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应用
2021-12-03潘丽鹏
潘丽鹏
[摘 要]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对分课堂更多地受到教师、学生、分组情况及学习任务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对分课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作用,必须合理安排授课计划,避免机械对分情况的发生;要充分推进学生知识点的内化,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合理安排课堂分组,优化学习任务等。本文阐述了对分课堂的内涵与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当前对分课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应用,并提出有效措施,以期能够充分发挥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真正效益。
[关键词]对分课堂 跨文化交际课程 应用研究 内涵
课题:咸阳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双及物构式研究”(课题编号:XSYK20001)。
项目:咸阳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编号:XSYGG202004)。
对分课堂的内涵及特征
对分课堂作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和讨论式课堂完美融合。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一整节课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讲授时间;另一部分则是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学习的时间。这一课堂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讲授和讨论的分离,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在课后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对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
相较于传统的教学课堂,对分课堂更注重对知识点的生成和知识框架的构建。由于对分课堂以教师讲授为先,学生可以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罗列出本节课堂的基本知识框架,并在课后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对课堂内容进行复习内化和吸收。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师生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学习。
除此之外,对分课堂对知识结构的生成性和建构性也非常注重。在学习新的内容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抵触,尤其是在新的知识点与旧有的知识点有一定冲突的时候,容易出现知识点混淆的问题。因此,在对分课堂中学生要先将新旧知识点相融合,而后进行选择性吸收,初步构建自己的知识系统,从而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改变,形成新的知识点。
对分课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优势
对分课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的优势主要是通过与传统跨文化交际课程相对比而来的。相较于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堂而言,对分课堂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和完成师生角色转换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在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教师过多地注重对基础知识点和理论内容的讲解,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论是课堂参与度还是学生积极性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在对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换,使学生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是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对分课堂中只起到引导性的作用,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不仅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够有效深化知识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教师而言,传统的教学课堂由于是教师的一言堂,导致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需要充分的课前准备,并且过长的授课时间学生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但在对分课堂中,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只需要了解课程的知识框架,相较于备课而言,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缩短了教师的授课时间,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教师由主体向客体转变,也由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传统的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生缺乏相互交流的机会,对课堂内容一知半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分课堂的优点还在于,学生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别人和自己的闪光点,也能够及时对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之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指导,更有利于增强师生情感。
影响对分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
对分课堂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明显,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同时,对分课堂的开展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学生作为对分课堂的主体,对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起着决定性作用。
1.学生的主动性
对分课堂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能够认真听教师的讲授,并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在课后认真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内化和吸收。在这一完整的阶段中,如果学生在课后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那么对所学知识的吸收程度也不会高,对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就难以保证。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知识面的宽泛与否,是学生在对分课堂中比较重要和需要的能力之一。部分功底扎实的学生能够在教师讲授之前完成对新知识点的学习,在课堂上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很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无论是在教师授课阶段还是在课后的吸收阶段,都不能对新知识点进行有效吸收,同时也会影响到小组讨论的效果,导致对分课堂收效甚微。
3.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能够极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对分课堂模式下,教师需要尽可能地将知识点不断精简,便于在短时间内完成授课内容。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体系有着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概括能力,才能够圆满完成对分课堂的教学任务。
4.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是考验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在对分课堂中,由于需要学生积极讨论和交流,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跳脱行为,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课堂管理能力,保证课堂乱中有序,使学生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得出正确的结论。除此之外,教师要加强在讨论过程中对学生的关注度,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并及时布置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5.分组的合理程度
对分课堂中对学生的分组也是一门学问。首先,要求小组内的成员在学习水平、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交流平台。其次,在小组成员分工时,要学会取长补短,以优带良,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最后,则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教师在布置课堂任务时,过难或者过于简单的问题都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提供一系列循序渐进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对分课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有效实施的策略
对分课堂作为教育改革背景下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跨文化交际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同时由于对分课堂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课堂内容进行适当地调整和优化。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1.合理安排讲授计划,避免机械对分课堂
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生本身的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且由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自主性较大,更注重对学生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按照对分课堂的引导式、框架式等教学模式进行,尤其是对授课时间1∶1的划分。一方面,由于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难易程度来进行适当地调整。因此,在对授课时间的把控上,要注重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接受和掌握程度来进行延长或缩短;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状态和讨论结构,并及时采取引导策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留有足够的讨论时间,从而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对分课堂在时间上的划分需要具备较大的自主性,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内化和延伸。
2.合理安排分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作为对分课堂的主体,必须具备相应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与对分课堂要求相符合的能力,才能够有效发挥对分课堂的益处。
首先,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主观能动性作为对分课堂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习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极大地促进和提高对分课堂的教学质量,此时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鼓励策略,反之,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教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实自身的基础知识框架,并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结果和讨论状态,并在指导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最后,在安排分组方面,教师要兼顾基础知识、表达能力及组织能力的学生,让小组成员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帮助,从而共同进步。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使每个小组内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并实时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充分考量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水平、性格因素等,以便安排最合理的分组。
3.优化学习任务,精选学习资源
适当的学习任务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内化和吸收。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要注意教学任务的数量和质量,既不能让学生有过重的教学负担,也不能让学生认为任务过于简单而不去认真对待。在对分课堂中,可以采用书面作业的形式,例如让学生写一篇介绍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章,亦或完成相应的课后练习题等,从而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书面形式的任务,教师能够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书面形式相较于表达形式而言,更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选择学习资源方面,可以是纸质资源,也可以是网络学习资源,但值得注意的是要满足教学内容的需求,能够切实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点的理解。除此之外,对材料的选择难度要始终能够和教学内容、教学背景完美契合,符合当前教学阶段的思想政治需要。对分课堂的教学资源选择还需要强调资源的利用方式,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处理方式。还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文章等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延伸,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使对分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
结 语
对分课堂是将传统的教师讲授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简单、实用、高效的教学特点。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而言,对分课堂在跨文化交际课程中更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不仅极大地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也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2]杜艳飞,张学新.“对分课堂”: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与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16-118.
[3]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4]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3):140-144.
[5]孙丽平,田爱香,贺民.“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在高校中的应用[J].菏泽学院学报,2016,38(6):106-110.
[6]刘绍乾,钱频,王曼娟,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成功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9(13):46-48.
[7]王洪涛,杨虹,吴莹,等.高校外语对分课堂[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9,33(8):89-129.
[8]张艳梅.对分课堂的生成性教學设计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8.
[9]程夏艳.英语教学中对分课堂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36):83-85.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