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香制作技艺善行天下香飘四海

2021-12-03符振彦

旅游 2021年12期
关键词:技艺慈善文化

符振彦

无隐线香

线香与香膏。

香席道具

在去慈善寺的路上,越是接近,就越是想象着寺庙里那燃香飘散出的和香之气,该是芬芳怡人、安和身心的。

石景山非遗项目“和香制作技艺”互动体验传习基地在天泰山落地生根,在慈善寺建立了京西“香文化”互动体验基地。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香制作技艺传承人孙亮的工作室也设在慈善寺院内。跟着孙亮走香道,探索京西古香道文化渊源,解读古老传统的和香制作技艺,是一件有吸引力的事。

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室。

慈善寺的古香会

慈善寺自古香火极盛,被尊为“香火圣地”。沿着通往慈善寺山路前行,在这条古老的香道上,沿途景物众多,在凭吊历史遗迹的同时,观赏着古香道上的迷人风光。

早在辽代,便有“邑会结社”的习俗,由崇奉宗教的善男信女集结组合而成,也称千人邑会。旧时,会众在节日及庙会期间边行走边进行歌舞表演,定期朝山行香走会做慈善,后逐渐演变成为一项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每年吸引着信众广泛参与。明代被正式定名为“香会”,进入兴盛时期,清代达到发展高潮。香会组织活动的场所中,影响最大的被称为“三山五顶”。三山系指平谷区的丫髻山、门头沟区的妙峰山和石景山区的天泰山,五顶系指东、西、南、北、中五座碧霞元君庙,慈善寺所在的天泰山即是三山之一。昔日慈善寺香会的名气很大,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十六、十七是香会的日子,山前山后以及京东八县的善男信女前来求子求福、许愿还愿。现如今,以“香道、香会、香客”的“三香文化”内涵为根源,继续持“香”前行,重塑香道、再现香会、集结香客。

孙亮介绍香囊

香的起源与种类

在慈善寺,可以从源头了解香文化以及和香制作技艺。沿着山道前行,走进一个月亮门,就是《中国香文化》展览的展区。

阿拉伯香水瓶。

制香原材料。

法国香水瓶。

天主教行香爐。

苏合香枝叶。

香料没药。

中国香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至距今6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湖南澧县的城头山遗址出土的大型祭坛就有烧燎香料植物的痕迹。在殷商甲骨文中,“香”字形如“容器中盛禾黍”,指禾黍美好气味。到春秋战国时期,熏炉和熏香风气已经颇为流行,人们随身佩戴香物已成为时尚之风。又经秦汉时期的成形期、隋唐时期的成熟期,到北宋时期达到鼎盛。较为常见的香有几种:

沉香:人们普遍认为,沉香为众香之首,它是沉香属的香树枝腐朽或受伤后“结”出的固态凝聚物,主要产于海南、东南亚地区,其中混合了香脂和木质成分,因入水能沉,故称“沉香”。

檀香:檀香树被称为“黄金之树”,其芯材是名贵的中药,根部、主干碎材则可提炼精油,原产于太平洋岛屿及印度。

龙涎香:是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呈不透明的固态蜡状胶块,具有独特的甘甜土质香味,历史上人们主要用它来做香水的定香剂。

龙脑香:被中医称之为冰片,是龙脑树的干燥树脂,龙脑香树主要生长于热带雨林。

麝香:是从雄性鹿科动物麝的腺囊内提取的分泌物,作为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药用历史。但目前属于濒危动物,采麝香是受到严格约束的。

天泰山生长的树木、花草達数百种,其中不乏制香用的植物和花草,在往山上走的山路两旁随处可见能用于制香的树种。孙亮介绍说,这些松柏茂盛的树叶、种子等都是香料的来源。高大的侧柏,木材可作为建筑和家具等用材,枝和叶可入药,种子有安神、滋补强壮之效。每年的10月下旬开始,随着气温逐渐下降,生长在天泰山的黄栌树叶子从之前的绿色变成了红色,漫山遍野非常美艳。黄栌树的枝干含有芳香油,是调香的上好原料。荆条更是密植生长在路边和山间,荆条浑身都是宝,根叶可入药,其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嫩叶可食,其花可酿花蜜,可炒菜或提炼芳香油,也是制香的原料。艾草,人们更不陌生,具有特殊香味,可制成香包,端午节时佩戴艾草香包,寓意驱瘟避疫,强身健体。青蒿本身就有强烈且特殊的香味,气味芳香而能清热祛暑,含有青蒿成分的香,尤其适合夏日使用。

