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藏侗寨本真冻鱼节
2021-12-03宁坚
宁坚
这是已经做好的“吊颈鱼”。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归养侗寨。
归养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的龙额镇。五年前,黎平县城举办“侗年节”,当时身着侗族盛装的石胜华和她的姐妹们一起参加节日活动,我的镜头始终就被这几位美丽盛开的侗族“花朵”所吸引。石胜华今年33 岁,是归养侗寨幼儿园的老师,也是归养侗寨的妇女主任。
禾谷的芒长得像水牛毛一样的香禾糯。
村里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有一排正在晾晒的香禾糯,显示着侗家人一年的辛苦付出和大自然的丰厚回报。
一个多月前,石胜华给我打来电话说,归养侗寨即将迎来一个非常独特的节日——冻鱼节,邀请我去参加。她说,归养侗寨的冻鱼节是黎平县龙额镇的石姓侗族同胞,在每年农历十月十二日举行的感恩祭祖、庆贺丰收、走亲访友的原生态节日,也是侗族男女青年行歌坐月、谈情说爱的节日,民族气息非常浓厚,距今已有260多年的历史。
没有过多的迟疑,我立即着手收拾行囊,准备前往。
走进归养侗寨
黎平县没有高铁站,我只有背着沉重的行囊在最近的从江高铁站下了动车,然后转乘汽车一个小时后来到黎平县城,再换乘中巴车前往龙额镇。路上两个多小时,中巴车时而在悬崖峭壁边蜿蜒,时而盘山穿梭而上,时而又爬入到了山谷脚底,尽管看着外面有些提心吊胆,不过车上当地的人没有丝毫怯意。
勤勞淳朴的侗族妇女石胜华。
仿如世外桃源的归养侗寨。
龙额镇到归养村的路尽管还是在大山中盘旋,不过路况还好而且不远。临近村口已是傍晚,远处的山头开始漫漫云雾缭绕,原来天公不作美,悄悄然下起了沥沥小雨,我的心情陡然有些失落。不料在汽车转过弯道来到村口大门时,我蓦然发现,身着侗族盛装的石胜华与10多位侗族妇女打着伞、手里捧着拦门酒正等待着我的到来。
当晚,我夜宿在村中,就在微凉的夜里,半醉半醒之间,望着窗外忽明忽暗的月亮,嗅着大山里散发出来的草清香,听着吊脚楼墙角蛐蛐欢快的叫声,我知道,来此遇到再多的辛苦也值得。
石胜华与母亲正在挂晒香禾糯。
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的主菜都是以鱼为主。
原生态的归养村
在一阵低低的歌声中我醒了过来,刚要坐起才发现天还没有亮。楼下就是厨房,歌声是从楼下传来的,这歌声似乎浸润了山水的灵气,如暖流般瞬间渗入我的心田,缓缓抚慰我身体的疲累和城市生活带来的紧张与不安。这份偶遇的心灵宁静,虽然短暂却异常纯粹,带给我的是一种恬静的感觉,仿佛远方的召唤,带来无穷的遐思……
不想让我的脚步打断歌声,我缓步下楼来到厨房,发现石胜华正在忙碌着准备全家人的早饭。见我走来,她笑盈盈招呼我,她的丈夫石承财也在一旁帮忙,只是对我一笑,又忙着去了。
石胜华告诉我,归养村源于清代初期,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最初石姓人家都是从相邻的从江县庆云寨逐渐迁徙至此地聚族而居,形成了现在的村落。
