性课程体系为依托的计划型学分体系。目的在于培育适应性强、综合素质高、具备发展后劲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实施规则遵循:学生通过选课的方式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采用半开放教学体系,即以固定课程(必修课)与开放课程(选修课)比例约为2∶1,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仍然反映出专业的特殊性。

(4)开放型学分制。开放型学分制也称为完全学分制,以“突出课程”、“淡化专业”为基本策略,以全新的开放型课程体系为依托,提倡“每位学生为自己设计课程表”。将专业要素抽取出来作为课程设置的基本构架,实行从技术门类向知识要素的转移[5]。创建一个由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建的综合性教学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色是完全实现了学分管理和学习方面的自主性,设计学院的教学突破了年级、班级等通常教学管理方式的限制,打通了专业方向的壁垒和隔阂,通过一种完全开放式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完全开放的课程体系中开展学习。

当然,这种完全性的学分制对传统艺术设计教学的冲击和改革力度最大,其中也将面临诸多难题尚待解决,但是,在当前整个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类商业产品更新迭代頻率加快,行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确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这一代人的必要思想准备,作为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重视“宽口径、厚基础、适应能力强”成为教学模式紧跟时代发展的必要。

从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现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术设计教育尚处于“优化技能教育”的改革阶段,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上一直以“专业技能型教学”为主导,教学改革亦是如此。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的艺术设计教学是从艺术类专业院校中培育发展起来的,长期受到传统美术教育和工艺美术教育的影响,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一直以“专业型专才教育”为本,所有的教学与课程设置都围绕专业教学展开。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非艺术类院校和各大综合类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惊人,经过近二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在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在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极好的成果。

三、“不完全学分制”与“完全学分制”艺术设计教学模式

高校课程于课程体系始终是大学教学活动的重心,在高等教育观念发展的历程中,从艾略特谈及的“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6],到勒格尔的“广博型人才”,课程体系一直承担着人才培养的探索者与塑造者的角色。陈向明先生指出:“任何一次课程体系改革都是育人观念演化的里程碑。”[7]在学分制模式下,艺术设计课程体系的规划者正是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方案表达和探索着教育理念的发展前景。

“不完全学分制”也是“学分学年制”,它属于我国推行学分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也是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教学模式。具体的主要教学实践分为“学年制”和“分段式”,尤其以“学年制”占据主导地位,在全国设有艺术设计专业的730余所高等院校里,采取“学年制”教学模式的院校占比达到80%。

完全学分制与不完全学分制的主要差别体现在选修机制的不同,完全学分制是以美国学分制为基础的西方高校教学模式,基本特点是广普的选修课制度、开放的课程体系、学分制管理,灵活的培养机制。但由于我国高校在现行的教育管理机制环境中,推行完全学分制存在一定困难,当先采用完全学分制的仅有南京艺术学院、武汉大学及北京大学等试点施行。

目前我国的专业艺术学院与综合类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均采取这类设计教学模式,学分型学年制是传统艺术教学模式的延续,专才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主导,注重绘画基本功的高强度训练,注重艺术技能及艺术修养的课程教学。但是,在长期以来以专业技能我核心目标的专才教学理念指导下,培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储备过于单一,就业对口专业局限性较大。由此,在学分制教学理念的改革措施影响下,“减少必修课课时量,增设选修课”成为主要创新途径。其中,综合类院校的艺术设计学院与艺术类专业院校在具体施行中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教学方式。艺术类专业院校的选修课仍然以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为主,综合类院校的教学资源则包含了:文、史、哲、经济、理工等各个不同门类的跨专业课程。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厚基础、宽口径、增强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导下,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以构建通识基础知识为目标的教学平台改革实践开始施行。“1+3制”,“2+2制”等分段式学分制教学模式成为艺术设计领域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据统计,目前我国有80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有艺术设计或者工业设计专业,其中有约25%的高等院校都采取了各具特色的分段式学分制教学。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采用的是1+3制,这类艺术类院校有深厚的办学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专业教学都有优秀的教学团队和师资力量,对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完全学分制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力图通过“学分制”与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与教学条件相互结合,推动设计学科教学由技能教育向能力培育转型,也是实现“厚基础、广应用、保技能、重素质”培养目标的必然途径。无论是学年制还是学分制、不完全学分制还是完全学分制,任何教学制度都有相对应完整的管理系统和教学体系。

我国高校设计教育模式从曾经全国通行的装饰图案教学与“三大构成”基础教学一直发展到今天,学分制改革直接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更科学的教学规范与准则,但其探索并未停下脚步,艺术设计教育及教学模式改革依然任重道远。在祖国进入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经济与综合国力以令世人瞩目的高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愈加成为构建大众文化自信的基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亦需要随之不断探索、与时俱进,使之更好地为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冯健亲.关于学分制的发言[J].美术与设计,2001,(2):4.

[2] 蒋太岩.中美高校学分制下得人才培养[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10.

[3] 舸昕.从哈佛到斯坦福——美国著名大学今昔纵横谈[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28.

[4]文化部关于深化高等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若干原则意见[EB/OL]. https://www.pkulaw.com/chl/77c48b60f1486842bdfb.html,1997-7-17.

[5] 邬烈炎.学分制机制中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实验[J].美术及设计,2003,(2):67.

[6] 马赛.学分制在哈佛大学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轨迹[J]高教探索,2009,(1):71.

[7] 陈向明.美国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的四次改革浪潮[J].比较教育研究,1997,(3):7.

猜你喜欢

设计教学学分制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基于企业实际的针织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与“工作室模式”探讨
设计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
浅析设计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要性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