采集乳香。

慈善寺院内生长着的古树,枝繁叶茂,位于寺庙院落的三棵楸树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一棵已有400 多年的树龄,树高约五六米。每年四五月份,也就是农历三月十五前后,是赏楸树开花的好时节,一朵朵粉紫色的花朵挂满枝头,阵阵清香溢满寺院。古时候,楸树还有几个名字,那是人们发自内心给起的名,叫做“平安树”“信号树”“带福还家树”。来慈善寺上香的香客们会在楸树下祈福,并捡拾楸树掉落的花瓣,带“香”、带“福”还家。

和香制作技艺传习室

香圣黄庭坚雕像

中国香文化展

慈善寺古香道历史文化展室

香圣黄庭坚与香文化

慈善寺古香道文化陈列馆常年展出有《丝路及中国香文化展》《古香会历史文化展》《古香道历史遗迹展》等,展香道往事,活态化保护传承石景山区市级非遗项目和香制作技艺。

《中国香文化》展室正中位置的塑像是我国宋代文化的杰出代表黄庭坚,被后人誉为香圣。中华香事之道以黄庭坚为始,他识香、爱香、制香,更善用香,不但自行研制香方,还广泛参与香品、香具的制作和焚香方法的改善。

黄庭坚,在文学艺术上天成自得,被尊为“江西诗派”之宗;在书法方面,行、草,楷书也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一起被誉为“宋四家”;在茶艺品茗上,也是茶道高手,以“分宁茶客”闻名。其实,关于“香”,黄庭坚的造诣功力更是非常人可及。

黄庭坚把香当做是生活中最好的陪伴,是咏物寄情的依托,在香文化发展史上作出巨大贡献。不仅留下了许多制香之方,还有很多咏香的作品,表达其对香的品评与参悟。通过他的作品,可以一窥宋代文人的薰香艺术,包括焚香的方法、品香的方式及焚香的器具等,让制香、燃香与诗歌融为一体,寓情于香,推动香文化的传播、传承。

沉香原料

仿唐五足银香炉。

制香理念与制作技艺

和香制作技艺,取材于石景山区中草药和天然香草,师承古法,通过炮制、配伍与合和,经过30 多道传统工序,制作成盘香、线香、香珠、香包等系列香产品,俗称“和香”。

“和香”的“和”取意不是简单的两种物质合起来,不仅是取意香气的融合,而是转变成为一种精神的融合,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和香”源自于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的香类专著《和香方》,“取象比类,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是和香制作的核心理念。

檀香原料。

香材

制香技艺从南北朝已经开始成熟,和香的形态不断演变,其制作技艺也不断丰富和发展。但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物候环境因素、不同社会因素的影响。

和香制作技藝是我国传统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依托传统香方对常用200余种香料进行配伍。和香配方的原则除了要遵守《黄帝内经》中“君臣佐使”的原则外,还要依筋、骨、血、肉、皮五要素象形比类配制香方。“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开中药处方时,要安排好各味药的关系,和香的原料配比也如是。和香制作技艺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根据香的用途,熟练精准地运用传统香方,合理、合规的原料配制,严格地运用传统的方法炮制,使制作成的香或燃烧、或佩戴,散发出的袅袅香烟、香气,功能明确而起到以香养德、内外兼修的目的,使人受益。

海捞降真香

香材

香圣黄庭坚的“黄太史四香”即意和香、意可香、深静香、小宗香,妙方留存传世。其一,意和香的香方写出了配料:“沉香”为主,“紫檀”为辅。工艺是先将沉香切碎,放在榠楂的滤液中浸泡;紫檀弄碎,用竹纸包着香料在小龙团茶水中浸泡;甲香加胡麻膏熬煮,熬到甲香变黄后放入热的蜜水中洗,直到没有胡麻膏之味,最后加入龙脑、麝香,以枣肉作为黏合剂,作如龙涎香饼的样子。其二,意可香的香方写出制作的主料及其工艺,其中特别是“用白蜜六两”,显然这个香是用来熏的,而不是用来点燃的。其三,深静香,此香是欧阳献为黄庭坚所特制,其香方以海南沉香为主,最能彰显海南沉香的清婉特征。香方详细列出了深静香制作主料及工艺。其四,小宗香的香方中主料是“沉香”,辅料中有鸭梨、青枣,使小宗香有一种淡淡的水果香味。以上这四种香方,材料中都含有沉香、檀香、麝香,沉香为香中阁老,檀香清新淡雅,麝香发香范围广,可见这几个香方的匹配相当合理,这几种香气味清远,恬淡幽寂。

