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同进化与多样化:趋同进化理论视域下的媒体融合
2021-12-03信险峰
文/信险峰
现代传媒史是科技支撑下不断进化的历史。传媒发展到电子时代,“媒体融合”概念应运而生,但直至今天,媒体融合依然在路上,或者本就应当一直在路上——“记住这一点:融合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①。“媒体融合”译自“media convergence”,实际上“convergence”并无“融合”之义,“媒体汇流”“媒体趋同”更符合“媒体融合”英文概念原意。从电子时代到互联网时代,现代科技为媒体“汇流”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时,在技术的规约与促进之下,多种媒体的某些功能“趋同”,从而构成另一番传媒景象——“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②。如果用趋同进化理论观照媒体融合,那么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多种媒体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汇流之势,也能借此看到多种媒体为适应互联网环境而出现的趋同景观。
一、从趋同进化到媒体融合
趋同进化(convergent evolution)是指不同生物在相同环境中演化出相似生理特征。趋同进化是生物被环境规约、塑造后的结果,是生物为适应环境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如果某一种生物缺少趋同性,那么很可能意味着将被淘汰。生物学上的趋同进化理论同样适用于传媒界,媒体生存同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并且环境一直在变化,传媒环境会持续规约、塑造媒体,媒体要想生存,或者说要想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就需要根据环境做出适应性改变。
如果说传媒发展趋势可以用趋同进化理论进行解读,那么趋同进化理论与媒体融合一定有相通的地方。传媒发展趋势已经被定义为媒体融合,下面就从定义出发,探讨媒体融合与趋同进化的相通之处。生物学上“趋同进化”的英文表达是“convergent evolution”,“媒体融合”的英文表达是“media convergence”,可以发现,“趋同进化”与“媒体融合”的英文表达共用了词根”converge”,这个词有”汇流、趋同”之义。如果我们从“汇流”和“趋同”两个层面解析“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那么会发现与趋同进化理论有非常相似之处——不同物种(媒体)“汇流”到同一环境中,为适应环境而出现功能趋同。对现代传媒发展来说,从电子媒体时代到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体在技术的“感召”之下,逐渐向互联网汇流,进而形成了功能与运营方面的趋同效应。
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制造媒体“趋同”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传播趋同、功能趋同、形态趋同,互联网是所有媒体的生存大环境,这样的生存大环境必然制造某种趋同性。基于互联网出现的媒体趋同不是简单的平台复制,更不是内容复制和形式复制,而主要是技术趋同和运营趋同。各种媒体都基于互联网展开更广泛传播,并且积极布局移动领域,以便展开更有效传播,此外还广泛引入用户概念,强化社交功能。如果我们回顾30多年前媒体融合概念刚刚兴起的时候,那时的媒体融合只能是在电子层面出现汇流之势,各种媒体信息可以汇流到一张显示屏上,而互联网时代的媒体信息不但可以汇流到一张显示屏上,而且显示屏又可以汇流到一张网上,从而实现更大的媒体汇流。各种媒体汇流到互联网上不等于都可以很好地生存,随之而来的是适应问题,于是各种媒体需要根据互联网环境实现趋同进化,以免被互联网环境淘汰。
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趋同进化就是互联网化,或者说新媒体化,不如此则不能在互联网环境生存。互联网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就相当于进入了寒冷的白垩纪末期,严寒的制造者就是互联网——传统媒体受众被大量分流。传统媒体必须适应互联网的“寒冷”才能生存——联入互联网,适应互联网,依靠互联网,而这必然造成传统媒体的消融和新媒体的进一步崛起——传统媒体实现互联网化或新媒体化,传统媒体必须向新媒体方向做出趋同进化,而这也正是媒体融合的推进路向。
二、媒体融合暗含“汇流、趋同”之义
关于“媒体融合”概念的提出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③关于媒体融合的第二种观点:“197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克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率先提出 ‘融合’的概念。”④关于“媒体融合”概念的提出,以上两种观点都经常见诸各类研究文章,综合各方引述和相关考证来看,“媒体融合”(media convergence)概念最初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 (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伊锡尔·德索拉·普尔(Ithiel de Sola Pool)从技术角度做出了更具影响力的阐释和引申。
