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刍议
——以芒编工艺为例
2021-12-03丁远亮
丁远亮,徐 越
(1.玉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2.广西工艺美术学校,广西 柳州 545025)
广西是我国最大芒编生产和出口基地,出口量居全国第一,芒编工艺产品远销北美、欧洲、中东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芒编工艺是利用广西当地大山中生长的一种咖啡色野生植物——芒箕,利用它的芯和皮通过一定的手工方法编织而成各种生活用具的方法,经过选材、皮芯分离、做模型、编织、熏黄、防霉防虫处理、组装、上油和检验等工序最终成为产品。这些芒编产品既有实用价值,又具观赏价值,是客家先辈们勤劳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客家人的乡情与文脉。
广西玉林、贵港和梧州等市的部分县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县域内的大山丘陵中生长着大量的芒草,勤劳的先辈们在长久生活经验中慢慢学会了利用芒草的芯编织器物,把芒草变成一件件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其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最终形成了广西芒编工艺。当地政府依靠企业+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其中以博白县最具代表,成为“中国编织之乡”。芒编工艺于2017 年入选首批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1 芒编产业发展概况
1.1 芒编产品概说
芒编是博白县乡镇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该县的支柱产业,全县有编织企业386 家,从事编织工艺品生产的人员在15 万人以上。芒编工艺涉及的材料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涵盖芒芯、竹子、藤条、柳条、铁线、水葫芦和仿藤等材质,制作产品有节日礼品、玩具、装饰摆件、果盘、灯具、包具和家具等,以外贸出口为主,深受国外消费者的喜爱。1949 年之前,玉林、贵港和梧州等县区乡镇村民都有编织的传统,通过利用山林间丰富的竹子、芒草和藤条等进行编织生活所需的家什,尤其以芒草为多,当地人结婚时就利用芒草编织衣娄、衣箱和框具等当作嫁妆。由覃曼琳制作的《芒语》工艺品如图1,由张敏制作的《娃趣》工艺品如图2,使用材料均为芒草、布、毛线。
图1 《芒语》工艺品
图2 《娃趣》工艺品张敏
1.2 广西芒编产品的发展历史
1949 年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博白地区个别生产队把芒编产品作为副业在县城销售,后来乡公所专门组织和统筹芒竹编织送到各县供销社出售,通过政府分配每个村镇编织不同类型的产品,编织的产品主要以生活用品为主的传统物件,讲究结实耐用,并不强调美观和艺术性,这时已经具有商业属性和经济价值。20 世纪70 年代,一些有商业意识的人便开始将芒芯编织成工艺产品进行售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以莫承振大师为首的一些人,带着产品参加广交会,从此将漫山遍野的芒草“变废为宝”走出国门,借助广交会大放异彩,也使博白地区的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挣工资。莫承振大师作为芒编工艺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原以家庭作坊式自给自足编织生活用品,后来随着国家发展和改革开放机遇等,个人通过创办乡镇企业,编织品逐渐进入外贸市场,以出口外销为主,至今为止在业内依然是领头羊企业。但国内市场依然没有打开,人们对芒编的的认识和接受度较小。外贸出口产品主要为节日和居家装饰为主,一个订单上万或几十万件,多为短期使用产品,如花篮、吊篮、礼品箱、果盘及各种壁挂,既可点缀温馨的雅室,又可装饰华丽的厅堂,主要具有实用性和衬托环境的美化功能,是国外现代家庭及宾馆饭店的实用佳品,目前正在加工制作的几十万件就是为美国客户制作的圣诞节产品。
1.3 芒编产品的内销市场
芒编产品价格不高,但是在国内却很少有人购买,一方面与不同国家与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相关;另一方面是芒编企业把芒编产业的市场放在外贸出口,依靠外贸订单进行生产制作,忽略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和销售,以至于在国内除广西地区外其他地区很少能了解和接触到芒编产品。国内的芒编产品主要走私人订制路线,以高端产品销售为主,要求具有创意、高质量和彰显个人品味,在一些特定的酒店和会所陈设使用,市场面较窄,大众化的产品还没有形成消费市场,在展会上只能作为观赏却无法大量销售成交。想要打开国内市场销售,让芒编工艺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人们的生活,一方面需要设计制作适合国人喜好与家居使用的产品;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国人的审美喜好和对自然健康原生态产品的喜爱。
2 “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
2.1 芒编工艺的企业生产形式
