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2021-12-03宋玉成马泽洪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5期
关键词:结果显示病患者西医

宋玉成,马泽洪,罗 恒

(1. 三峡大学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 2. 三峡大学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此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患者预后不良的特点。此病患者心脏的射血功能受损,其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1-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受限、气促、水肿等症状。传统西医疗法的治疗靶点较为单一,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4-5]。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疗法可从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有效地改善此病患者的内环境,抑制其心功能衰竭的进程,改善其预后[6-7]。本次研究主要是分析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及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此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1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就有关于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方面的记载。在中医古籍里并没有关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明确病名。中医将慢性心力衰竭归为“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的范畴[8-9]。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是患者患有心脏疾病或他脏之病,或六淫外邪犯心,导致气血阴阳诸虚,脏腑功能失调,元气亏损,心失所养,心血不运,血脉瘀阻所致[10]。心气耗竭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心居胸中,为阳中之阳,具有推动、温煦、濡润气血的作用。心之阳气不足,可使虚寒内生,无力推动血液在脉中循行,导致血行郁滞,寒凝血瘀,心脉不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位在心。心与肺、脾、肾三脏的关系密切。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常兼阳虚、阴虚之证。标实为血瘀、痰浊、水饮、气滞之证[11-12]。治疗此病首当权衡缓急、补虚泻实。

2 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2.1 用温阳利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之阳气不足,无力温煦推动血脉,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湿不化,聚生痰饮。《金匮要略》中提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故治疗此病首当补益心气、温补心阳,可选用温热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以改善其阳气不足的症状。以温阳利水为法,可起到温振元阳的作用。李海滨[12]对老年阳气亏虚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气温阳利水法对其进行治疗,其神疲乏力、畏寒喜暖、四肢厥冷等虚寒表现得到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吴金飞[13]研究用木防己汤合真武汤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结果显示,联用木防己汤合真武汤和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的多重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进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的结果、各项心力衰竭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均优于单用西医常规疗法进行治疗的单一组患者。

2.2 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是由患者心病日久,心阳不足,虚寒内盛,痰浊阻滞脉络,或气滞血瘀,血液运行瘀滞所致。有研究表明[14-1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处于血栓前状态。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处于血栓前状态的原因是患者机体的止血、凝血及抗凝系统功能失调,其血液黏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的发生率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张克己[16]对两组患者在进行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采用温阳强心汤进行治疗,然后观察在治疗前及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全血黏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显示,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心肾阳虚夹血瘀型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改善此病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安全性较高。吕哲等[17]在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基础上,为此病患者加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类中药制剂进行治疗。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其血清脑钠肽的水平明显降低。这说明,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联用西药和活血化瘀类中药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改善其心肌细胞的代谢功能。

2.3 用益气养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认为,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属阳,气血津液等物质属阴,二者处于阴阳平衡的动态变化中。心阴、心阳互相依附,可共同调节心脏的生理功能。随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不断发展,其心气与心阴不断受损。心阴耗损,无法滋养心脏,心阳不足,可使体虚心伤。益气养阴法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颇有成效。冯子轩[18]在一项临床研究中观察了用益气养阴中药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参脉注射液对其进行治疗,不仅可以改善其脉搏跳动细弱无力的症状,还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参脉注射液具有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参脉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可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免疫力,改善其心悸、气促、乏力等临床症状[19-20]。

2.4 用化痰通络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此病患者的心脾气化失调,气血运行受阻,阴阳失衡,痰瘀互结,心脉痹阻,可出现胸痛、胸闷诸证,在治疗方面应以化痰祛湿、活血通络为主。王琪等[21]认为,阳虚、血瘀、痰阻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发病机制,并自拟通阳祛痰化瘀方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应用该方能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其进行6MWT 的距离。贺晓芳等[22]研究对痰瘀阻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进行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自拟的益气养阴、活血通络颗粒对其进行治疗的效果。结果显示,治疗后,痰瘀阻络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氨基末端pro 脑钠肽的水平均有明显改善。

3 小结

中医始终坚持“天人相应”的治疗理念,主张从宏观上认识疾病,从“整体观念”入手明确患者的病变部位,并在治病过程中坚持辨证施治、三因制宜的原则。中药的作用广泛,治疗的靶点多元。将中医药疗法与传统西医疗法进行有效的结合,既可以减少患者的用药量,降低其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又可以缩短其病程,提高其生活质量。目前,对应用中医药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多停留在探索阶段。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应注重临床研究的科学性、实用性,完善中医辨证方面的评价指标,以期为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猜你喜欢

结果显示病患者西医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最严象牙禁售令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新闻眼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保护取得新成效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