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成长的启蒙阅读路径研究

2021-12-03汤雪梅何玉清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敏感期符号识字

汤雪梅,何玉清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近年来,随着“全民阅读”“阅读从娃娃抓起”的号召深入人心,早教阅读蓬勃发展。儿童天然具有强烈探索求知欲,阅读是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最好的切入点,是儿童早期教育中最重要的方式。儿童期是一个人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早期阅读对加强儿童理解力、思考力,养成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这些影响会伴随其一生,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学龄前针对儿童进行正确的阅读训练十分必要。

一、 正确认知阅读与识字的关系

由于人们对阅读等于读书的简单认知,早教阅读常常缺乏科学指导,在认知上存在一些误区。错误的阅读引导,不但不能引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反而会对其未来学习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误区一:识字是阅读的前提

谈到阅读,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读书写字”,认为阅读须建立在识字的基础上,然而等到儿童识字后才开始阅读教育,则会造成阅读教育开展晚、起步迟,从而耽误了儿童的早期教育。儿童在3~5岁左右才进入符号敏感期,开始对识字、书写感兴趣。国外阅读教育从出生即开始,等到5岁后开始已经非常迟了。在儿童识字前如何进行早期阅读指导,是一个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误区二:启蒙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识字

“启蒙”一词特指教育童蒙,使初学者获得基本的、入门的知识。启蒙阅读易陷入的第二个误区是以识字为目的开始阅读教育。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将识字作为启蒙教育的重要起点,在识字学习的压力下,很多早教行业将启蒙阅读本末倒置,使启蒙阅读变成了识字教学,一些出版社为迎合这种趋势,开发出识字书,作为儿童阅读的起始入门书。

过早开展的识字行为,对儿童并非有益。0~6岁阶段孩子的成长,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逐渐的过程。在学习认字、数学这些抽象知识之前,孩子需要有大量的直接经验(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经验)。当对听故事、看图画的体验丰富到一定程度之时,孩子自然而然会对抽象知识产生兴趣。阅读与儿童语言发展、认别能力、理解与感知能力等息息相关。早期阅读如果过度强调识字,有些时候反而会伤害儿童的阅读兴趣,认为阅读是一项艰难而枯燥的事情,使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大大降低,进而影响其未来对知识的探求欲、自我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多时候,父母总将孩子认识多少拼音、认识多少汉字、会背几首古诗作为孩子早期教育的评测标准。事实上早期阅读最重要的是兴趣的培养,父母没必要操之过急,过分追求孩子识字的速度及数量,而应注重其兴趣的培养,为后续学习打下长久的基础。

误区三:只有读书才是“阅读”

通常来说,“读书”和“阅读”两个概念并无大区别,详细查询,二者则有所不同。读书,通常指读“书”这一行为,《现代汉语词典》中“读书”指看书本出声读或默读。《现代汉语词典》将“阅读”的定义为:“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阅”有三重含义,一是看;二是检阅;三是经历、经过。所以,“阅读”不仅是“读”,更重要是“领会”。在儿童阅读中,“看”与“经历、领会内容”,是更为重要的体验过程,而这一过程,并非只有“读书”一种形式,儿童阅读应包含更广泛的属于儿童专有“阅读”方式,我们在下一节将详细解析。

二、狭义阅读与广义阅读

阅读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我们通常理解的阅读等于读书,是指狭义层面的阅读,即对书写记号所构成的文本意义的解读。在未识字的情况下,狭义的文本阅读对于儿童启蒙阅读教育并不完全适宜。在此,我们更应探寻阅读的本质,即信息与知识的获取和领悟。

新西兰语言学家费希尔在其著作《阅读的历史》中指出,阅读只有一种归宿,就是知识,在广义层面上,远古人类的口耳相传、结绳刻木、摩崖岩画等用来交流和传承文化的方式,甚至夜观星象这种对宇宙的初步观察与探索都属于阅读范畴。现代阅读获取知识的方式更为广泛,比如听书、盲人的触摸都可称为阅读。