孙亮制作香囊

铁臼

在慈善寺和香制作传习中,承袭古法“和香制作技艺”制成的线香广泛用于佛事和祭祖活动中,受到京西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现在依托慈善寺传承和香制作技艺,举办香文化展,探寻香道往事,感悟香会源流。当下,为传播和香制作技艺,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正在搜集大量香草资料,利用慈善寺天然植物资源,建立京西香药本草园基地。

传统的制香常用工具有铁碾子,主要用来磨碎药物原材料,一般是生铁制作,比较重,农村叫毛铁碾、生铁碾;研钵,用于敲碎药物,有黄铜、生铁、木质三种,有些药物忌铁器,得用木器破碎,而用铜器、铁器破碎,多用于硬质的原料。铡刀,可以将草本植物切成段、切片等;石磨用来磨粉,将经过炮制的和香磨碎,再筛滤后,制成和香的原料。

伊朗红花

石磨

和香的制作步骤主要分几大步,采集、清洗、整理、晾晒,之后是炮制,从这一步就要细分了。要根据香药属性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预加工方法,需要具有热性的,就要火烤,如同炒茶一般;有的需要去毒,就要用醋或酒泡;有的要用水沸,类似于焯水等等,之后要经过两次的晾晒,然后根据制作不同的香品,要用碾子或石磨研磨成碎粉,传统的成品是做成香丸、线香、塔香、盘香,或者是香粉,香粉可以直接点燃。成型的香,比如线香、塔香、盘香,就要和成泥状,这其中还需要添加黏合剂。起黏合作用的有白芨,白芨相对成本高些,也有用爬山虎茎的白色汁液的,一般传统的黏合剂也用榆树皮,制作技法上也有不少独到之处。遵循“根比干黏,沙比土黏,老比少黏,新比旧黏”的判定方法来定榆树皮粉用量,当年的老师傅都有自己的经验,加多少,比例多少,完全靠经验值添加。

沉香线香

香道具

配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君臣佐使,二是要筋骨血肉皮聚全。例如要制作一款以桂花香为君香的香品,要有根部的香,如添加白芷,使之散发出根部的香气;还要有皮的香,比如添加桂皮;要有脂类的香,可以添加松香或没药;要有树干本身的香,可以添加檀香和柏木香;要有花朵的香,就要加入足量桂花,只有这样的配方制得的香散发出来的才是丰满的香气,制香的配方原则就当如此。

依照师传,做香丸就要用道地的炼蜜。在慈善寺非遗工作室后的山上,养着蜜蜂,就是用于制作和香的,在传承人工作室中摆放着记录了200多种香方的和香专著——《香乘》和一套三十六册的《中国香文献集成》,此套集成是由孙亮主编,由中国书店发行的。

采集野生蜂蜜

传承与发展

天泰山慈善寺得天独厚的物候环境为和香制作技艺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而适宜的人文环境以及对香文化的认同,为该技艺提供了极佳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文化空间。

1855年,第一代创始人张祖明在河北省滦县连北店村创办了老香铺,制作草香。张祖明在承续古法的基础上,借鉴中医理论研制而成。初期产品以草香为主,以柏木为原料,取材当地天然植物资源,用于寺庙和家庭用香。张宏生是张祖明的第三个儿子,子承父业,探索用香药为穷人家看病治疗,使得和香制作技艺不断提高,是当地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第二代传承人。第三代传承人张允振是张宏生的长子,张允振的大儿媳陈瑞兰成为第四代传承人。在张家几代传承人努力下,其香品在河北地区深受好评,流传甚广。解放初期,陈瑞兰举家迁入北京,也将和香制作技艺带到了北京。第五代传承人是陈瑞兰的长子张恩儒,1980-1985年曾任北京医药集团北京中药总厂厂长,他将线香、药香珠等传统香制品发扬光大,赢得了广泛赞誉。