编织技艺自古以来就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芒编工艺采用手工编织的特性,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目前采取的“企业+农户”合作方式带动了周边乡镇几万人就业,具体为公司对外接单、设计样板、制作原材料和配件、发放农户编织、半成品回收、公司组装、后期处理、检验和发送成品,通过多个程序即完成一个封闭循环。这种合作方式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让农民在农闲时编织,农忙时务农,具有较大的自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也减轻了企业雇佣大量员工的工资和管理成本。
2.2 芒编工艺与企业的困境
目前,从事芒编的农户年龄多在50 岁以上,人数较多,但仅仅是农村人“闲不得”的心理,以农闲时挣点零花钱为目的,且不能保证每天都有产品编织,自主创新和自发专研意识没有形成,缺乏民族文化认同和自信。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告诉孩子以后不要碰这些累活,好好学习以后当科学家、医生和公务员等,这样导致年轻人不愿从事芒编工艺,在思想上缺乏文化认同,使芒编工艺在传承和创新方面面临着困境。芒编企业面临的困境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芒编原材料芒芯的减少和人工成本的提高;二是过分依赖国外客户的订单,国内市场较少涉及,没有打开国内市场产品和销售的内循环;三是缺乏青年人才的加入,创新产品和符合国人审美、需要的产品较少。
2.3 企业+农户的模式助推农民就业增收
芒编工艺产品对“人”的手工依赖性较强,使其具有强大的就业带动能力,支撑博白县“编织之乡”的依然是博白地区的农民。公司通过“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一方面,将接到的订单化整为零,依托农户进行加工,极大地减少了企业负担;另一方面,农户可以利用农田山地种植芒草和原材料加工,给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材料,这样既能促进芒编产业的发展,也能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以博白县凰图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拥有厂房11000 多平方米,固定员工50 多名,编织农户900多户,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原材料采购、原材料精加工、手艺人编织、包装车间和打包运输等。产品有几大系列,如商超展示陈列、礼品食品包装、家居日用收纳、家居摆件挂饰、女士箱包,酒店用品收纳、编织灯罩灯饰和圣诞产品等10 大系列5 万多个品种,多年来畅销欧美、中东和东南亚等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积极响应博白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利用编织产业门槛低、灵活方便、辅射面广的特点,采取“企业+农户”模式,吸收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工资采用计件制,普通的手艺师傅月工资都在四五千左右,手巧的师傅月工资高达六千,比到邻省广东打工挣的钱还要多。可见,帮助农村妇女等群体灵活就业创业,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很有必要。实践证明“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适合在交通不发达、山区和偏远地区的乡村推行,有助于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减少外出的辛劳,能够照顾家庭和田地。
3 院校帮扶以增强手工艺造血能力
3.1 院校帮扶创新与传承活力增强
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性保护的努力下,众多特色传统工艺的价值被人们重新认识和界定,芒编工艺在广西地区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形式老旧、工艺粗糙、不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形象已经慢慢开始改变,国外大量的订单足见其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
玉林师范学院是国内较早关注和帮扶芒编企业的院校,开设芒编工艺课程、与企业合作创新产品、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参加上海国际手造节、承办国家艺术基金芒编工艺传承和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极大地提高了芒编工艺的知名度和艺术性,通过创新产品、传播推广、带动帮扶和培育小微企业,带动了芒编中小企业找准定位、增强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如玉林市容县韦林工艺品有限公司,从个人芒编作坊已经发展成带动一百多人就业的中小企业,从代工变成了自主接单,负责人何卫师傅也成为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经常到高校给学生上课、参加展会等;依靠院校的帮扶和个人的自发性,其在产品设计上、个人视野和思想上都得到了提升,由只能做芒编编织的个体,变成了又会做、又会说和又能创新设计和经营的企业家,极大地增强了文化自信,使芒编工艺的传承活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2 院校、企业互相促进发展
