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沿江地区适宜机插再生稻品种筛选

2021-12-03吴小文潘志军吴晨阳许有尊张晓红夏慧婷程驭尹玲吴文革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机插再生稻品种

吴小文 潘志军 吴晨阳 许有尊 周 兵 张晓红 夏慧婷 程驭 尹玲 吴文革

摘要 选取常规早籼稻、早熟籼型杂交稻和中熟籼型杂交稻代表品种4个,通过对参试品种实际产量、生育特征和光温资源利用水平等指标分析,筛选出沿江地区适宜机插再生稻品种,探究不同类型再生稻品种温光资源利用水平,为该生态区再生稻规模化示范推广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中组143、株两优120、陵两优7713和丰两优香1号均适宜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其中丰两优香1号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和积温生产效率最高,丰两优香1号两季产量分别较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显著增产12.82%、19.90%和31.56%,但不同品种再生稻库源关系及稻米品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关键词 再生稻;机插;品种;产量;光温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22-004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2.01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creening of Ratoon Rice Variety Suitable for Machine Transplanting in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WU Xiao-wen, PAN Zhi-jun, WU Chen-yang et al

(Lujiang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Hefei, Anhui 231500)

Abstract Four representative varieties were selected to analyze the actual yield, growth characters, utilization level of light and temperature resources and other indexes. Ratooning rice varieties suitable for machine transplanting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were screened. We explored the utilization level of temperature and light resourc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atooning rice varietie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scale demonstration and promotion of ratooning rice in this ecological area. Result showed that Zhongzu 14  Zhuliangyou 120, Lingliangyou 7713 and Fengliangyouxiang 1 were all suitable to be planted in areas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as ratoon rice. Among them, Fengliangyouxiang 1 had the highest annual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utilization and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production efficiency. The two season yield of Fengliangyouxiang 1 enhanced by 12.82%, 19.90% and 31.56%,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Zhongzu 14  Zhuliangyou 120 and Lingliangyou 7713. However, further investigation was still needed for the rice quality differenc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k and source of different ratooning rice varieties.

Key words Ratooning rice;Machine transplanting;Variety;Yield;Utilization of light and temperature resources

再生稻可以充分利用秋季良好的光熱条件以及自然资源。与双季稻相比,再生稻还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效益好、肥料用量少、再生季病虫害轻、基本不施农药、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和有利于秸秆还田等优点[1-3]。沿江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以试验点庐江县为例,常年年份日平均气温17.2 ℃,全年有效积温3 127.8 ℃,累积降雨量930.5 mm,累积光照时数1 886.1 h,因此发展双季稻和稻麦连作等周年两季模式温光资源条件不充裕,种植单季稻温光资源利用率不高,合理利用沿江地区温光资源,发展并推广应用再生稻模式是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措施。

针对再生稻产量形成机理和高产栽培技术,前人已做诸多研究。徐富贤等[4-7]研究发现,头季稻收割前施用促芽肥,延缓植株衰老,增加茎鞘光合产物积累,有利于再生穗萌发,实现增产;万定海等[8-11]研究发现,再生稻根系活力直接影响再生芽萌发和产量形成;俞道标等[12-16]认为,头季稻成熟度90%左右时收割,利于再生季产量提升;易镇邪等[17-20]认为,再生芽数量及再生季生育期与割茬高度直接相关,一般以保留倒二节并高出7 cm为最佳割茬高度,但基于沿江地区生态环境条件,再生稻品种生育特征及温光资源利用相关研究还较少。鉴于此,笔者选取4个再生稻品种,通过对参试品种生育特征、实际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的考察,筛选该生态区适宜的再生稻品种,探究再生稻温光资源利用特征,为该生态区再生稻规模化示范推广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田位于安徽省庐江县郭河镇广寒村(117°12′48.31″E,31°24′64.27″N);试验田土壤肥力水平中等,肥力均匀,耕作层理化性质为:pH 6. 有机质 28.9 g/kg,全氮1.9 g/kg,有效磷(P2O5)2.4 mg/kg,速效钾(K2O)38.2 mg/kg。

