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舞蹈《祈》破圈出彩
2021-12-03王双辉
王双辉
热点新闻
继《唐宫夜宴》《天地之中》后,河南卫视端午节再次破圈出彩。6月12日晚,河南卫视为端午节打造的晚会端午奇妙游正式播出,其中的水下中国风舞蹈《祈》引发热议。
《祈》的拍摄过程十分辛苦,经历3次拍摄才完成,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主演何灏浩表示为了每一帧画面的完美,其经历了长达15小时的水下拍摄,还经历了两次补拍。整个拍摄过程都是靠憋气完成的,演员需要先在水面上做好呼吸调整,再憋一口气潜入水中,大概50秒换一次气。拍摄过程中要避免眨眼睛、控制好表情。
何灏浩6月12日晚发文称:“一直特别喜欢我们的传统文化,能以一技之长还原千年前的中华精粹是我的荣幸。背后的故事属于过去,未来我们会创作更多精彩的作品,用水下舞蹈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多维解读
1.与时俱进,用创意新颖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经过开采和加工,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是一块块无人问津的石头。只有“让‘古的‘今起来、‘活起来,赓续传统,与时俱进,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核加上科技赋能的表达,才能让传统文化可亲、可感、可触。”
2.匠心精神成就传世经典
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舞蹈《祈》破圈出彩,离不开主创团队艰辛的付出和精益求精的追求,这就是匠心精神。一个时代要有一个时代的气质,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匠心精神更是让传统文化回归,并创造出不朽经典的必备品质。
3.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河南卫视再次凭借中国传统节日的节目创意出圈。从单一节目冲上热搜,再到节目中的人物备受关注,围绕着《端午奇妙游》的种种发酵,都说明了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可,也说明了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就要深耕传统文化。
深度思考
破解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密码
河南:“国潮”文化“破圈”
余嘉熙
6月12日晚,继年初推出《唐宫夜宴》后,河南卫视再出“爆款”——一段不到2分钟的水下中国风舞蹈视频《洛神水赋》(原名《祈》)火爆全网,网友纷纷感慨:“我是看到神仙了吗?”
就在前不久,总投资60亿元、历时4年打造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城迎客。这一中国最大戏剧聚落群在56个格子空间打造的戏剧“迷宫”里,以全新的表现形式,将河南藏于地下、封于书中或列于展厅的骄傲展现给中国和世界,让河南的历史文化惊艳亮相。
漫长的文明进程给河南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灿若星辰。作为历史文化大省,河南近年来深耕文化领域,致力于破解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密码,带动传统文化审美渗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像《洛神水赋》这样吸睛的“国潮”文化作品也频频“破圈”,圈粉无数。
让“古”的“今”起来
2021年春节期间,以河南博物院陈列的唐俑为原型创作的舞蹈《唐宫夜宴》走红网络。传统历史文化的内核加上科技赋能的视觉效果,《唐宫夜宴》以新颖的创意唤醒了传统文化本来具有的魅力。
一时间,曾经不算热门的河南博物院一度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
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同,同时,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创新性的结合,也为文创产品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2020年9月,经过5年全方位提升的河南博物院主展馆试开放,九大镇院之宝集结亮相,“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基本陈列选取包括妇好鸮尊、杜岭方鼎等镇院之宝在内的精品文物5000余件套。
其中,“九千年”豫博“网红”咖啡成文艺青年标配,“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甲骨文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让游客挖“宝”上瘾,能吃的古钱币巧克力让人边吃边长知识……传统文化融入时尚表达,让时尚有趣的形象飞入寻常百姓家。
“让‘古的‘今起来、‘活起来,赓续传统、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可亲、可感、可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李立新说,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文旅产业竞争力、产品供给力、品牌影响力,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激活文化遗存活力
事实上,河南各地正在通过各种创新手段,激活文化遗存活力。河南博物院将馆内珍宝打造为“考古盲盒”,还附赠考古钻探工具“洛阳铲”风靡一时;古都开封清明上河园让人“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洛陽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正在成为当地文化新地标……
在日前举办的老家河南地接产品线路创新“出圈”研讨会上,河南省内的旅行社趁热打铁,以《唐宫夜宴》“出圈”为契机,加速创新多条文旅线路,让更多的游客爱上中原文化、黄河文化。
河南中信国旅打造的“行游郑汴洛、境遇中原心”等线路,将洛阳牡丹、河南博物院、焦作云台山等知名旅游目的地精心串起来,突出古都雅韵、风尚人文主题,彰显中原独有的文化特色;众信旅游河南分公司则努力挖掘“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历史文化特色,创新开发“老家河南”旅游产品,计划利用其覆盖全国多地的经营平台全力推广宣传中原文旅线路……
河南文旅业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从“打卡式”向“体验式”、从“景点游”向“全域游”转变。
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河南全省旅游市场共接待游客5526万余人次,旅游总收入29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重拾“衣礼”背后的文化自信