早饭过后,我独自开始在村里漫步。归养村处在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上,归养河从村脚下经过,村落依山而居,民房从河的两边分别向山上扩展,古香古色的小青瓦、吊脚楼、鼓楼等建筑布局相宜,形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侗族村寨。
稻谷丰收的时候就是可以捕捉稻花田鱼的时候,正所谓“稻田养鱼鱼养稻”。
一位妇女在自己家中织布。如今这种织布机已经越来越少了。
这里的民居采用的是传统干栏建筑形式,多数为2-3层,以木质结构为主,依山就势,悬空吊脚,自然组合,井然有序。主要建筑有居民的吊脚楼、鼓楼和戏台,村寨内的古井、石瓢井、萨坛等传统民族文化古迹,现在仍保存完好。
因为外面游客极少来到这里,村里除了一家烟酒小杂货店外,别无其它带有任何商业气息的门店。村子也不大,慢慢转一圈一个多小时就回到了石胜华家。
在蒸煮糯米的蒸笼里蒸鱼
上午9点过,石承财骑着摩托车去龙额镇购买生活物品,石胜华和石承财的哥哥石承罡带着竹筐和水桶准备下田捕鱼。
石胜华家的水田不远,走山路也就10分钟。水田里的水已经在前一天放了大半,石承罡在淹不过小腿的水田里用竹筐将田鱼扣住,然后麻利地抓鱼。不到1个小时,石胜华就挑着30多条半斤至1斤不等的田鱼回家了。
先用清水养鱼,鱼不断将田泥吐出。午饭后,石承财开始剖鱼,鱼鳞并不剔除,只是除去鱼鳃和内脏,然后石胜华用淘米酸汤将鱼煮熟,同时用盐、辣椒,还有一种山间摘回来的清香小草拌匀,放入鱼肚,再用禾草捆绑鱼身,放在正在蒸煮糯米的蒸笼上半部进行蒸煮。
一个蒸笼,为什么要在下半部蒸煮糯米,上半部蒸鱼?见我不解,石胜华笑着说:“我先让你看看这是什么糯米”。
原来,这不是普通的糯米,而是“水牛毛香禾糯”(侗语直译,意思是禾谷的芒长得像水牛毛一样),这可是黎平县龙额镇侗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根据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选育栽培出来的优良糯稻品种系列,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本土农作物品种遗传资源。当地群众把它种植在无污染的乡村山中水田,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只使用农家肥和打秧青綠叶沤肥。在香禾糯的整个生长期,从禾叶、抽穗、稻花,一直到灌浆、成熟、收割,都散发出清鲜的芳香气味。
我恍然大悟,在蒸煮的过程中,香禾糯散发的香味逐渐渗透进了鱼身。毫无疑问,在整个节日里,这道菜是主角。
至于为什么要用禾草捆绑鱼身?据说在清朝年间村里有一户人家在过节那天,因为小儿子外出放牛,父母做好鱼后留了一份给他晚上回来吃,并用禾草将鱼捆上吊起作标记。所以,这种鱼又被称为“吊颈鱼”。
原汁原味的冻鱼节
节日里的两道鱼菜,一个是吊颈鱼,另外一个是冻鱼,那么冻鱼的来历又是什么?