启蒙阅读应是一种广义层面上的阅读,是一种结合视、听、触觉,以看、听、说、写、演等多方式展现的大阅读,是一种通过阅读达成智力、语言、表达、想象、认知、共情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

三、启蒙阅读的正确观念

(一)阅读从什么时候开始

英国“阅读起跑线”计划①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学龄前儿童提供阅读指导服务的全球性计划,于1992年由慈善机构——图书信托基金会(Booktrust)、伯明翰图书馆服务部(Birmingham Library Service)和基层医护,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加入该计划。提出,儿童阅读教育应从0岁开始。儿童成长发育研究显示,儿童的视觉发育从出生即始。0~2个月之间,婴幼儿对光影十分敏感,自然中那些淡淡的阴影、阴影的边界和明暗相交的地方是婴幼儿感受、认知世界的开端;2~3个月左右,婴幼儿对不同形状的图案和运动的物体感兴趣;4个月左右,就可以基本识别母亲的面孔。需要注意的是,婴幼儿的视觉并非一出生就发育健全。此时,口腔是其他们连接自己和世界的最自然通道。婴幼儿通过各种方式感觉口腔的各种能力、部位功能以及极限,通过口腔行为认识周围的世界,在学会选择究竟能把哪些东西塞进嘴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他的世界观。因此,婴幼儿从出生那一刻,就在运用着他所有的能力和感官去认知世界、获取信息,这些都是属于他们的“阅读行为”。作为儿童阅读的启蒙者、引导者,成人需要正确理解阅读含义,抓住儿童发育的关键期、敏感期,以科学方式帮助其更好地阅读。

(二)识字是阅读的副产品

文字是物质符号,是书面语言的载体,是认识世界的一个方式,但并不是唯一方式,识字是阅读的副产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孩子从简单图式开始发展认知,而文字这种承载着抽象意义的符号,对儿童来说过于复杂。0~6岁期间,儿童的目标是认识世界、创造自我。漫长的童年期是孩子从一个生物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关键时期,创造出一个对世界充满丰富探索热情的自我,还是只能创造出一个机械麻木被推动着学习的自我,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和老师的引导。

儿童的识字敏感期一般在3~5岁左右,这时候他们眼中的文字和图画、涂鸦无异,儿童断然不会将文字作为成人所认为的那种文字意义去学习,他们对文字是出于本性的好奇。因此,识字教学的应有之义是让孩子可以通过表象进行思维理解,从而欣喜地发现文字原来可以和现实世界的物体相匹配。

(三)儿童阅读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儿童期是一个人阅读能力、阅读素养、阅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基于对阅读含义的正确理解,开展儿童阅读教育有助于对儿童言语能力、逻辑能力、视觉能力、身体感知能力、节奏能力、认知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综合培养,这些能力可以统称为多元智能。多元智能理论由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②多元智能理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风行全球的国际教育新理念,它是由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H.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智能的结构》一书中首先系统地提出,并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自提出以来,在美国和世界其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中引起强烈反响。提出,认为每个人都包括七项主要智能,分别为语言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省智能。有学者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完美诠释。广泛意义上的早期阅读正是培养儿童多元智能的重要方式。

儿童的智能发展与其生理、心理发育阶段密切相关,应遵循儿童学习阅读过程中的脑活动规律,分阶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开展差异性阅读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自我认知对儿童开展科学合理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也十分必要。

四、儿童发育的阶段性特点与阅读指导

儿童教育思想家蒙台梭利曾提出“精神胚胎期”理论,认为人与动物的生理胚胎期不同,精神胚胎是出生后在0~6岁期间发育起来的。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敏感期,针对各阶段的敏感期进行对应训练可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敏感期的长度不一样,有的只持续几个月,有的却可持续好几年,因此存在部分重叠。本文基于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进行了大致四个阶段分类,给出对应的阅读指导策略。

(一)0~3岁:感知觉发育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研究兴起了一个新兴领域——具身认知。该理论认为身体构造、神经结构、感官和运动系统活动方式决定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低龄阶段,儿童认知世界能力的搭建离不开对身体和感官的依赖,0~3岁基于视觉、触觉、听觉等具身认知视角,结合感知觉敏感期进行启蒙阅读教育,是帮助孩子开发机能,通过身体认知世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感知光影到关注物体图形、分辨颜色,识别面孔……幼儿的视觉世界并非混乱无序,而是有模式和组织化的,之所以能够进行如此精细复杂的分别,是由于他们在反复观察的过程中,把整个图案或面孔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为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模式识别”。①张明红.关于早期阅读的几点思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0(4):17-18.