普尔和尼葛洛庞蒂对媒体融合的定义和描述可以概括为:媒体融合是指媒介技术、形式、功能、经营呈现出一体化趋势。“媒体融合”译自“media convergence”,其中“convergence”有“汇流”“趋同”之义,但并无“融合”之义,“媒体融合”在翻译上很可能存在偏差。中国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罗文坤在一次讲座中曾介绍说,中国台湾将“media convergence”翻译成”媒体汇流”。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convergence”的基本义项,明确“媒体融合”概念的基本内涵。“Convergence一词最早源于科学领域,如1713年英国科学家威廉·德汉(William Derham)谈到光线的汇聚或发散(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of the rays)。 ”⑤“convergence”在我国学术界最早应用于气象领域,译为“辐合”,指气流向中间“汇合”,有“汇流”“汇合”之义。”convergence”还衍生出“收敛”“趋同”等含义,用于数学、心理学、计算机等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convergence”逐渐用于新闻传播领域,其初始含义是“整合”“趋同”,但很快被译作“融合”。传媒界基于人文社科的习惯表达,从常见的“民族融合”“文化融合”出发,同时为了描述媒介在科技推动下的“汇流”与“一体化”趋势,或者本就是出于理论假设和想象,传媒界构筑了“媒体汇流”与“媒体趋同”的“高级”景观——媒体融合。
三、从媒体汇流到媒体趋同
通过追溯“convergence”词义和用法,可以看出,“媒体融合”英文概念含有“媒体汇流”“媒体趋同”之义,而这不是简单的词义问题和翻译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追溯“媒体融合”英文概念含义同时,还原了概念创立者对媒体发展方向的判断:基于新的传播技术,各种媒体将实现“汇流”与“趋同”。如今,各种媒体汇流到互联网上面,就拥有了互联网这一共同的传媒大环境,根据“趋同进化”理论,基于共同环境,将出现趋同改变。从媒体汇流到媒体趋同,是媒体自然发展之理,既符合“趋同进化”理论,也符合“媒体融合”的概念界定,更符合媒体实际发展趋势。
媒体汇流需要动因,互联网基于广泛的传播连接形成聚合效应,这是各种媒体向互联网汇流的基本动因。“信息高速公路”这个词已稍显陈旧,但媒体汇流到互联网上面就是为了驶入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传媒存在的本质是传播信息,即使媒体融合也不例外。媒体融合的理论和实践非常之多,最终需要实现的一点就是:如何让媒体的传播力更强。无论是打造优质内容,还是打造优质平台,媒体的终极目标都是提升传播力,所谓内容为王说的也不过就是内容决定传播力。传播力是传播信息的能力,评价指标因媒体不同而不同。报纸传播力体现在阅读量,电视传播力体现在收视率,广播传播力体现在收听率,网络传播力体现在点击量和播放量。现在还没有评价媒体融合的统一标准,但传播力将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标准之一,如果传播力低,也就无所谓成功。
无论是量化分析、定性分析,还是源自我们的生活经验,互联网媒体相对传统媒体都已经形成压倒性优势,并且没有任何逆转的迹象。如果某一种媒体的传播能力强大到其他媒体望尘莫及,那么自然会形成巨大媒体优势,而就目前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媒体获得广泛影响力的唯一途径。为了提升传播力而驶入互联网这条“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各种媒体向互联网汇流的趋势,即是媒体融合的基本趋势。由此也不难得出结论,新媒体化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大趋势,所谓媒体融合也必须首先将传统媒体实现新媒体化,然后才有融合的可能。
媒体汇流之后,在传播功能和形式上会有所改变—— 基于互联网传播特点,实现媒体趋同,否则将被淘汰。为适应相同环境,各种媒体必然产生相似功能。当Web2.0时代的新媒体传播被概括为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并且这样的传播方式成为主流的最具影响力的传播方式,那么主流媒体也需顺应此种趋同之势。无论从媒体融合英文概念本身的含义与翻译,还是根据“趋同进化”理论,尤其是从媒体发展实际来看,多种媒体必然从汇流走向趋同。基于新的传播技术,各种媒体从汇流到趋同,或许正是媒体融合的真意,至于能否出现一个聚合各种媒体功能的大而全的媒体,我们还没有见到这样的传媒景观,甚至也没有看到这样的迹象,即使“中央厨房”也需分类发展,并非构筑大而全的媒体平台。虽然融合景观依然模糊,但从汇流到趋同的传媒景观已经清晰可见。
四、趋同进化与多样化并行不悖
生物界的趋同进化不是没有限度,而是始终保持同中有异,甚至相异大于相同,也正因此才能维持物种多样性。虽然适应同样环境的物种可以进化出相似的功能特征,但由于基因的相异而各具特色。首先,趋同进化只是部分功能趋同。其次,趋同进化本身也会出现分化。生物界的趋同进化与多样化并行不悖,在传媒界也是如此。由于受众兴趣不同、传播条件不同、传播环境不同、技术表现方式不同,各种媒体在基于互联网趋同进化同时,会形成差异甚大的不同特性。这提醒我们,媒体融合不是将媒体运营变成大一统、大而全,而是在保持适应性的趋同基础上,构筑不同的媒体群落。健康运转的生物界需要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健康运转的传媒界也需要形成丰富多样的传媒生态。从目前来看,由于媒体融合依然在路上,还未形成可供复制的成功案例,所以很多媒体非常执着于“融合”,试图将“内容”“生产”“传播”“运营”“产业”等各方面都融合起来,至少要整合起来,而多样化、分众化、特色化的思维则受到压抑。虽然媒体融合还远远不够,但多样化尤其是创新性的多样化同样不容忽视,无论是“中央厨房”,还是“融媒体中心”,在处心积虑寻求融合之路的同时,思考如何实现媒体多样性同样重要。
