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的讽刺与隐喻分析

2021-12-03宋祖翠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二战时期梅勒二战

宋祖翠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滁州 239000)

《裸者与死者》是一部反映二战时期战地内容的现实主义小说,详细刻画了美军侦察排在执行秘密任务过程中的心理过程与主体人物矛盾冲突部分,带有鲜明的反战和向往和平的倾向。这部小说因其有着鲜明特色而为人津津乐道,这与其中深刻的联结内涵是分不开的,并不仅仅基于反战这一群体特征。事实上,小说中描写的Croft 中士与列兵Red 等人,虽然是二战时期抗战斗争中的缩影,但他们之间的矛盾并不仅是因为美军挺进日本而突袭菲律宾的决定,更多的是站在人与自然行为的生态文化角度,这也是本部小说中深层次的艺术特色。

一、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的讽喻体现

(一)联结特定的时代背景

几乎每一部具有深刻内涵的小说都会将主人公放置于特殊的空间格子里,为他安置一系列的聚集人物,始终跳脱不了空间的局限[1]。但这部小说不同的是,虽然文中描写的都是二战的局面,但却跳过了二战时期人文特色和自然景观,以现代人的外衣披在这群士兵身上。简而言之,《裸者与死者》实际上是将故事放在二战时期,但阐述的却是人类发展都必须经历的事情,从而执古讽今,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从题目来看,裸者实际上指的是没有衣服的人,也就是毫无尊严,而死者则很简单,就是已经没有了生命气息。我们从小说名字能够看出诺曼·梅勒实际上探讨的是人类生命与尊严的真理,这几乎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因为出于对人生命的不敬畏、对人尊严的践踏,而构成了社会的悲惨史诗,这也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所在。

这部小说单单将故事背景放在二战时期,实际上并不是为了描写二战时期的文化军事,也不是讽刺二战时期的摧残与黑暗,而是借助二战深化内容,将这一个真理衬托得更加完整和具体。因为只有二战期间,世界各国所投入的斗争是最多的。从这里能发现本部小说的特色在于两点:

其一,诺曼·梅勒没有选择与二战相似的一战,这是因为二战参与的国家更多,所占的篇幅更具体,产生矛盾摩擦的事件背景更多,为创造主体内容提供了条件,能够渲染这一主题。这表明尊严与生命的践踏是由人自身产生的,而且是人的交流越频繁,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碰撞越多,越容易造成这种悲剧[2];其二,小说没有选择现代的经济全球化背景,却选择了二战,可以反映一个主题,那就是斗争,这种明面上的斗争远比暗处的斗争更加形象。不同于当代,二战时期的各种矛盾可以摆在明面,令人更加记忆深刻。因此,作者所阐述的是大量不同性格的人碰撞在一起并且斗争,就会破坏原本的生态性。那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品味,作者其实只是放置一个故事情景,这一主题在任何时候都能体现,无论是一战还是当代,都有这种特征,只不过一战不够具体,当代不够明显,作者需要推动故事情节,需要读者关注,所以选择了这一背景,与主题相得益彰。

(二)联结特殊的行为文化

除了因为二战这一事实能够明显地剖析人物之间的情感和矛盾激发点以外,我们能够从文中发现,围绕着美军、日军以及菲律宾三者之间的故事发展,大多是由战地局势推动的。当美军势如破竹的时候,中尉一群人就迫不及待地发动进攻,并且强压着一群士兵突破敌人防线,充当对方的人肉炮弹。而当美军节节败退的时候,这些上级往往想着先撤退,留下士兵掩护和抵抗。而这也是中尉Herman 与将军Gumming 等人直接的矛盾点,围绕着个人荣誉与生命尊严开展的碰撞格外激烈。透过这些矛盾激发的脉络来看,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伴随着战地局面逐步推进形成的,所以列兵和中尉等人也经过了思想的斗争,他们也是由原本的荣誉转变为尊重生命和尊严的。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文化,意味着很多人并没有生命尊严的概念,随意处置别人的生命[3]。

小说故意选择战地文化,代表着只有深刻实践才能体会生命尊严渺小的这一内涵,这也是小说中的核心主题。只有放在二战期间,才能塑造军人这一群体。不仅是斗争和数量多这一特征,军人还具有一定的地位等级,这也是体现小说讽喻的一个重要特征。例如,当中尉对将军请示:“盖丁将军,我们不能再任由他们继续下去了,那些手无寸铁的百姓就这样无辜惨死,太可怕了。”盖丁将军不屑道:“为了美利坚的和平,这是应该的,奉献他们的一点血液,算得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在美军中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他们口中的和平实际上不过是美国自身的和平,并没有对世界和民族怀有怜悯之心。以致于后来列兵们想反抗时,这群上官毫不留情地把他们裤子扒开,痛打了几十棍,还把他们关在军营里接受练枪的靶子,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命的蔑视。因此,这部小说通过这种形式也反映了在地位不对等的情况下衍生出的征服与控制这一罪孽,根本没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如果说因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冲突,还是单纯因为对生态缺乏认同感,而在本民族之间奴役,则强调了一种人性黑暗的讽刺观念。