1.2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为中组143、株两优120、陵两优7713和丰两优香1号。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机械流水线播种,工厂化旱育毯秧,采用井关PZ80D—25型插秧机进行栽插,参试品种均于3月22日播种,4月23日移栽,成熟度达90%时收割,割茬高度以保留倒二节并高出7 cm为标准;参试品种均以该类型高产方案栽培,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移栽行株距为25.0 cm×11.3 cm,全生育期施肥量为纯N 297 kg/hm P2O5 123 kg/hm K2O 183 kg/hm 丰两优香1号移栽行株距为25.0 cm×12.3 cm,全生育期施肥量为纯N 307 kg/hm P2O5 133 kg/hm K2O 213 kg/hm 参试品种病虫害防控等田间管理保持一致。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实际产量。

头季稻成熟度90%时收割,再生季完熟期收割,每小区单打单收后去杂折算为标准产量。

1.4.2 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及积温生产效率。

试验气象数据来源于庐江县气象局,积温生产效率指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生产的单位面积籽粒重量,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和积温生产效率计算公式如下:

年有效积温利用率(%)=作物生育期间有效积温/年有效积温

积温生产效率[kg/(hm2·℃·d)]=单位面积籽粒产量/作物生育期有效积温

1.5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整理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 氏法检验差异显著性,表格中同列数据后的小写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的差异显著性,试验结果为3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的比较

由表1可知,参试品种头季稻均于3月22日播种,4月23日毯苗机插,生育特征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头季稻收获期在7月19日—8月17日,头季生育期从小到大依次为株两优120(119 d)<中组143(120 d)<陵两优7713(123 d)<丰两优香1号(148 d);再生季收获期在9月18日—10月17日,再生季生育期从小到大依次为株两优120=丰两优香1号(61 d)<陵两优7713(62 d)<中组143(63 d);从两季全生育期来看,排序为株两优120(180 d)<中组143(183 d)<陵两优7713(185 d)<丰两优香1号(209 d)。

2.2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比较

由表2可知,实收测产显示头季稻中丰两优香1号产量为10.25 t/hm 分别较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增产10.45%、14.91%和34.34%,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再生季中丰两优香1号产量为4.09 t/hm 分別较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增产19.24%、34.54%和25.08%,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综合两季总产量可知,丰两优香1号产量最高,达到14.34 t/hm 分别较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增产12.82%、1990%和31.56%,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2.3 不同水稻品种光温资源利用的比较

由表3可知,参试品种头季生育期间积温为1 357.4~1 942.8 ℃·d,其中丰两优香1号最高,株两优120最低;再生季生育期间积温为913.5~1 217.1 ℃·d,其中中组143最高,丰两优香1号最低;从年有效积温利用率来看,头季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变幅为43.4%~62.1%,从高到低依次为丰两优香1号>陵两优7713>中组143>株两优120,再生季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变幅为29.2%~38.9%,从高到低依次为中组143>株两优120>陵两优7713>丰两优香1号;从积温生产效率来看,头季积温生产效率变幅为5.28~6.75 kg/(hm2·℃·d),从高到低依次为中组143>株两优120>陵两优7713>丰两优香1号,再生季积温生产效率变幅为2.53~4.48 kg/(hm2·℃·d),从高到低依次为丰两优香1号>中组143>陵两优7713>株两优120,整个再生稻生产积温生产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丰两优香1号>中组143>陵两优7713>株两优120,其中丰两优香1号较株两优120高2.41%。

3 讨论

3.1 不同再生稻品种生育期比较

不同水稻品种生育期特征受其基本生长特性及光温资源分布影响,该生态区光温资源有限,再生稻品种生育期选配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再生稻生产安全和产量提升[21]。该研究表明,参试品种头季生育期119~148 d,再生季生育期61~63 d,均可实现齐穗和安全生产,从再生稻总生育期来看,丰两优香1号为209 d,较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分别增加26、29和24 d,以安全生产为基础,生育期提升有利于增加对全年有效光温资源的利用。

3.2 不同再生稻品种产量比较

产量是品种在特定生态条件下综合性状的集中表现。蒋俊等[22-23]认为,选择头季产量高、再生能力强的品种是再生稻高产生产的基础,该研究选取常规早籼稻、早熟籼型杂交稻和中熟籼型杂交稻共3个品种类型,结果表明中籼杂交稻丰两优香1号两季产量最高,常规早籼稻中组143产量高于早熟籼型杂交稻品种,早熟籼型杂交稻品种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产量显著低于中籼杂交稻和常规早籼稻品种,丰两优香1号分别较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增产12.82%、19.90%和31.56%,增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3 不同再生稻品种光温资源利用比较