每到春天,在河南云台山景区,就会有一系列精彩的汉服视觉盛宴。汉服有礼秀、礼乐展演、中国风市集、国学课程、汉服相亲大会、魏晋风度汉服秀、集章换礼等百场特色汉服文化体验活动渐次登场。
已经举办三届的“云台山汉服花朝节”以美学为引领,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着重表现以竹林七贤魏晋风度为代表的地域特色文化,引来无数游人打卡拍照,在全国掀起了“汉服+山水”的旅游热潮。
“传统文化不再枯燥乏味,在形式和内容上开始变得有趣起来,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传统文化的重要原因。”业内专家认为,从《唐宫夜宴》到“云台山汉服花朝节”,基于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身着汉服的年轻人身上洋溢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文化涅槃、一鸣惊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深入骨髓的,“十四五”开局之年,河南进入发展新阶段,为建设文化强省,加快构建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河南规划了清晰的目标和“蓝图”:到2025年,把河南打造成为全球探寻体验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未来我们需要打造出更多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地标性文旅项目、标志性文旅品牌,以它们为载体,让人们在感知黄河、感悟黄河文化中,进一步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姜继鼎说。
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年轻化表达
李 韵 苏晓彤
一季、二季、三季……谁也没有想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不仅自己火了,还带着很多博物馆一起“火出了圈”,一些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成为年轻人竞相追捧的“网红”。
近年,《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陆续推出,均收获了不错的人气和口碑。它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采用贴近当下观众审美需求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使用时尚有趣的方式包装传统文化,通过大众传媒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年轻观众和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着双重误区: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无脑剧”“傻白甜”“雷人风”;另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夫子腔”“古董货”。这种认知上的错位,导致传统文化的传播始终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不能创造出有效触达当下年轻人的传播路径和话语方式。久而久之,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渐渐失去兴趣,转而在“二次元”等潮文化中寻找精神慰籍甚至价值坐标。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缺少一个连接彼此的桥梁。
然而,搭建这样一座沟通的桥梁并非易事。都说传统文化是宝藏,可那些宝物都深藏在历史的泥土中,距今动辄几百年、几千年。要寻得宝物并为我所用,必须经过勘探、挖掘、淬炼、提取、加工等过程。就像矿石一样,只有被加工成饰品并戴在人身上,其价值和美才能彰显,否则可能永远是无人问津的石头。由于深埋于历史的泥土中太久,传统文化有的已变成坚硬的化石,有的身上布满了尘埃。要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泽,除了要拂拭掉尘埃,还要为其穿上亮丽的外衣。比如,《国家宝藏》第三季开篇随着国宝盒子的无限延伸,无数文物在国宝盒子的屏幕内奇幻变化,讲解员张国立走进通道,舞台瞬间变成充满文物的“宇宙星河”。舞台前后的18道旋转屏,左右两道为开合屏,通过裸眼3D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节目在每期的场景设计中,充分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给观众带来惊喜。此外,由动画片《九色鹿》原配音演员丁建华时隔40年的再次配音,利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的敦煌虚拟守护者,“九色鹿”仿佛活了起来,唤醒了人们尘封已久的记忆,让观众大呼“我们的青春回来了”。
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大众展示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让普通观众对严肃话题产生兴趣,进而去感受历史的厚重,最终给人以震撼和自豪感,这是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同经验,但传统文化的传播若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利用大众传媒为公众多上一些厚重又鲜活的传统文化课,更要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植入每个人的内心,逐渐培养起国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什么,就是每一个国人,都尊重自己的文化背景,能發自内心地坚信、践行某一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并自信、开放、包容地对待其他文化。
近几年,一些综艺节目用年轻化的表达解码传统文化之美,为年轻人架起了接触了解传统文化的桥梁,迈出了重建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一步。接下来,更要鼓励人们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发之于中,必行于外”。
强化练习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具有满满传统元素的美食让李子柒广受欢迎;配上现代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琵琶行》在网上走红;3D打印技术在有些传统建筑的设计上大显身手……互联网时代,传统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野,而是以新的形式或形象呈现,被创新传承着。
青少年写作学会举行以“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作文竞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