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探索与成就
——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之二
2021-12-03张建春
张建春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99)
近代以降,中国各民族在外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在国内又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在国家分裂、民族危亡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1](前言P1)。在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寻求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政策日益发展和成熟,催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党初步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民族压迫,主张民族平等,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的民族纲领政策。然而,由于党在这一时期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道路还缺乏成熟的认识,对如何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也是不全面、不深刻的,中国共产党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努力和成果在大革命失败后遭受了严重的挫折。本文基于文献资料,试图对党在这一时期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艰辛努力进行简要回顾,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思考。
一、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催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宰割愈加厉害,极力破坏中国的独立和自强。为了获得殖民地的各项特权、获得廉价生产原材料和劳动力,以及最大的市场,各帝国主义列强相互竞争,纷纷在中国扶持军阀、财阀以掠夺利益,使中国面临四分五裂的悲惨境地。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首要任务和根本前提!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就通过各种途径向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和劳动民众宣传马克思主义。自1915年起,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早期共产党员先后创办了《青年杂志》(翌年改名为《新青年》)《每周评论》《社会主义者》《劳动界》《共产党》《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救国救民思想。1918年起,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蔡和森等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参与成立了“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平民教育讲演团”等社团组织,积极宣传新思想、唤醒民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压迫,以实现中国的变革。“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在各地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学习团体,积极创建共产主义组织,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党的一大”,党的其他历次代表大会亦采用类似简称)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确立了进行阶级斗争、推翻资本家阶级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的纲领。[2](P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革命的任务十分艰巨和复杂,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联合被压迫的各民族各阶级力量共同作战的必要性。1922年5月,中国共产党组织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号召全国男女工人们联合起来,“共同向着资产阶级和压迫阶级前进呀”[2](P68)!当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同样指出,要达到社会主义的目的,必须“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共同起来革命”[2](P75)!
面对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压迫和杀戮,中国共产党主张以工人、农民及小资产阶级为主力军,组织和发动各民族各阶层建立强固的紧密的联合战线,坚决与帝国主义的侵略作斗争,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作斗争。1922年7月,党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策略、任务和目标,推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发展和高涨。大会通过的宣言提出,中国共产党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2](P133)。在组织无产阶级开展阶级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织和发动各民族劳动群众起来参加国民革命,使工人和贫农、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力求通过联合战线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的目标:“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五、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2](P133)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还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三项工作计划,包括:邀请国民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代表会议商讨如何加邀其他革新团体;在国会争取赞同共产主义的议员,并通过他们联络民主派议员建立民主主义左派联盟;在各城市联合工会、农民团体、商人团体、职教员联合会、学生会、律师公会、新闻记者团体等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2](P140)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救亡图存为己任,从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和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力图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拯救出来,将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党的革命主张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的斗争实践中,各民族群众建立了休戚与共的关系,日益接受、认同和使用中华民族观念,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觉醒。这为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乃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情感基础和思想基础,呼唤着中华民族真正在政治上成为共同体的那一时刻的到来。
