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英雄儿女》的历史记忆建构与抗美援朝精神

2021-12-03刘葛一蔡之国

北方传媒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美援朝战争儿女纪录片

文/刘葛一 蔡之国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的时间节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摄制的六集大型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一经播出就引发强烈反响,播出首日在各平台跨屏传播的总触达次数为1.55亿次,赢得民众广泛关注与热议。该纪录片以时间为轴线、以人物为中心、以中国精神贯穿始终的方式重申、补充与强调了抗美援朝的历史记忆,讲述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残酷而又恶劣的场景,一幕幕热血忠诚的浴血奋战和壮志豪情,直抵人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积蓄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一、《英雄儿女》历史记忆的内容建构

“在一社会的‘集体记忆’中,有一部分以该社会所认定的‘历史’形态呈现与流传。”①这一部分被称作“历史记忆”,是集体记忆中被社会记载并纪念的部分记忆,强调的是记忆中蕴含社会群体所共有并能唤起共鸣的根基性情感。从叙事学角度看,《英雄儿女》通过丰富的史实资料和百位耄耋老人口述历史的方式对叙事内容的三要素——人物、事件及场景进行了历史记忆的内容建构。

(一)人物的历史记忆建构

“一切文艺都关乎‘人’”②,而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进行叙述是纪录片传达主旨思想的重要手段。纪录片《英雄儿女》以“人物”为中心,主要追忆了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一方面,《英雄儿女》讲述了人所共知的英雄人物。作为抗美援朝战争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革命烈士,毛岸英、邱少云、杨根思、黄继光等英雄人物曾被写入中小学教材或者被拍成影视剧,《英雄儿女》中对“杨根思连”“黄继光连”等英雄连队进行汇总呈现,通过战友及家人的个体记忆,对英雄舍生忘死、为国奉献的英勇壮举再次叙述,对英雄形象进行了重申与补充。另一方面,《英雄儿女》对鲜为人知的英雄人物进行补充。“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被葬在异国他乡土地的英雄烈士应该被知晓,《英雄儿女》对袁孝文、刘涌新、孙占元、胡修道等鲜为人知的向死而生的英雄人物进行了追忆,记录并再现了他们的英勇事迹。不仅如此,纪录片对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医务人员、文艺工作者等志愿奔赴抗战前线以及在国内为抗美援朝做贡献的“英雄”进行了呈现,表现出强烈的团结一心的中国精神。可以说,对历史记忆的亲历式回忆和追述,使英雄人物构筑起纪录片最感动人心的历史记忆。

(二)事件的历史记忆建构

“事件是故事 ‘从某一状态向另一状态的转化’。”③事件是推动情节进展的动力,成功的事件叙述能够获得震撼人心的力量。根据法国文学理论家巴尔特对事件的分类,《英雄儿女》中的事件可以分为对故事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或者导致不同悬念的“核心事件”与比较琐碎却又是故事不可或缺的“卫星事件”。首先,抗美援朝的构建起历史记忆的主体架构。纪录片《英雄儿女》以抗美援朝的历史进程为轴线,讲述了上百个英雄人物、英雄事件,追忆了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抵御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伟大壮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团结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英雄儿女》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还与当下发展进行勾连,表现出较好的共情效果。其次,“卫星事件”让历史记忆中的“核心事件”更具细节质感和情感张力。比如第2集《极限战争》在讲述长津湖战役时,20军部队的一百多名战士为将敌人分割包围,在极寒的环境中潜伏了六个昼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未有丝毫松懈;再如第4集《越战越强》讲述担任掩护任务的空军英雄孙生禄为了吸引美军机群,给战友们创造打击时机,在自己驾驶的飞机多处受伤的情况下他选择在飞机即将坠毁的最后一刻撞向敌机……“卫星事件”的详尽化叙述,推动了坚毅顽强的集体或个人形象的塑造。《英雄儿女》中“核心事件”架构抗美援朝全过程,“卫星事件”丰富抗美援朝事件的内容与细节,两者组合建构,形成抗美援朝事件的完整体系。

(三)场景的历史记忆建构

场景是人物生活或事件发生的时空。《英雄儿女》中以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对抗美援朝的场景进行了历史建构,有效唤起集体的相关历史记忆。首先,《英雄儿女》以时间为轴线呈现抗美援朝事件的发展过程。《英雄儿女》在第1集《祖国召唤》和第6集《永远铭记》中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各阶段进行详细解读: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一再威胁到我国领土安全,轰炸东北边境城市与乡村,中国一再加强东北边防,派驻军队;同年9月,美军仁川登陆,朝鲜政府迫切希望中共中央与中国政府予以援助;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展开长达近三年的出国作战……。其次,《英雄儿女》以空间为叙述环境,对战争环境进行历史再现:朝鲜北部的最大湖泊长津湖在战时夜间气温低至零下40度,汉江北岸临津江前线大雪纷飞,战士们在极寒的环境中继续战斗,并由于延宕多日,很多战士都落下了腿疾,甚至面临截肢;战场炸弹纷飞,一旦号角吹响,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前进,一批批前进又一批批倒下,却前赴后继,不见退者。血水浸染战场,肢体残缺遍地,残酷场景让人不忍卒读……空间场景使历史记忆具有更为真实可感的画面表达。可以说,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场景,与人物、事件一起构建起层次明晰的抗美援朝历史记忆内容。