基于互联网,各种媒体先是合流,继而趋同,趋同之后则是多样化。多样化既不是放弃趋同,也不是否定融合,而是在趋同基础上的多样化。如果从“媒体融合”字面意义理解,媒体从汇流走向趋同之后应当是融合,但所谓融合也并非差异完全消弭的融合。即使媒体融合,也依然要保持分众化传播、分平台传播、分内容传播、分形式传播,由此构成媒体群落的多样化。不能因为关注媒体融合,而忽略媒体分化。“媒介融合并不仅仅意味 ‘合’,更意味‘分’。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的多样化,这才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⑥从“趋同进化”角度看媒体融合,也只是某些媒体功能趋同,但绝非各种媒体真的融为一体,不是构建一个庞大的无所不包的超媒体平台,否则媒体融合就会僵化成一个笨重的怪物。其实,诸多媒体在各个层面都实现融合是难以想象的——视频为主的媒体与文字为主的媒体融合?直播为主的媒体与采编制作为主的媒体融合?面向一二线城市的媒体与面向三四线城市的媒体融合?面向城市为主的媒体与面向乡村的媒体融合?面向年轻人的媒体与面向中老年的媒体融合?各类各色不同平台都实现融合?放弃分众传播、受众细分与垂直传播,变窄众传播为宽众传播,打造一个网罗一切的媒体平台?很显然这是天方夜谭,是逆潮流而动。传媒界在媒体融合这个问题上,太过热衷于概括,热衷于将涉及传媒的一切都融合起来,但实际上,连接一切是可能的,但融合一切是不可能的。很多媒体融合设想与实践既忽略了媒体间的巨大差异,也忽略了受众的巨大差异,不断强调各要素融合,却对分受众传播、分内容生产、分平台打造、分媒体传播等涉及媒体多样性的问题严重忽略。大而全的媒体平台有没有呢,也不能说没有,微信、微博算是大而全的平台,但即使这样的平台依然不能统合所有媒体,也不能笼络所有受众。另外关键的一点是,这种超级媒体必然数量非常有限,这是绝大多数媒体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趋同进化与多样化并行不悖,如同人类文明会在主流价值观方面趋同,比如向善、仁爱、平等,但文明的多样性依然会保留。无论在生物界还是传媒界,趋同进化都只是适应环境后的部分功能趋同,而非全部趋同,所以同一环境内不同种类动物体型可以相差极大,不同种类植物高度也可以相差极大。生灵万种,万物竞发,才构成了生物多样性,才保证了环境的动态平衡。传媒行业同样如此,媒体融合与媒体多样性并行不悖,尤其需要认识的一点是,无论融合到多么高级的阶段,也无法改变媒体多样性,新媒体平台种类只会更加丰富多样,平台数量更是浩如烟海,这是自媒体时代的必然。媒体融合应当顺应媒体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而非妄想统合一切,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将会让统合变得穷于应付。“2018年6月,《芝加哥论坛报》离开其位于著名论坛报大楼中的新闻编辑室,成为当地新闻业衰落的重要标志。这表明芝加哥最负盛名的报纸占据主导地位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⑦传统媒体主导整个传媒界的传播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即使媒体融合也不能将历史倒退。
结语
趋同进化无法掩盖多样化,互联网制造了媒体的趋同进化,更制造了丰富的媒体形式,尤其制造了无数的新媒体平台。无论是在“趋同进化”理论观照下,还是对于媒体融合趋势的认定,都不应忽视媒体多样化趋势。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趋同”一面,我们会总结出很多“趋同”特点,就像新媒体传播被概括为“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集中在“多样化”一面,又会看出诸多媒体不同的一面,从“两微”平台到“短视频”平台,从门户网站到直播网站,其间差距不可谓不大。生物界的趋同进化出于本能,传媒界的趋同进化则源于主观能动,而终极原因则源于环境的选择。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过程中,既要把握媒体从合流到趋同的基本趋势,更要看清媒体从趋同化到多样化的发展脉络。媒体更迭不会停止,媒体融合没有尽头,媒体汇流、媒体趋同与媒体融合都将随着媒体发展不断更新内涵。
注释:
①〔美〕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7页。
②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当代传播》1999年第6期,第24页。
③孟建、赵元珂:《媒介融合:粘聚并造就新型的媒介化社会》,《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第24页。
④朱剑飞、秦空万里:《融媒≠出路:对我国传媒业数字化生存的再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第1页。
⑤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 genc 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51页。
⑥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中国记者》2007年第2期,第87页。
⑦王茜、玛丽·科恩:《数字化浪潮中的美国新闻实验场》,《青年记者》2019年第31期,第8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