针对这种视觉识别方式,这一阶段的阅读应给儿童提供模式化的读物,如黑白色块图片、不同形状的卡片、图案卡片等,以帮助刺激儿童对色彩、形状和事物的认知识别。

手的解放是人类智慧启蒙的开端,在学会走路之前,手、口是儿童感觉世界的主要方式。针对触觉发育,可提供一些由安全材质制作的阅读材料,如:以不同动物的人工皮毛代替传统书本图画来为孩子介绍动物,提供可抓握可含咬的物体模具来让孩子感知立体图形,以及放心大胆地让孩子捏握任何食物不要担心会弄脏衣物……通过触摸,加强感性认知,从而建立起抽象词语与真实体验之间的对象认知,这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一过程的正确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儿童感受力与理解力。2~3岁,儿童可以借助双手进行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个时候可以提供一些可裁剪、可拼贴的材料,但不必强加任何成人世界所认可的意义,因为儿童即便在这个时期开始绘画、创作,也只是混乱的简单符号,这是属于他们的符号体系,这时应该充分尊重其自我表达,任其自我发挥,家长不要干涉。通过触觉来认知实物,进而认知世界,创造属于他们的个性化世界,是启蒙阅读学习中的非常重要的起步环节。

听觉的发育与言语表达能力的形成密切相关,一个有耳疾的孩子很难学会说话,这正是因为孩子是先听后说,在模仿中形成语言的。从孩子降临开始,每天都给他读故事,这是让宝宝对阅读产生兴趣的重要一步。家长和老师的表达习惯和用词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言语智能,针对听觉发育,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轻缓但有节奏感的轻音乐,帮助儿童塑造节奏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便于儿童重复和模仿的单音节、单词汇的有声读物,锻炼儿童言语能力。

看、听、触不是各自分立,而是相互交插,互不可少,那种将阅读仅定义为“看”书的理解是片面的,儿童启蒙阅读,是一个具身认知的全过程能力培养训练。

(二)3~4岁:概念搭建期

皮亚杰认为儿童2~7岁是前运算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认识符号,逐渐以符号代替实物,但此时儿童刚刚建立起抽象意识,尚未学会在思维中运用符号系统。3~4岁,经历感知运动阶段后,儿童逐渐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产生自我意识、强调秩序感,这是儿童开始频繁动用思维,描述理解世界的关键时期。

首先是建立概念,3岁甚至更早,儿童会对概念产生兴趣,一切他感兴趣的概念都希望可以全面掌握。在《捕捉儿童敏感期》书中,作者向读者介绍了一位叫乐乐的小男孩,他是汽车的忠实粉丝。1岁前的他只要看见汽车就会手舞足蹈地激动开心,1岁左右开始热衷于区分“大车”“小车”等宏观概念,到了2岁,他开始追求更准确的概念,在路边看到新车牌或车型都会向父母寻求准确答案,当发现一款自己未曾接触过的汽车标志时会十分欣喜地记录下来。①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3:73.这就是儿童的概念确定期,在成长过程中,一些家长会察觉孩子对某一概念的精通和着迷程度超乎成人,这时候需要抓住机会,带孩子去实地观察、购买模型玩具、配合故事讲解,帮助拓展概念认识。