二、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中具体讽刺的内容

(一)不尊重自然的法则,破坏资源

人类与自然是和谐与共的,这是因为当代的人们已经极为重视生态发展,充分了解了人的命运与生态环境的联系。但在二战时期,更多的军兵仍然保持着愚昧的理念,这也是讽刺现在绝大多数人依然分不清自然环境的重要性,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起码的重视。我们从书中可以看到,美军的军营格外的邋遢、肮脏,这实际上已经一定程度违背了生态的宗旨。很多士兵随意地丢弃鱼肉罐头,将自己发霉的衣服丢置在山坡上,甚至到处吐口水。这不仅为我们勾勒了一群典型的腌臜人群,也强调了个人与生态的关系。这群士兵连自己的卫生都不在意,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概念,因而更不会在保护生态和保护他人生命上下功夫。

从文中情节来看,当士兵们途经一片泥泞的道路时,他们依然慌张地前进,虽然出于对暴风雨的恐惧,他们本能地缩成一团,但在功利心的驱使下,他们依然穿过了茂密的椰子林。在椰子林外有一座高耸的山峰,士兵无法行进。这时候有一位列兵向上级报告能否先停一下,而上级给出的答复是不可以[4],而且这三个字是生硬的。尽管在原本的小说中用的是英文“No Choose”,在翻译出来时应该是“没选择”的意思,但实际上翻译出来却变成了“不可能”,这是因为从后面情节可以看出,实际上这名上级是支持继续前进的,他之前是密西西比河流域附近的农民,常年在庄稼地里攀附不毛之地,对于野外生存的技能较多,他并没有那么惧怕这种雷雨天气,所以他的步伐是很快的,因此从他之前的回答来看,实际上他是一种敷衍和欺骗,纯粹地将个人选择归咎于上天。他认为,没有选择是因为上天让他没有选择,必须拿下日本,但实际上这只是上级的指示,他根本没有遵从上天命令的意思。只看到了自己不惧怕风雨的一面,却没有将战士的生命考虑。这也是一种间接的讽刺,讽刺了这种惨无人道的观念,将自然作为个人实施暴行的借口,显得更令人揪心和深恶痛绝。

(二)忽视机遇与冲突的对立性

在自然主义看来,人生伴随着不确定性和偶然,而正是这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在这些不确定性和偶然面前,人们显得很无助,无法去改变。但从小说中来看,这些士兵不仅是担当着身为士兵的责任,还从一些细节刻画了他们不同人物的生活特征,包括他们入伍之前的身份、个人的价值观等,这实际上就为矛盾的激发制造了契机。正是因为他们身份上、地位上的差距,所以在面对政治机遇和生命价值的选择时,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从小说中将军的观念可以看出,他个人对于生命也是存在恐惧的,害怕突然有一天战死。但他并不是提出离开,反而选择让他的助手承担一切,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发挥他的生命价值。将手下的生命价值作为个人升值的阶梯,这也是一种鲜明的对比。通过这种鲜明对比,深刻地讽刺了等级森严背景下人物野心产生的杀戮。

与Cummings 的观点不一样,H earn 并不热衷于对名利的追逐。但在上级面前,却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虽然满腔的愤怒和鄙夷,却只能隐忍。小说通过扔烟头的环节,将这一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尽致。H earn 以象征不满的方式将烟头仍在Cummings 地板上,他不想成为将军的宠物甚至是一条狗。但是Cummings 也将烟头象征权威一样扔在H earn 脚下,并让H earn 弯下腰去捡。在权威面前,H earn 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最终屈服了。

排长Croft 是疯狂追求权力的另一个代表。他立功心切,不顾下属士兵的生死,一心只想登上日本岛。Red 是另外一个隐忍的代表,他没有勇气公开挑战Croft 的权威,只能在内心厌恶但又惧怕。这种矛盾心理导致他的复仇一再拖延,直到他们在爬山的时候,Red 尝试企图反抗并说不是他一个人对Croft 不满。Croft 却是非常明白这帮下属的心理,断定其他士兵虽然憎恨他,但却没有其他人敢站出来,结果正如他预料的那样。虽然Croft 大声宣称有愿意与Red 一起的就站出来,但没有人有勇气。在部队里面对上级的服从,上级对下级的号令使得人性泯灭、人格扭曲。自由的代价是死亡,而这一切取决于上级的一时情感或兴致。