沿江地区属双季稻生产北缘区,受光温资源限制,双季稻生产存在一定风险,水稻生长发育起始温度为12 ℃左右,通过对该地区气象数据分析发现,该生态区于3月底至4月初气温稳定回升至12 ℃以上,结合增保温措施可以实现安全育秧[24-25],该时期为早稻播种期,该试验选取早籼稻、早熟籼型杂交稻和中熟籼型杂交稻品种与早稻同期播种,试图增加再生稻生育期对全年有效积温的利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头季年有效积温利用率丰两优香1号最高,株两优120最低,再生季年有效积温利用率中组143最高,丰两优香1号最低;头季积温生产效率中组143最高,丰两优香1号最低,再生季积温生产效率丰两优香1号最高,株两优120最低,整个再生稻生产积温生产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丰两优香1号>中组143>陵两优7713>株两优120,其中丰两优香1号较株两优120高2.41%。

4 结论

中组143、株两优120、陵两优7713和丰两优香1号均适宜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其中丰两优香1号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和积温生产效率最高,丰两优香1号两季产量较中组143、株两优120和陵两优7713显著增产,不同品种库源关系及稻米品质差异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参考文献

[1] 林文雄,陈鸿飞,张志兴,等.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 23(4):392-401.

[2] 张上守,卓传营,姜照伟,等.超高产再生稻产量形成和栽培技术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0 18(1):1-6.

[3] 李贵勇,宁波,刘玉文,等.再生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 25(6):1977-1981.

[4] 徐富贤,方文,熊洪,等.施氮与杂交中稻再生力关系研究[J].杂交水稻,1993(4):34-3 33.

[5] 李经勇,张洪松,唐永群.中国再生稻研究与应用[J].南方农业,2009,3(3):88-92.

[6] 朱永川,熊洪,徐富贤,等.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 29(36):1-8.

[7] 郑景生,林文,卓传营,等.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 12(4):106-109.

[8] 万定海,易镇邪,屠乃美.再生稻根系研究进展与展望[J].作物研究,201 25(4):392-395.

[9] 吴文彬,黄友钦,王贵学,等.土壤水分对再生稻头季后期稻株光合和呼吸生理的影响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 17(6):486-488.

[10] 莫军,莫赛军,莫爱军,等.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推广应用[J].农家参谋,2020(14):6 202.

[11] 宋美芳,劉莉,冉娇,等.南方再生稻高产理论与技术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2):25-27,37.

[12] 俞道标,赵雅静,黄顽春,等.低桩机割再生稻生育特性和氮肥施用技术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1 27(5):485-490.

[13] 马晓春.中稻蓄留再生稻品种筛选与头季收获方式对再生季产量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14] 王鸿林.机收低留桩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福建稻麦科技,2017,35(2):11-13.

[15] 黄水明.机收低桩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0.

[16] 凌启鸿,苏祖芳,侯康平,等.水稻潜伏芽生长和穗分化形成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9,22(1):35-43.

[17] 易镇邪,周文新,屠乃美.留桩高度对再生稻源库性状与物质运转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9,23(5):509-516.

[18] 雷志祥,陈传安,彭俊鹏,等.不同留桩高度对丰两优香1号再生稻生育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20,59(5):24-27.

[19] 陈莉.不同水稻品种的再生特性及留桩高度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7.

[20] 练红,周海涛,陈维建,等.播种期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7(4):28-31.

[21] 胡润,朱勤,张玲霞,等.留茬高度对早籼类型再生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13):51-5 86.

[22] 蒋俊,屠乃美.再生稻产量形成与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 27(1):70-74.

[23] 许翼佳,邓清姬.超高产再生稻产量形成和栽培技术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 35(22):5-6.

[24] 武茹,王姣梅,夏胜明,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杂交中稻再生稻品种适应性的综合评价与筛选[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20,39(3):19-27.

[25] 田玉聪,段门俊,朱杰,等.气象条件对优质再生稻米形成的影响[J].作物杂志,2020(3):125-131.

猜你喜欢

机插再生稻品种
“稻+再生稻+马铃薯”种植模式适用栽培技术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品种选育彩版
粮食 超级稻再生稻平均亩产创世界纪录
种什么品种好?
南粳51不同机插密度试验初报
2015年临江镇烟后稻机插与手插简比试验小结
种什么品种好?
潭两优83在湘北的种植表现及机插高产栽培技术
新陆早52号(硕丰165)品种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