接着是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为一贯爱分享的孩子突然变得“自私”,死守自己的玩具。这不是孩子变坏了,而是“自我”与“他人”意识出现的标志,一个没有界限感的成年人,正是由于其儿童时期缺乏有关自我意识的引导。基于此,可以转变以往读故事的阅读教育方式,鼓励孩子自己讲故事、编故事甚至是演故事。总之要让孩子尽情表达自我,家长在其中适当引导纠正即可,还可通过易物活动,让孩子明白“我的”和“他的”可以相互交换,彼此依赖。

最后是秩序感的强调阶段,这段时间儿童会变得非常执拗,他们需要按照自己的规则去处理事物,不得有一丝偏差,否则就会又哭又闹,让家长烦不胜烦。这是儿童的秩序敏感期,他们需要按照一定规则和习惯整理环境、把环境秩序化。这期间,家长可以积极介入到秩序创造过程中,比如提供一个规整有序的阅读环境,增加有关秩序感塑造的儿童读物,每日按照规定的时间在家中开展益智类活动,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内心秩序。

(三)4~5岁:符号兴趣期

4~5岁儿童终于进入了符号兴趣期。首先是对文字、数字符号的敏感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对数名、数字数量、序列和运算产生兴趣,但还不具备抽象意识,也就是孩子能数清一张张纸的数量,却难以计算纸上印着的数字,如纸币的面值。除去数字敏感,孩子也开始主动关注文字符号,此时可以适当开展识字教学,从生活出发,让孩子发现文字与现实的对应性,这样才便于儿童接受和理解。这个时期的儿童阅读教育需要与生活密切结合,可以通过在生活用品上标注名称以提高孩子的文字识别力,通过买卖游戏提高孩子的数字敏感力。

5岁左右,文字、符号、数学逻辑、阅读等各方面都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敏感期。此时开展识字教学需要避免市面上惯用的拼音挂图,包括触碰可发声的拼音挂图等都不太适合拿来作为教学材料。因为这类挂图通常以谐音配合图画进行语言教学,但对处于符号敏感期的儿童来说符号就是符号,不必依托联想记忆,这种联想记忆法会让儿童产生误解。

紧接着是身份符号确认期。其实孩子在2~3岁之间就会进入一段对“神”的敏感期,直接的表现就是对神话故事人物感兴趣,自称是某某人物并热衷于扮演某某人物,这些行为都是在为之后的身份确认期铺垫。对偶像的崇拜会在童年被孩子内化在自己生命中,这正是自我创造的特征。对此,成人在选择读物时可以针对故事人物的性格进行把关。如果想着重培养孩子的勇气,则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具有机智勇敢性格的人物故事,循循善诱以内化儿童性格。

(四)5~6岁:知识渴求期

儿童在基本掌握事物的表面后,开始对事物的本质、背后的原因产生好奇。5~6岁,儿童有着最强烈的求知欲,同时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是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的关键时期。知识渴求期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科学实验感兴趣,热衷于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秘密,认识客观事物。这种科学实验并非依托课本知识所进行的实验,而是强调自然性。儿童热爱吸收一切自然的知识,热爱观察蚂蚁在阴天搬家、蜘蛛结网、蜜蜂筑巢的规律等等,他们对生物性的敏感高过物质性。因此家长和老师完全可以让孩子在自然中发现、探索和学习,而不是在书本上看、读。与此同时在抽象思维的训练上,可以借助实物教具帮助孩子理解。很多家长为了应付即将来临的小学入学,会在5岁甚至更早就教孩子加减乘除,背口诀表等等,但这些于孩子来说都是被概括后的抽象的概念,很难真正理解,最多做到死记硬背。而如果基于蒙台梭利教案,以减法板、乘法板等教具代替文本材料,孩子就可以在自主性强的动手操作中厘清逻辑关系。

五、结语

随着国民教育意识提高,阅读作为最基础的学习能力成为早教机构和家长的关注重点。0~6岁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在这段时期我们需要遵从孩子的自然本性,顺应生理和心理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配合正确的阅读方式帮助孩子构建对世界的认知理解。

猜你喜欢

敏感期符号识字
学符号,比多少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少儿冰球运动员“敏感期”技能与体能训练的研究
“+”“-”符号的由来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敏感期,是否真的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