和香书籍

沉香柏精油

第六代和香制作技艺传承人有两位,孙亮被制香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张恩儒老先生纳为关门弟子,孙亮跟随师傅左右耳濡目染,完整掌握了传统制香工艺的精髓。他在石景山区杨庄路建立工作室,后迁至天泰山下恩隆寺路28号。

另一位第六代传承人叫张谊春,师承其祖母陈瑞兰,自幼学习和香制作技艺,毕业于哈尔滨商学院中药制药专业,现任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和香导师。张谊春制作了寺院自主品牌龙泉心香,长期为多处用香场所开发和提供香品。

《少林香堂·立雪》线香

香具

第七代传承人代表有郭润霆、林芳,师从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亮。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郭润霆和林芳成了和香制作的新一代传承人,郭润霆自幼喜好国学文化,多次随师与国际香文化学者进行文化论坛艺术交流,并获得日本香道御家流宗家嫡传——西极重誉先生亲传。林芳自幼喜茶,因茶爱香,热爱中国传统雅文化,曾到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产香地寻香溯源。多次受邀在大型文化活动中做中国香文化的展演。

慈善寺景观

法海寺白龙松皮

由于和香制作技艺和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用料讲究,工艺复杂,费时费力,盈利不高,技艺的传承面临困境。第六代传承人张谊春、孙亮受过良好的教育,在继承先辈手艺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和普及和香文化,以此为手段突破困境求得发展。他们遴选有天赋、喜爱和香制作技艺的青年学者进行系统培训,传承这一技艺。目前,明确师徒身份的授业者12 人,系统培训的人员500 余人。在国内外香文化推廣方面, 积累了一定经验和知名度,2012 年,孙亮首次在国家大剧院作了题为“中国香文化简史”的主题讲演,展示了特色香席;2013起,孙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代表,先后参加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杰纳第利亚文化节、墨尔本艺术节,莫斯科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论坛,负责展演中华香道、茶道、花道,获得一致好评。且借助互联网,通过直播、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开展和香制作技艺的传播工作,将和香制作技艺和香文化打造成新的文化名片。

香囊

2017 年“和香制作技艺”成为第四批石景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香制作技艺越来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且成绩斐然;2018年参加中非论坛外事活动;2019 年参加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石景山区原创节目香文化仪式表演《凝香》在“北京日”开幕式上进行演出,将行香仪式与汉服展示完美融合;2020 年新冠病毒狂肆之时,和香制作技艺传承人专门研制出“松风避疫本草香方”,制作生产数千个草药香囊,捐赠给北京急救中心,支援武汉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以及北京市、区战斗在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这一善举受到广泛赞誉,作为一个实践案例还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織“非遗与新冠平台”;2021 年,联合北方工业大学学生共同设计和制作的“凌霄之志·毓秀情深”主题香囊亮相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

目前,以石景山区慈善寺和法海寺的自然原材料设计开发了4种专属香品,同时根据古香方,设计研发避疫香囊和传统节日香囊多达20余种,且正在搜集大量香草资料,开发新产品。利用慈善寺天然植物资源,建立京西香药本草园基地。自2019年起,依托慈善寺研学基地开展50余场研学活动,共服务学生和社区居民1000多人。成立于2014年8月的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致力于梳理历代香文化的文献、香方、遗珍,将香道文化传承连成线,展陈、讲解、实操形成递进关系。广泛开展香文化的国际交流,传续和发展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奇楠盘香片

慈善寺景观

香囊

据了解,目前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慈善寺与北京兴盛恒泰投资管理公司已签订古香道文旅结合战略合作协议,设立了非遗和香制作成品旅游商品展室,让游客实地观赏、了解探秘有着悠久历史的和香,还可以现场购买当作礼品带回家。

未来几年,京西“香文化”互动体验基传地将更加完善,建立“香文化”延伸旅游项目及内容,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中心与慈善寺文保所、石景山区非遗中心联合开展“古香道”系列展览、展示、研学、讲堂、文化交流和互动体验等。

为迎接北京冬奥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依托京西古香道上的香料植物,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香制作技艺,为冬奥会创制的“和香”系列洐生品也即将推出,京西古香道善行天下,香飘四海!

猜你喜欢

技艺慈善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传授技艺
传统技艺:匠心传承 技精艺湛
谁远谁近?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