二、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凝聚和深化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牢固根基。几千年以来,中华大地上的古老民族在长期交流交往中逐渐构筑起一个以汉族为凝聚核心的多民族联合集团,形成“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3](P1)。然而,在长期的封建统治中,各民族之间、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平等。由于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这个多民族联合集团内部充满着矛盾和纷争。近代以降,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各民族劳动群众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内受封建军阀、地主、土司、酋长、头人的剥削,处于暗无天日的悲惨世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这种境况,号召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联合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而奋斗。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大联合,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反对民族压迫和剥削,主张各民族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一律平等,“主张对外反抗侵略主义的列强加于我人之压迫,对内解除我人加于殖民地弱小民族(如蒙古、西藏)之压迫”[4](P1)。中国共产党倡导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群众的平等权利,逐步将各地区各民族团结联合起来。1922年7月,党的二大宣言中提出的民族纲领中,主张用自由联邦制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924年1月,中国共产党协助孙中山完成国民党改组,组织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两党共同制定的民族纲领。大会宣言指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的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一方面是同压迫中国的帝国主义作斗争,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第二方面是解决国内民族压迫,主张“国内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结合”,在革命胜利后“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1](P27-28)这种主张激励了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反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推动了民族自由和解放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成功唤醒了各民族受压迫劳动群众的阶级觉悟,纷纷起来反抗贪官污吏、地痞劣绅,反对苛捐杂税。面对这种形势,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和联合各民族的进步分子,推动建立民族革命大同盟,引导各民族群众参加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192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四届一次扩大会议执行委员会议通过的《关于蒙古问题决议案件》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当使蒙古人的民族解放运动与全中国的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使蒙古人中先进的民权主义分子,尤其是蒙古的智识阶级”归到革命这方面来;内蒙古农民中的革命工作应当指导建立农工兵大同盟,竭力联合农民进行斗争。[1](P38-39)面对各民族劳动群众遭受重重压迫的状况,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发动各民族劳动群众参加革命运动的过程中,倡导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律平等,主张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群众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号召被压迫的民族和被压迫的劳动群众为实现自身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西北工作给时任国民军冯玉祥部总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的信中提出,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军中的工作必须处理好少数民族问题,对回民要有适当的政策,要求“不损害这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经济上的生存权利”[1](P46)。1926年12月,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解放苗瑶决议案》提出:“(一)设法使苗瑶等民族加入当地农民协会,或助其组织单独的苗瑶农民协会。(二)严禁汉族侵占苗瑶土地……(六)请政府颁布解放苗瑶的明令,使其与汉人政治经济一律平等。(七)援助苗瑶解除土司酋长的残酷〔压迫〕。”[1](P52)
三、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发展和壮大各民族劳动群众革命网络
各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是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奋斗的政党。因此,党的革命事业敢于相信群众和依靠群众。[5](P46)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到各民族劳动群众中开展宣传工作,组织和发动革命运动,使党的革命主张在劳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压迫,争得独立和自由,工人要“结合全国的农人,并与小资产阶级暂时联络”[2](P67)。党的一大召开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力量组织和发动工人运动。此外,还帮助中华女界联合会改组,在各地恢复和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党的二大决定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大会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明确提出,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为此,必须:“(一)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去。(二)党的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2](P162)。各地党组织大力开展工人运动、少年运动、妇女运动、农民运动,培养劳动群众的阶级觉悟,引导各种运动变成为阶级的行动,组织劳动阶级和劳苦群众为自身的解放而奋斗。经过革命的锤炼,在1925年1月党的四大召开之际,中国共产党更加完整地认识到中国民族革命的两个特点:一是“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二是反对国际帝国主义。[4](P221-222)这实际上就是当时中国民族革命需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为了完成这两大任务,中国共产党必须进一步组织和发动各民族劳动群众起来革命,建立各民族的工农革命联盟。
在工人运动方面,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8月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之后集中力量在各地组织成立产业工会、加强出版宣传、开办工人学校、设立工会研究机构,对工人灌输阶级斗争精神,推动工人举行游行示威和罢工。自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党先后组织和发动香港海员罢工(1922.1)、江西萍乡的安源路矿工人罢工(1922.9)、河北唐山的开滦煤矿工人罢工(1922.10)、京汉铁路工人罢工(1923.2)等大小罢工100 余次,参加工人30 万以上。[5](P46-49)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党又先后组织和发动了影响巨大的焦作煤矿大罢工、上海大罢工、香港大罢工等工人运动,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在组织和发动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一次次被反动军警镇压的流血惨案让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难以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此,必须建立各民族革命联合战线、建立劳动群众同盟军;同时,劳动群众只有拥有武器,才不会被任意杀戮。
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一些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还到农村地区发动农民运动。1921年9月,浙江萧山衙前村农民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新型农民组织。同期,壮族进步青年韦拔群在广西东兰县秘密组织“改造东兰同志会”,组建农民自治会和农民自卫军,号召少数民族群众起来闹革命。1922年7月,彭湃在海丰县成立秘密农会,至1923年5月在海丰、陆丰、惠阳三县很多地方建立了农会,会员达20 多万人。[5](P49-50)在组织和发动农民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农民对于国民革命的重要性。1923年6月,党的三大指出,“农民占中国人口百分之七十以上,占非常重要地位,国民革命不得农民参与,也很难成功。”[2](P251)为此,大会认为中国共产党必须组织和发动农民反抗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及贪官污吏,反抗地痞劣绅,以保护农民之利益而促进国民革命运动”[2](P263)。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中国共产党抓住国共合作的时机,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的名义在广州开办了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讲习所先后由共产党员彭湃、罗绮园、阮啸仙、谭植棠、毛泽东负责,培养了750 余名学员。讲习所学员毕业后成为各地农民运动的特派员和骨干,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发动各民族劳动群众进行革命运动的过程中,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加强各民族劳动群众的政治觉悟,培养各民族劳动群众的阶级精神和阶级意识,建立了各民族劳动群众的革命友谊。中国共产党注意在各民族劳动群众中加强宣传鼓动工作,积极吸引各民族进步分子向党组织靠拢,使得一大批进步青年加入国民革命运动,一大批优秀人物加入党的组织。仅以边疆民族地区为例,就有广西籍黄日葵、黄士韬、陈勉恕、韦拔群(壮族)、陈伯民(壮族);贵州籍邓恩铭(水族)、周逸群、胡秉铎、杨至成(侗族)、李侠公;云南籍王复生、王德三、张天放、李鑫、施滉(白族);内蒙古籍韩麟符、荣耀先(蒙古族)、多松年(蒙古族)、吉雅泰(蒙古族)、乌兰夫(蒙古族);甘肃籍张一悟、葛霁云、王孝锡、胡廷珍、保至善;吉林籍张锦春、韩守本、王臻、马骏(回族);辽宁籍关向应(满族)、苏子元、高子升;等等。这些进步青年和优秀人物将革命的火种传播到全国,使党的革命理论和政策在各民族劳动群众中广为传播、深入人心,成为团结和凝聚各民族劳动群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而奋斗的坚强纽带。