二、《英雄儿女》历史记忆内容建构的方法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记忆因媒介技术以及现实原因不能进行全景式呈现,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来补足历史记忆,还原当时战争,激励当下国人。《英雄儿女》主要通过以下建构方法再现了历史真实,表现了中国精神,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链接。

(一)共享个体记忆,补足集体记忆

个体记忆是指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回忆活动,往往通过共享式传播实现向集体记忆的转化,成为被大众认可并被社会铭记的集体记忆。《英雄儿女》通过耄耋甚至期颐的百位志愿军老战士的采访,用个人记忆的口述方式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人物、事件、场景,并在共享传播的过程中形成抗美援朝战争的强大集体记忆。比如在第1集《祖国召唤》中共使用18位亲历者口述抗美援朝战争的发端,他们有的是领导人机要秘书,有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有的是战士的家人……如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讲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还未开始前美军已经威胁到我国东北安全,38军、42军等被调往东北加强边防;42军军长吴瑞林之子吴继云谈到父亲在一同吃饭时接到紧急电报后赶赴东北地区,甚至连饭也未曾吃完;时任彭德怀机要秘书的杨凤安讲述了彭德怀在西安被召回北京的场景,彭德怀在研究恢复大西北建设的会议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就动身前往北京,商讨朝鲜局势问题……可以说,个体记忆对集体记忆的填补能够在强调历史记忆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回溯与润色,将更真实、更具历史气息的记忆展现在公众眼前,充分实现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对历史记忆的有效建构。

(二)影像资料展示,还原战役场景

“没有影像参与的历史写作是不完整的,影像的缺席是一切历史叙述最致命的遗憾。”④历史影像以直观的方式呈现事实,在更好地证明历史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历史记忆。《英雄儿女》中使用了大量历史影像资料,呈现出抗美援朝战争背景下的社会环境与真实战场。首先,影像呈现了朝鲜战争爆发后国内的紧张形势与民众的激动情绪。比如在第1集《祖国召唤》中,通过影像资料展示全国各地开展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群众游行运动以及积极参与到人民志愿军的队伍的场景。影像中人们群情激昂、热情高涨,这种直观呈现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情绪,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证明性。其次,影像也呈现了部队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例如在第3集《热血忠诚》中,影像资料展现出清川江保卫战中志愿军铁道兵部队赤膊进入河水中进行大桥维护等军事修筑的场景,他们神情勇敢从容,展示出当时的英雄风貌。需要指出的是,毛岸英作为翻译陪同周恩来和邓颖超在北京会见苏联文化科学艺术代表团的彩色影像,彭德怀在中央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作《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报告》的原声音频资料,英雄黄继光母亲邓芳芝珍贵原声资料以及美联社、路透社等发现的6段1950年至1953年影像资料等的搜寻和挖掘,更是还原了抗美援朝的相关事件和细节,让历史记忆中模糊的部分变得清晰起来,有助于强化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形象记忆。

(三)实物符号编码,强化历史认知

“人类使用符号创造出语言、神话、艺术、科学、历史等文化形式,从而创造了人类文化,实现了人的自由。”⑤《英雄儿女》还借助抗美援朝战士们的书信、所用枪杆以及战争时期留存下来的照片等现实实物符号进行信息编码,有助于实现民众的历史的认知。比如第3集《热血忠诚》中在讲述上甘岭战役的革命烈士邱少云为隐蔽自己的位置被烈火围困,最终壮烈牺牲时,对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中邱少云的棉衣残片及严重被灼烧的痕迹进行了特写呈现;在邱少云烈士纪念馆中对邱少云使用过的枪杆和当时被烧焦的木桩进行镜头聚焦……这些符号无疑是对革命烈士伟大精神的无声诠释,使人们对邱少云的奉献精神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实际上,对历史中的实物进行信息编码,具有强烈的历史质感,也具有证明作用,有助于社会公众形成对历史的认知。

(四)链接历史当下,实现共情表达

历史承载着过去的记忆,也与当今社会相联通,或者说,历史的建构总是从当下的视角进行的文化回眸,表现出历史与现实的“共情表达”。《英雄儿女》串联起历史与当下,深刻表达了抗美援朝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团结忠诚以及国际主义等精神与当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和鸣”。例如,在第5集《万众一心》中抗美援朝时期大量列车被美军轰炸,北京铁路局工人们日夜赶工修复机车支援前方,而时空切换回当今的中国,高铁网已四通八达,遍布国家大地,呈现出历史车轮滚滚而来,现代列车驶向光明远方的精神链接。《英雄儿女》还加入与抗美援朝战争紧密联系的标志性设施如战斗机、火车轨道等,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如辽宁丹东、湖北武汉等,从而历史与当下有机链接,产生了无需表述而能被感知的“共情”关联。这种有机链接是“共情”表达赋予的独特魅力,是《英雄儿女》能够建构既有庄重感又不失灵动感的历史记忆的关键所在。