虽然二战宣称是正义的战争,美军在这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一直给世人留下热爱和平的形象。但实际上,从美军的这些行为来看,不能说是单纯的个人行为,因为当时整个世界弥漫着浓厚的战地文化,而美军以狂热的战争主义霸权著称。如果没有美国内部文化政治的支持,这些美军队员是没有那么良好的空间滋养权力土壤的。从盖丁将军的行为来看,他狂热地追逐着名利,忽视了一切值得珍惜的东西。这实际上就是因为国内政治给予他的方便计划,促使他们丧失了人性。而也因为这种倾向,等级森严的残酷构建得更加完全,这些士兵对于他们从盲目的崇拜转变为莫名恐惧,渐渐地产生间隙。但我们从小说后面的情节又可以看出,尽管这些士兵拥有反抗意识,但他们是没有丝毫方法和权利的,所以在矛盾中节节败退,只能被动接受指令,等待他们宰割。这也进一步讽刺了生命在当权者眼里一文不值的真相,从盖丁将军在看到自己的士兵死时他都感到快意这一情节可见一斑。然而,最终Cummings和Croft 被一些偶然的滑稽事件击败。因此,法西斯与反法西斯的界定并不明确,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由一群马蜂和一个偶然计划决定。

(三)生物遗传与命运的归属感

虽然这部小说中更多的是对人性丧失展开抨击,也对人不尊重自然进行了讽刺,但更为关键的是讽刺人不遵守自然规律和生存法则。这种生存法则不是建立在物竞天择基础上的,而是有目的地进行物竞天择。通常情况下,无论是遗传还是继承,都是有明显的动机的,也就是自然产生的本能。就像士兵看见雷雨天气会恐惧,这些将军、中尉追逐权力会疯狂一样,他们或多或少都带有目的性,但小说中一些情节却阐述了另一个真相,那就是目的不明确的、践踏生命与尊严存在随意性,很多士兵上级在矛盾冲突中没有抓住与他闹矛盾的人,反而将与之无关的士兵处死。另外,登上海岛时,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士兵脱下衣服狂欢,虽然可以解释为激动,但对于正常的美军来说,是不会这样的。这更多理解为美军在自然的惩罚下得到了报应,陷入了疯狂。他们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不管不顾,最终也成了没有意识的机器。诺曼·梅勒多次将巴甫洛夫实验引入文中,并且慎重地提及,主要就是源自于这种理论探讨的自我本体与外界环境的矛盾与本部小说指出的论点异曲同工。恐惧之梯经常在部队里面出现,主要存在于很多低级士官的脑海,他们又想立功,又害怕危险,因而显得滑稽可笑。但是内心的权利欲望依然驱使一部分人渴望权力,不择手段往上爬,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处于长期的焦虑和恐惧之中。正是人的生理心理结构,导致了小说中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

小说中许多士兵在入伍之前都处于社会底层。Red 曾是一名矿工,他入伍是企图改变自己一贫如洗的境况,摆脱老板的剥削,甚者挣脱命运的枷锁;Martinez 等是墨西哥人,Go stein 是犹太人的代表,他们入伍的目的都是一样,企图用入伍来获得像样的身份,改变别人对他们的偏见。而所有这些幻想都被军队“恐惧之梯”彻底粉碎了。军队的现状并不比他们过去的境况好,对权利的恐惧、对生存的本能渴望使得这些士兵像动物一样失去理智,无法掌控自己命运。在这些人物内心挣扎中,现在和过去似乎一样,他们始终改变不了自己的处境。

三、诺曼·梅勒《裸者与死者》的隐喻内容

这部小说除了抨击人类不尊重自然法则和生态逻辑以外,还对当代的发展作出了一些隐喻。我们从这些士兵从迷失方向到突然觉醒良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人类的自然命运归宿感是在无能为力时被激发的,当人类高高在上,自以为能够掌控自然法则和人生命运,就不会花心思在自然上研究。这也隐喻了一种人始终没有在自然发展之前作出决定的错误导向。而那群可怜的被针对的菲律宾人实际上暗指一群信奉自然法则却又甘于弱小,被生命操控的人群,作者明显也是持反对倾向的,因为作者在其中毫不掩饰地借助美军的口对他们赤裸裸地鄙视,“你们这群愚蠢的人,就知道等待着我们,不过这也是你们的命运”。由此可见,作者不希望人类践踏自然法则,同样也不希望人类盲目地依存自然,而他所谓的自然并不是甘于奉献,而是借用人类的力量对自然有清醒的认识,在保护生态性的基础上发展自我。这也与我们当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精髓息息相关,异曲同工。因此,我们在品读这部小说时,也需要对现代发展进行分析,而除了这种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以外,小说中还强调一种内外兼修的人身法则。从里面觉醒的士兵来看,很多都是农民或者下层人,这群人除了在地位上与盖丁将军他们不对等以外,自身有的理论修养和能力也较少,这也导致他们在发生矛盾时很容易就被盖丁等人所说服,甚至于无理由地服从,这也代表,普及众人平等的文化观念势在必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这部小说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因其强烈的反讽意味而深入人心。我们在品读过程中不能单纯基于二战背景,而是应透过这个空间局限,将人物的群体特征与行为文化、与社会相联系,从而重新解构这一生态性的内在动力。

猜你喜欢

二战时期梅勒二战
嘲弄的笑声
二战战术进阶课
二战时期飞机造型设计研究
“二战”的胜负难道在餐桌上早已决定?
平静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接受不改变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二战时期德军装甲战术
“二战”历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