四、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加速推动中华民族真正成为政治上的共同体
为了救国救民,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积极与各党派、各团体、各阶层加强联合,团结一切力量结成共同的战线,推动国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为了加快国民革命的成功,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必须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联合起来。鉴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国民革命运动的需要,兼之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考虑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力量进行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会议讨论与国民党的合作问题,决定根据共产国际的提议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积极参加民族主义运动,为党的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6](P9)同年9月起,李大钊、陈独秀等共产党员开始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帮助孙中山改组中国国民党,期间陈独秀全程参与了中国国民党宣言和党纲的起草工作。12月,国民党本部任命的重要干部名单中,陈独秀、林伯渠、张太雷等共产党员在列。1923年1月1日,孙中山批准发表的《中国国民党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在阐述国民党的政治理念和革命目标时,明确提出国民党的目标是谋求实现民族平等、民权平等和民生平等的三民主义。[7](P1-5)
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积极利用国民党的政治资源宣传发动劳动群众,支持国民党左派的发展壮大,不断充实革命力量。1923年6月,党的三大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一方面“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国,使全中国的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另一方面,进一步在革命群众中“吸收真正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2](P259)此后,全国各地大量共产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通过国民党的组织从事革命活动,扩大影响力。1923年10月初,孙中山下令成立国民党改组委员会,并于10月下旬召开会议正式宣告改组国民党的决定。期间,全国各地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努力发挥聪明才智,协助国民党改组和建立组织,将国民党组织扩大到全国劳动群众中去,并在此过程中着力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推动国民党走向革命。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选举了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 人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候补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在事实上确定了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5](P60)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为己任,党的革命主张和民族纲领日益得到各民族劳动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国共合作成功建立了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大联盟,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揭开了大革命的序幕。此后,国共两党进一步加强合作,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大革命运动将反抗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理念传播到全国各地,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各民族劳动群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而奋斗的觉悟,激发了各民族劳动群众的革命斗志和勇气。各民族劳动群众在长期革命的团结合作中结成“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血脉联系。最终,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中国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而使中华民族作为一种自觉的共同体迸发出来。[3](P1)这样,“作为帝国主义的对立物,中华民族真正成为政治上的整体”[8](P573)。
五、结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各民族在救亡图存的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中华民族不断觉醒的必然产物。[5](P38)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统一事业,以救亡图存为己任,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发动各民族劳动群众为自身的自由和解放而奋斗,团结各民族各阶层建立起国民革命联合战线,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催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觉醒,发展和壮大了各民族劳动群众的革命网络,凝聚和深化了各民族劳动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速了中华民族真正在政治上成为共同体的进程。[9]这些探索和实践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民族纲领政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毋庸讳言,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道路的认识还不成熟,没有厘清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界限,没有充分认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也没有深刻认识到政权和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同样有待深化。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悍然发“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和屠杀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和革命群众,导致中国共产党组织和领导各民族劳动群众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努力和成果遭受到惨重损失。“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带领工农大众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10]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之后,党相继领导发动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这昭示着新的革命时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