(五)强化喻意修辞,实现意指实践

影像修辞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流动性,使纪录片建构出独特的美学意蕴与深刻的意指实践。《英雄儿女》中主要使用喻意的影像修辞来叙述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们以身许国、碧血丹心的伟大精神。比如在第1集 《祖国召唤》中讲述抗美援朝战争前夕,复旦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学子踊跃报名、保卫新生国家时,用一段海上日出的影像来意指新生的中国,充满力量与希望;而日出瞬间的光芒洒满海面,则意指热血青年们投身于祖国的伟大事业,托举国家未来的意义。此外,以轮渡航行、海鸟盘旋等影像表达对留学生们一心归国的认可与赞美,以浪潮汹涌指代赢得抗美援朝伟大胜利,抗衡美军的强大中国力量……《英雄儿女》中的影像修辞以隐喻为主,为历史记忆的建构提供了美学和文化价值。

三、历史记忆建构抗美援朝精神的现实价值

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社会记忆是迎合当下需求而被潜意识地构建起来的,社会记忆是一个群体对过去历史与当下现实的认识重构。社会记忆与历史记忆的交叠,会共同塑造当前社会与群体的意识形态。电视纪录片《英雄儿女》通过历史记忆的建构,真实、形象地再现了抗美援朝的历史,使受众群体增强对抗美援朝的历史认知与价值判断,进而作为一种精神导向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或者说,《英雄儿女》通过历史记忆建构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表现出极强的现实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所指出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⑥

(一)不惧强权打压,挺起民族脊梁

纪录片《英雄儿女》还对当时的历史背景详细讲述:国内新中国刚刚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国际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发动战争,并影响着中国国家安全,同时,美国还派出军舰进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与美帝国主义军队的军事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不畏强权,毅然决然地出兵朝鲜,保家卫国,并在环境极端恶劣的时局中挺起民族脊梁,以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抵御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的国家安全,稳定了朝鲜半岛局势,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应该说,抗美援朝呈现出的不畏强权是中国精神的现实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依然胁迫其盟友和近邻,对中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兴国兴民的重要领域进行”威胁”“恐吓”“制裁”“长臂管辖”“打压”等,强权和霸凌本质毕现,这需要中国民众以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战士为榜样,努力发扬不畏艰苦、不畏强权的抗美援朝精神,挺起民族脊梁,为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二)汇聚万众一心,凝聚民族力量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基础。纪录片《英雄儿女》以“人”为中心,讲述了在抗美援朝部队的组建中,全国各地同胞踊跃报名。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各民族同胞积极组成庞大的抗美援朝队伍奔赴前线,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团结力,为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宝贵的部队资源。不仅如此,抗美援朝的胜利还与祖国后方为志愿军缝制军装、制作炒面的普通民众以及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努力为抗美援朝做贡献的人们有关。实际上,纪录片《英雄儿女》通过抗美援朝讲述的万众一心、同心协契的民族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一环,它宛如一种强大的电磁场或者黏合剂,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民众聚合起来,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中国力量,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三)传承先烈傲骨,吹响时代号角

纪录片《英雄儿女》片头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变奏旋律以及片尾的“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的经典旋律,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献身精神。在新中国面临危难之际,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他们舍生忘死、向死而生、以弱胜强,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英雄儿女》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及各地的抗美援朝纪念馆中的烈士遗物以及290万志愿军参战、19多万人牺牲的数据,无不昭示人们,要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要传承先烈的傲骨精神,或许最后一集《永远铭记》就是该纪录片的点睛之笔或者创作初心。忆往昔峥嵘历史,志愿军英雄们拯救国家于水火;看今朝潮起潮落,需要传承先烈傲骨,吹响时代号角。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国民众要传承先烈精神,以坚毅勇敢的姿态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自己的努力。

(四)强化守正创新,激活民众智慧

守正创新、奋勇向前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与国家发展的源泉。纪录片《英雄儿女》中呈现出敢于突破、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守正创新精神被着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国家赋予的使命。全国社会民众应该树立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在各个专业领域不断优化与创造,以充满活力、勇敢创新的姿态迎接新时代的考验与挑战,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断创造。

结语

《英雄儿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纪实的视角建构出抗美援朝时期深刻的历史记忆,触及民众的心灵深处,彰显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前进。以抗美援朝精神为代表的中国精神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与灵魂,发挥着引导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也将有力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注释:

①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②邵雯艳:《论纪录片人物的形象建构》,《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3期。

③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5页。

④肖同庆:《百年中国(下)》,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年,第262页。

⑤仇卫平:《卡西尔文化哲学的理论观念:人是符号的动物》,《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⑥刘卫兵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京隆重举行》,《人民日报》2020年10月24日第1版。

猜你喜欢

抗美援朝战争儿女纪录片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天山儿女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抗美援朝战争与东北地区“百日建厂”运动
纪录片之页
江湖儿女
领悟新教材
家有儿女欢乐多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心理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