石胜华告诉我,她们石姓祖上在清朝年间曾有一位勇士,为了反抗清朝的黑暗统治,带领农民起义。一次,他率兵出征在外,直至秋收仍未回乡,但家族人还是开田捉鱼煮好盼他回来。此举感动了天神,为了不让煮好的鱼变味,天神下令天气变冷,让鱼冻结。直到农历十月十二日勇士回来后,吃到的冻鱼味道仍然十分鲜美。后来,石姓侗家为了感谢天神,决定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二日拿冻鱼祭祀天神,形成了今天的冻鱼节。
如今,节日的宴席上不仅有冻鱼,还有蒸煮的吊颈鱼、烧鱼、腌鱼、鱼生片和煎鱼等。
感恩祭祖是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晚饭开席前,石胜华的父亲换上民族服装,举行了简单的祭祖仪式。走进里屋前,他再三叮嘱石胜华不要让孩子跑进来打扰他,然后在里屋的火塘边将吊颈鱼、冻鱼、米酒、香禾糯米饭摆好,又摆放3张纸钱,3个酒杯,把烧的香分成3份,各插在火塘边,再烧香化纸,一边口中喃喃有词,一边将米酒倒进杯子后举过头顶,之后面色凝重地敬奉冻鱼和糯米饭。念完祭祖词后,他把祭祖的3杯酒,先倒1杯淋在已烧的纸钱灰里,自己喝下1杯,最后1杯递给在场的人喝下。
火盆边的行歌坐月是侗家人独特的婚恋习俗。
侗家人认为万物有灵,祖宗故去后并没有完全消失,只是灵魂离开躯体回到了祖宗住的地方,因此要虔诚地祭拜祖宗。祭祀口语的内容意思是请祖宗回家与他们一起过节,感谢祖宗的艰苦付出给子孙后代打下了好的基础,才有他们今天的稻禾丰收,希望祖宗保佑家族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生活越过越好。
与此同时,受到石胜华夫妻邀请来家里过节的相邻村寨的朋友,也三三两两带着礼物相继走进家门,大家一边问候聊天,一边品尝侗乡油茶。等祭祖仪式结束,主客坐定之后,晚餐正式开始。一时间,小小的归养侗寨开始热闹起来,家家户户飘出了鱼的香味,也飘出了浓厚的传统节日气息。
入夜后的“行歌坐月”
晚饭之后,夜色渐渐笼罩在归养侗寨的上空,客人们陆续告别主人准备离开,主人则以事先用荷叶包裹好的吊颈鱼和糯米饭相赠。石胜华说,过去大山里交通不便,人们从一个村子到另外一个村子要走很远的山路,因此,为了不让客人在路上饿着,主人都会在客人走之前另外准备一份食物让客人带走,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别以为节日活动就此结束,此时却是侗族男女青年寻找伴侣的好时机,这就是侗族的“行歌坐月”。
行歌坐月是侗族男女青年交往相识、谈情说爱的一种习俗方式。在侗族村寨,这种男女自由恋爱的交往活动除了在冻鱼节,也会在侗年以及其他重大节日期间举行。
一阵舒缓的歌声伴着悠扬的琵琶琴声从石胜华家的隔壁传来,那是石胜华的叔叔家,她叔叔有一个尚待字闺中的女儿。我循声而去,刚到门口,就见屋内的火盆烧得正旺。火盆边坐着一对男女,女青年身着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纹理图案,发髻上饰着环簪、银钗,戴着盘龙舞凤的银冠,颈部佩挂多层银项圈,下身着短式百褶裙,一边纳着鞋垫,一边在男青年的琵琶伴奏下用侗语低吟。而以青布包头,穿立领对襟衣、系着腰带的男青年不时以歌对唱,似乎两人正在互诉衷肠。
正在梳妆打扮的一对小夫妻。
石胜华悄悄告诉我,在这种问答式的对唱中,姑娘可以了解到小伙子的才智等各种情况,考察小伙子懂得的事理是否多,见识是否广,最终确定是否可以继续与他交往。当他们唱得情投意合时就会互换定情之物,相约时间再度行歌坐月。经过多次行歌坐月,双方感情日益加深,在姑娘没有反对的情况下,小伙子就可以托媒求婚了。12 年前,她也是通过行歌坐月与石承财相识相爱组成了现在的家庭。
第三天,我继续踏着归养侗寨的村间小道,穿梭在迂回曲折的邻里之间,走进一扇扇敞开大门的屋子,不断深入“触摸”大山里的节日文化,寻求一缕缕侗文化的气息,不知不觉中感觉到这种原生态的文化昨天还与我若即若离,今天似乎离我更近了,这也许就是探访归养侗寨我最大的感受所在……
当我带着石胜华夫妇送给我的吊颈鱼和糯米饭,一步步离开归养村的时候,一时间发现自己心中是那样的依依不舍。回望这个仿佛世外桃源的小小村寨,它不仅很美,更重要的是它完好地保存和拥有那份独特、深邃,而且未被世俗干扰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