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服务现代生活,传承和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民的非遗人民享用,促进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拓宽壮大传承队伍,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与企业应加强互动联系,彰显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发挥院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院校培养一批有能力、有干劲、有志于保护传统工艺和振兴传统工艺的大学生,同时培养在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设计人才,把党的声音送到基层,把专业服务送到基层,为芒编行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乡村振兴中不能没有青年,传统文化中更不能少了青年人的参与。反过来,传统工艺企业为高校提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一方面弥补了大学生在高校实践动手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使大学生沉浸式地深入一线学习和研究,能够全面地了解传统工艺的文化传承、技艺特点和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思考解决,有助于优秀文化有序传承创新,增强传统工艺的造血能力。
4 传统工艺精准发力赋能乡村振兴
4.1 传统工艺促进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作为激活当代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村民的主体,靠的就是传统手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传统工艺依靠“手”来完成,在农村拥有大量的人力资源且基本掌握本地区特色的手工艺,如芒编工艺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村民不需要培训能够直接上手,较好地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也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和新支点。传统手工艺具有较好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依托地域特有的可再生资源和材料,对环境不造成破坏,是先辈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智慧的结晶,通过手工技艺的言传身教能够很好地融入村民的生活,唤回乡土情感和乡村文脉,亲戚乡邻间的技艺传承具有情感的维系和以身作则的示范引导作用,一个带一个,通过双手创造财富,彼此帮扶乡风更加文明。
4.2 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
传统手工艺在产业发展中能够激活乡村自身的传统文化基因,从乡村内生资源激发村民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追求。传统工艺赋能乡村振兴具有整体性以及差异性,有助于带动全民就业,发展一村一品,扩大和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有助于提升文旅融合发展。博白县的芒编产业就是一个整体,而从事芒编的企业依据不同的市场需要进行产品差异化生产,如有的以加工原材料为主,有的以生产制作芒编灯具为主,有的以生产制作家具为主,有的以生产制作包具为主,还有的以制作铁架结构、模具为主等,这种细分的差异化带动了整个产业的活力值和规模,结合全域旅游通过一定的规划和形式整合,能够形成集观光、体验、传统工艺传承于创新、创意产业等为一体的新业态,促进乡村振兴。在这方面,不妨借鉴云南“银都水乡”的做法:在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整个村庄以做银饰银器加工为主,在国内形成了较大影响,被誉为“银都水乡”,其产业内部细化为原材料加工、首饰制作、银壶制作和工具制作等,再细分为藏族银饰制作、传统首饰制作、现代首饰制作、瓷包银杯以及专门的工具、模具制作等,不仅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还成为远近闻名以银饰为主观光体验的旅游小镇,带动了整个村的乡村旅游和村民经济收入。
5 结语
在我国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资源,这些工艺的内生动力是民族文化,也是千百年来维系乡村经济与乡村文脉的基础,发展好传统手工艺就是传承好民族文化,就是守护好我们的精气神。传统工艺作为绿色的、可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艺,在乡村中是具有较大群众基础和情感寄托的资源,在地方高校的帮扶和政府的重视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宗旨,大力发展凸显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如芒编、竹编、雕刻、陶瓷以及刺绣等,采取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如“企业+农户”的方式,精准发力赋能乡村振兴,有助于打造一村一品,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形成产业规模,增强农民对待非遗及传统文化的自发认同感、参与感和获得感,使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实现人民的非遗人民享,推动建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